因為給開學複課的學生送上中藥代茶飲,長春中醫藥大學上了熱搜。
5月7日,長春中醫藥大學首批學生返校,這也是吉林省首批覆課的大學生。因為給複課的學生每人發放兩周用量的自創中藥代茶飲,用來防疫保健,該微博熱搜話題實現了6625多萬的閱讀量。
不僅送中藥代茶飲,學校還為每位複課的學生送上體溫計、免洗洗手液、消毒溼巾、口罩、鞋套、酒精等防護用品一應俱全的健康大禮包。熱搜話題下,網友紛紛評論表示「這是別人家學校的寵愛」、「很羨慕」,但同時也伴隨著「是藥三分毒」的質疑聲音。
長春中醫藥為複課學生準備的包括中藥代茶飲在內的健康禮包。 本文圖片均為長春中醫藥大學供圖
「代茶飲的作用在於預防和早期治療,提高身體免疫力,預防新冠肺炎。」5月9日下午,長春中醫藥大學校長宋柏林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回應,發放給複課學生的代茶飲,由日前曾在武漢一線參與抗疫的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肺病科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肺病學科學術帶頭人王檀教授研製,經過了充分的臨床實踐。
「這款代茶飲我也在喝。」宋柏林說。
返校前曾組織模擬演練
長春中醫藥大學本次學生複課的主要負責人、校研究生院院長徐曉紅告訴澎湃新聞,學校首批計劃返校387人,實際返校367人,大多是承擔重要科研任務的研究生,也有急需返校完成畢業設計的本科生。
「在學生自願,導師同意,家長認可的前提下,首先由學院組織導師申報返校學生名單,再由學生工作部門進行篩選,學校審核通過後,上報教育廳備案,最終確定387名首批返校學生,其中,研究生374人,本科生13人。為更好總結省外學生返校工作經驗,我們嚴格篩選了省外學生79人,分布在18個省份。」徐曉紅說。
針對學生返校前、返校中、返校後的相關工作,學校實際上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詳細安排,比如分層分類圍繞防控的關鍵環節反覆進行演練,儘可能真實的模擬學生返校後各種突發情況,不斷改進完善演練方案特別是針對學生接站、返校、入校工作流程、發熱應急處置流程,多場景,多地點,反覆演練,每次演練要求輔導員全員全程參與,熟知全部流程。
學校在機場、火車站設立接站點,隨時迎接返校學生
。
徐曉紅介紹,返校的學生分別在淨月校區和紅旗校區開展學習和實習工作。其中,淨月校區將採取封閉式管理模式,學生無特殊情況不得隨意出入校園。為了滿足學生的正常生活需求,校園超市、理髮店、列印室、快遞點等在學校監管下正常開放,學校食堂實行錯峰、分批分區、全天供餐制度。
學校食堂實行錯峰、分批分區、全天供餐。
學生點評代茶飲「口感非常好」
「返校前,從朋友圈看到老師做返校準備忙碌到凌晨;返校前一天夜,接到老師發來一對一的確認信息;剛下火車,就接到老師的引導電話。」該校中藥化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呂經緯告訴澎湃新聞,推開寢室門的一刻,看到學院和老師準備的代茶飲、體溫計、免洗洗手液、口罩等防護用品整齊的放在宿舍的桌子上,他有種「回家的感覺」。
呂經緯覺得,代茶飲口感非常好,有點兒甜,並且,學校食堂也為大家準備了代茶飲,「每天午餐和晚餐的時候我都會喝一杯。」他認為,代茶飲是調劑機體平衡、增強免疫力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是在目前這個特殊時期預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尤其適用於像返校學生這樣有預防疾病需求的人群。
長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郭皓澤是返校學生之一,今年讀研究生二年級的她課程已經全部結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疫情期間,她在家中準備畢業論文,複習專業課程。
開學當天,郭皓澤在校附屬醫院報到實習,「老師引導我登記,測量體溫,並且給我們發放了防疫大禮包。在這個特殊的時候,我們率先開學。而且作為醫學生,在臨床上更應該注意消毒和自我防護。」
看到學校上熱搜,郭皓澤感到「很自豪」,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了解到中醫藥大學,並且了解中藥不只是可以作為治療疾病的手段,也可以未病先防。「學校給我們發的代茶飲,我當天就喝了,淡淡的中藥味,效果還是不錯的,可以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
給學生們的
代茶飲
,校長也在喝
長春中醫藥大學校長宋柏林告訴澎湃新聞,給學生們準備的代茶飲準確名稱叫做「除溼防疫代茶飲」,味道甘甜,氣味芳香,口感好,是一種可以代替茶葉的飲品。
這種代茶飲的處方為大棗10克,乾薑10克,炙甘草5克,蒼朮15,陳皮15,厚樸10克,由日前在武漢一線參與抗疫的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肺病科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肺病學科學術帶頭人王檀教授研製,經過了充分的臨床實踐。
「學校為每位學生準備了兩周的代茶飲,一天一包,每人14包。」宋柏林表示,代茶飲的作用在於預防和早期治療,提高身體免疫力,預防新冠肺炎。為了讓同學們都能喝到,學校食堂也在保溫桶中沏好代茶飲,方便同學們飲用。
「我也在喝,調理身體效果不錯。」他表示,服用效果反饋很好。
針對網絡上對於本次為學生發放中藥代茶飲的質疑,宋柏林回應,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已經證明了中醫藥的作用,「中醫的辦法是從根部解決問題」。
(通訊員李卓林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