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幀像》:臺灣青年說|兩岸情懷 親望親好

2020-12-27 中國網新聞中心

       1972年,余光中先生以「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道出兩岸間隔不斷的炎黃血脈與華夏情誼。時光荏苒,萬物變遷,1949年背井離鄉的少年郎已成為鮐背老者,1998年出生的小夥子已踏上尋根之路。寶島之上永遠不會缺少這樣一些人:他們舉頭西望,盼著能夠歸家!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三名來自寶島臺灣的青年人接受了中國網記者的採訪。他們是鄉愁的見證者,也是情懷的傳承者,更是兩岸未來的「追夢人」。

情懷

「其實70%臺灣人的祖先都是清朝年間來到臺灣的,極少數是明朝。並且,主要集中在清朝嘉慶、道光、鹹豐年間,」自帶高雄人熱情性格的許晉銘嘴角上翹,作為一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他傾向於用調查數據說話。

圖為許晉銘在講述自己家族的歷史。

雖然名字裡有個「晉」字,許晉銘卻是實實在在的「閩」人。往上細數,他是福建來臺第12代傳人。「家族的墓碑上刻著我們是清朝道光年間從福建茂廈來到臺灣,儘管過去了近200年,家裡仍然惦記著尋根。」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也想專程去一趟,」許晉銘語氣中充滿了肯定,又將視線投向了旁邊的徐博皓。

1998年出生的徐博皓,滿臉洋溢著年輕人獨有的活力。來自臺灣桃園的他每次見到記者,都要揮著手臂暢談自己家旁邊的桃園機場,「桃園機場是臺灣地區最大的機場喔,我們那裡人都還蠻願意去做機師的,」跳躍的臺灣口音伴隨著他爽朗的笑聲。

轉折也在此時恰當到來,「但是我念書後,我爸爸就希望我可以到大陸看看,」他有些掩飾不住興奮的神色,「我們家有三個小朋友,有一個如果可以去大陸,不管是在大陸拓展人脈或者是增長視野,都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我自己也對大陸非常有興趣,因為我的爺爺是1949年從大陸來到臺灣的。」

圖為徐博皓接受記者的採訪。

笑聲忽然停住,21歲的徐博皓沉默了片刻,回憶起爺爺的話:你是江西人。以後如果你去大陸,人家問你是哪裡來的,你要說你是從江西來的。

你是江西來的,你是一名中國人。

「我是湖北人,我要去武漢。」來自臺北,年齡不同,經歷迥異,首鋼基金創業公社港澳臺事業部總經理鄭博宇也同樣提到了這樣一句話。

曾因為工作繁忙,他沒有辦法前往參加「湖北·武漢臺灣周」活動。正當鄭博宇要婉拒之時,一名實習生找到了他,主動申請前往。鄭博宇好奇背後的原因,實習生告訴他,自己的爺爺來自武漢。多年來,爺爺一直講:「你要記得你是湖北來的,你是武漢人。」

傳承

忘不了的是情懷,走下去的是傳承。

鄭博宇一直記得,自己第一次來到大陸時的感受,「那是2009年,當時給我的衝擊感特別強。尤其是對我來說,在臺灣看到的消息跟在大陸看到的信息是兩種情況,」他在自己種下對大陸的情誼同時,也常跟很多來大陸交流的臺灣年輕人說,「來這裡就是要眼見為實,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心去觀察。」

圖為鄭博宇,他是首批拿到臺灣居民居住證的臺灣同胞之一。

今年1月2日,《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鄭博宇在認真聆聽後,對「中國人要幫中國人」這句話印象最為深刻。他告訴記者,「兩岸必須也是必然走向統一的路線,它是一個不可逆而且也是勢不可擋的一個狀態。」

與鄭博宇相比,徐博皓還只是一個學生,但他也毫不掩飾對於中國未來的信心,「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望向浦東的一剎那,我覺得祖國真的要起來了。」

