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人陸遊晚年在一首生日詩中感嘆:「白首功名無尺寸,茅簷還聽雨聲眠。」這裡是用長度單位名詞「尺寸」來形容「短小」、「些微」,意思是自己頭髮都白了,還沒有取得些微的功名。
那麼,最常見的用來表示長度單位的「尺」和「寸」它們的本義是什麼呢?古人一般用什麼樣的字來表示長度呢?古代的尺寸與今天的尺寸究竟孰長孰短?
先來看看「寸」。小篆寫作「
」,雲夢睡虎地秦代竹簡裡寫作「
」。《說文解字》:「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從又從一。」寸是一個指事字,一橫指明了寸口所在的位置,所以其本義就是人的寸脈,即手腕上邊可以切脈的部位,從這一部位到手掌的跟部的距離就叫做一寸。「尺」也是這樣,金文作「
」,像人形,加一短橫表示人小腿部足上十寸處為一尺;雲夢秦簡寫作「
」,與小篆基本相同,改從人為從屍(人體很多部位字都從屍)。《說文解字》裡說:「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
原來古人對長度單位的命名,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依據的,例如寸、咫、尺、丈、尋、常、仞等都是。在這些名稱中,尺是長度的基本單位。一尺的長度與一手的長相近,容易識別,所以古時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識也」等的說法。周代以前的長度單位的名稱,經過《漢書·律曆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個,並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十分為寸,十丈為引,這就是所謂五度。再小的長度單位,一般生活中不太使用得到,大都是算數學者使用或文人墨客寫作時為強調微小而使用的。南北朝時代的《孫子算經》卷上有「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的說法。
另外古代的尺寸與現在我們使用的尺寸並不完全相同。我們讀《三國演義》,看到劉備身高七尺五寸,張飛身高八尺,關羽身高竟達九尺!如果按照現在公制與市制換算,關公豈不是成為3米巨人?其實秦漢時代的一尺大約只相當於今天的23釐米左右,這樣劉備身高大約是1.73米,張飛是1.84米,與現代人的身高也差不多。只是關羽的九尺身高還是有一點誇張成分的。
尺寸除了表示長度外,還可以用來比喻時間。比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就是一句人盡皆知的比喻時間寶貴的名言。這句詩最早出自唐王貞白七絕詩《白鹿洞二首》中的第一首: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尋。
為什麼光陰會用長度單位「寸」來表述呢?原來古代是用日表或日晷這樣的儀器來觀測日影以定時刻的。成書於先秦的《周禮·冬官·匠人》中就有用日晷定時間的記載。日影是可以計量長度的,因此古人就用表示長度單位的寸、分等來計量光陰的長短,以致出現了「寸陰」「寸晷」「分陰」等詞彙。成語「尺璧寸陰」指的是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價值比直徑一尺的玉璧還要珍貴。其出處就是西漢劉安及其門客所著的《淮南子·原道》:「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在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許多詩文中,我們可以找到把光陰與珍貴的璧、珠玉、璵璠等進行比較句子,這些都是啟唐王貞白把「一寸光陰」與「一寸金」相比較的先河。自王貞白把光陰的寶貴與金相比之後,到了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寫了一首題為《春宵》的著名七絕: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
鞦韆院落夜沉沉。
從此,「春宵一刻值千金」,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一刻千金」的成語也源於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