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農交會安徽展館人頭攢動
上海市民品嘗臨泉芥菜
上海市民選購皖南山貨
中安在線訊 一年一度的上海農交會於2016年的最後一天如約而至。12月31日上午9點一開館,早早等候在上海國際農展館前的上海市民就一擁而入,熱情掃貨,用「正宗徽味」來填充年貨。
正宗
每年上海農交會,賣得最好的都是安徽特有的味道,比如符離集的燒雞、碭山的酥梨、皖南的山貨。
作為四大名燒雞之一的符離集燒雞,承載著眾多上海知青的記憶。據展臺老闆介紹,符離集位於津浦鐵路沿線,站臺上經常會售賣的符離集燒雞,成為上海知青們記憶中的美味。
如今的符離集燒雞不僅賣整雞,還開發了雞翅、雞腿、雞米粒等各種雞副件小食,方便消費者旅行享用。徽香源符離集燒雞展臺負責人吳義說,每年上海農交會會帶一千多袋,都會被一搶而空。
記者在展會上見到一位上海阿姨,她說自己住在農展館附近,一到歲末,就要到農展館看看,生怕錯過安徽的展會。「我妹妹當年下放在安徽霍邱,後來一直在安徽工作,退休了才回上海,對安徽味道念念不忘。」章阿姨說,每年一屆的上海農展會成為她和妹妹囤購安徽食材的好時機。
快過年了,南北乾貨是最有過年氣氛的食材。在宣城展區,來自上海的徐阿姨買了滿滿一大袋子的筍乾、梅乾菜、幹豆角,「我去年也是在他家買的,回家燒肉味道特正宗。」徐阿姨說,跟超市相比,自己更喜歡逛農展,東西地道有特色。
正宗的不僅是食材,還有用品。在合肥展區,銀山純棉家紡生產的的棉被成為搶手貨,「市場上很多棉被都含有化纖,更不要說還有一些黑心棉,而我們只做純棉。」銀山純棉市場部經理楊勉說,這次來主要帶了一些特色產品,比如現在很難買到的棉胎,上海人很喜歡。
時尚
逛今年的上海農展,你會發現農產品業也可以很時尚。隨著越來越多新農人的加入,產品定位清晰、包裝設計時尚的農產品,讓樸素的農業充滿了文化氣息。
看慣了裝蜂蜜的玻璃瓶,你是不是想在喝蜂蜜時,感受一抹小清新。來自合肥的顧公蜂蜜開發的白領蜂蜜系列,用設計精美的蜂蜜罐代替普通玻璃瓶,讓消費者在喝蜂蜜時也能賞心悅目。打開罐子,裡面的蜂蜜採用條狀包裝,方便隨身攜帶,蜂蜜不僅可以泡水,還可以直接食用。
展臺工作人員李葉雲告訴記者,這款主打白領人群的蜂蜜銷售得非常好,「我們雖然主打綠色,但在同類產品非常多的情況下,想要在市場上脫穎而出並不容易。我們就從包裝設計、人群定位上花心思,開發適合年輕人的包裝和蜜種,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心頭好。」
一位高校採購商對一款針對女白領的野玫瑰蜜愛不釋手,在她的印象中,安徽農產品品質好,但不太注重品牌、包裝和設計,「但這兩年明顯不一樣,很多農企品牌意識越來越強,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好的設計會使消費者購買慾望更強。」
要說安徽最有名的水果,非碭山梨莫屬。如今的碭山梨不僅口感舉世無雙,年輕一代的梨農們,還開始玩起了種梨、賣梨新花樣。
在碭山縣三聯果蔬專業合作社展臺,理事長劉超綱首先給記者看了他們的數位化梨園APP,「你看,這是我們梨園的實時情況,每隻梨上都有二維碼,掃一掃,就能追溯到它所在的梨園,了解水肥氣熱等各種情況。」劉超綱說,追溯體系由第三方監管,目的就是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除了傳統的水果梨,碭山梨更是開發了一系列梨子加工產品,比如止咳潤肺的梨膏、美味的梨罐頭、梨子飲料。「作為水果基地,碭山有全國最大的連片果園,不僅有梨,還有蘋果、黃桃、櫻桃,只有進行水果深加工,才能提高附加值。」宿州科技食品公司副總張妙德說。
宿州展區還有個水果罐頭公司叫「背個果果」,主做電商的「背個果果」產品包裝和名字都十分有趣,其中一款梨膏是由38個梨熬製而成的,就叫「38個梨」,名字也成為賣點。
在前幾年的展會中,農產品觸碰電商還是一件新鮮事。但今年,擁抱電商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除了玩轉電商的大農企,合作社、家庭農場也紛紛亮出自己京東淘寶店、微信公眾號。劉超綱說,有了網店,很多上海市民在展會後還會向他們訂購,「今年梨子上市前,以前農展會認識的上海顧客早早地就在微信上問我們什麼時候上市,要幫他們預留。」劉超綱說,以前大家買水果只能上超市,但超市的梨子未必是最好的,「現在物流這麼發達,有了網店渠道,大家都願意從原產地核心產區訂購口感最好的梨子。」
綠色
在現今社會,沒有什麼比吃得健康更重要。近年來,安徽通過綠色皖農、紅黑榜等一系列紮實有效的措施,推動安徽農產品質量安全上了一個大臺階。
綠色、有機、無公害,才是最能吸引消費者的賣點。消費者對「舌尖上的安全」的日益關注,傳導到農業經營主體身上,讓綠色、有機種植成為普遍的理念。劉超綱告訴記者,其實,農藥化肥超標的梨子從外表上就能看出來、從嗅覺上就能聞出來。「氮肥上得過多,梨頭上會多出一個小鼓包。像我們這種用發酵後的豆餅施肥種出來的梨,從顏色上看,剛開始發黃,後來發白,聞起來還有一種淡淡的清香。如果是打了農藥的梨子,顏色會發紅,細聞是能聞出農藥味的。」劉超綱說,以前梨農種梨重數量,但現在更重質量,「好的梨子賣得價格更高,咱們農民也會算這筆帳。在我們那,聯合社會制定統一的種植標準,統一發放農資、統一收購,能保證農民提高20%的收益,梨農更有積極性種好梨。」
一杯菊花清茶,清香四溢,但出於對農藥殘留的擔心,讓很多消費者在購買時望而卻步。在黃山展區,芽典皇菊的菊花茶展臺吸引了很多市民品嘗。從外形上看,皇菊比市場上常賣的菊花要大,一杯只要泡一朵。明黃色的皇菊在茶水裡綻放,煞是好看。黃山貢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齊告訴記者,他們採用粘蟲板、滅蚊燈替代農藥,還和科研所合作,提高種植技術,提高菊花的抗病能力,從根源上減少蟲害。如今,因為品質把控精細,芽典皇菊已經成功打入北京市場,在北京的老舍茶館,你就能看到來自安徽黃山的菊花茶。(記者 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