徐博皓心心念念的仍是爺爺的囑託:博皓,你應該長久地住在廣州,那邊氣候飲食都好。你最好還能娶一個蘇杭地區的老婆,溫柔美麗。以後有機會,把你的雙胞胎弟弟帶過去,對了,還有你的姐姐,也帶到大陸去。

「他就沒考慮廣州那麼發達,我能不能買得起那的房子,」徐博皓露出一絲羞赧,「不過,我的女朋友倒是真的來自大陸。」

「確實,僅靠讀書不能真正了解大陸。你要實際去看,而且不是僅僅調研一個星期、一個月,」許晉銘也不謀而合,「你必須要長期在大陸定居生活,才可以真正了解它。所以在因緣際會之下,我決定了到北大來攻讀博士。」

他分析,當前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來到大陸發展。當更多的臺灣青年來到大陸時,這些青年在大陸融入情況就可以成為一個指標。所以,他們其實是方向盤,推進兩岸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未來

親望親好,什麼樣的融合才能締造更好的未來?

鄭博宇是首批拿到臺灣居民居住證的臺灣同胞,對於未來的工作生活,他充滿了期待,「北京是首都,它的代表性特別高。我們來這裡發展,剛好又迎上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機遇。趁勢而起,實現我們的理想。」

回顧過去三年的成績,他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三年來,我們累積了超過70多個臺灣團隊在大陸落地,收穫頗豐。最關鍵的是,在這個地方的成長是可以親身感受到的,每天都有新的挑戰。所以我特別想說,各位臺灣同胞,快到大陸尋找自己的未來吧!」

徐博皓十分贊同,正在中國人民大學念大三的小夥子早已做好了規劃,「我已經念到這麼好的學校,肯定是想要留在大陸就業,」他客觀地分析臺灣地區與大陸,認為從薪水來看,兩岸起薪可能差不多,「但是,我相信大陸有很多的發展機遇。」

他也希望更多的大學能夠向臺灣青年敞開大門,小夥子笑言,「北大、清華、人大畢竟招生數量有限,那麼不管是蘇州大學還是安徽大學,請招收更多的臺灣青年吧。」

這是一群充滿了活力的臺灣青年,他們的初衷是希望兩岸人民都過上更好的生活,擁有更美好的明天。

許晉銘告訴記者,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沒有臺灣,臺灣的經濟發展也不能沒有大陸。兩岸是一家人,應該要有更多的來往,增加經濟的互相依賴、民間的互相融合。

今年5月,將迎來五四運動100周年。作為一名北大學子,許晉銘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青年人的歷史任務。在臺灣青年當中,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很希望見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見到屬於中國人的未來。」

臺灣青年問

「我想問,是否可以讓居住證(臺灣居民居住證)可以完完全全地去落實對臺胞的同等待遇?比如像第三方支付跟銀行的帳戶的部分。」——鄭博宇

「我想問,在臺灣青年西進大陸這個趨勢下,大陸是否可以提供一個更有效的平臺,讓所有面向港澳臺招生的渠道能夠統一起來?」——許晉銘

「我想問,大陸除了清華、北大這些頂尖高校之外,其他高校可不可以開些名額,加大宣傳力度去吸引臺灣的學生?」——徐博皓

《幀像》|中國網中國故事工作室出品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楊新華 監製/魯楠

編導/吳聞達 記者/李智 攝像/慄衛斌 後期/歐陽嘯鴻

 

 

相關焦點

  • 大陸傳來一消息,彰顯兩岸同胞一家親
    近日,大陸方面離臺灣地區最近的一條鐵路——福平鐵路正式開通,該鐵路全長將近九十公裡,連接的兩端分別是福州以及平潭。而平潭作為大陸距離臺灣地區最近的一個地點,與臺灣地區的新竹相距僅有68海裡。一條新線路開啟,連接兩岸來往這一條線路的開通無疑將大大加強兩岸之間的貿易以及人文交流往來,為兩岸未來的統一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而在臺灣島內一些有識之士也紛紛對這一消息感到振奮。臺灣孫文學校的校長張亞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福平鐵路開通後,臺灣地區的青年去往大陸創業的路程將大大縮短,對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有利。
  • 臺灣青年在貴州:「兩岸一家親」的交流從美食開始
    臺灣青年在貴州:「兩岸一家親」的交流從美食開始 2019-04-12瞿宏倫 攝   中新網貴陽4月12日電(周燕玲)「民以食為天,『兩岸一家親』的交流從美食開始。」在貴州的臺灣青年邱智良12日接受採訪時說,以食為「媒」促進兩岸民眾交流。美食節現場。
  • 臺灣青年從「天然獨」「天然統」到「天然親」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香港中評社12月11日發社評稱,臺灣青年的兩岸關係認知從「天然獨」「天然統」打到現在「天然親」。無論是島內的民意趨勢,還是兩岸民間交流的最新成果,都彰顯出兩岸青年人「天然親」是勢不可擋的潮流。
  • 臺灣青年陳怡廷:兩岸創業市場融合已成趨勢
    受訪者本人供圖中新網嘉興12月16日電(錢晨菲)「與其在父輩的庇佑下順順利利地接過交接棒,臺灣青年不如尋找一個機會,逐夢大陸,在自負盈虧的創業下真正成長起來。」901兩岸青創聯盟執行長陳怡廷說,兩岸的創業市場融合已經成趨勢。陳怡廷1977年出生於中國臺灣,自退伍後登「陸」求學至今已有20餘年。
  • 【泰國《星暹日報》】刊兩岸青年共研閩南文化:"真正有兩岸一家親...
    2019年07月12日 09:10:17 來源:中新網福建   「這邊很貼近臺灣文化,精神文化、民俗信仰的一些風格都和臺灣相近。」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研究生王阿勉經過此次閩南文化研習營活動,感受頗深。
  • 把握新機遇 共謀新發展(兩岸脈動)
    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副理事長張平說,「這是當前形勢下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兩岸對話,充分證明兩岸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兩岸一家親,親望親好,大陸市場理應是臺企臺胞可以率先共享的市場。」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致辭時表示,兩岸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在世界經濟格局複雜演變中共同把握新機遇。
  • ...論壇|這位第一次大陸的臺灣青年說「大陸提供的機會遠比臺灣多」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聚焦海峽論壇|這位第一次大陸的臺灣青年說「大陸提供的機會遠比臺灣多」  臺灣知名魔術師劉謙夫婦是兩岸婚姻的「明星代表」,這次是他們夫妻倆第三次參加海峽論壇活動。在海峽兩岸婚姻家庭論壇上,劉謙說自己的妻子是北京人,孩子在北京上學,自己的工作重心也在大陸,「所以特別能感受到兩岸一家親。」在談及兩岸婚姻的影響時,劉謙認為「兩岸婚姻對兩岸的交流和發展有非常正面的影響。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所以兩岸和諧一定都是從最小的單位做起,婚姻是一個非常大的幫助。」
  • 兩岸貿易誰依賴誰?國臺辦:數字會說話_臺灣新聞_海峽兩岸_新聞中心...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陳舒、查文曄、石龍洪)就臺陸委會稱大陸需要及依賴自臺進口一說,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6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大陸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這是事實。如果沒有大陸,臺灣對外貿易將出現巨額貿易逆差,今年經濟將難以維持正增長。
  • 青春頌—2017兩岸青年原創金曲演唱會在京舉行
    11月24日,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與北京市青年聯合會、臺灣銀河互動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青春頌—2017兩岸青年原創金曲大選」活動,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廳舉行了盛大的揭曉儀式和展演晚會,兩岸知名演藝明星張帝、熊天平、楊洋、李琦、丁於、光澤獻歌助陣,來自大陸和臺灣的歌曲原創作者放聲歌唱,在初冬時節,為兩岸觀眾和聽眾呈獻了一場華語原創金曲的視聽盛宴。
  • 設立兩岸青創基地 推動全社會重視支持臺灣青年創業
    他現在的夢想是幫助更多的臺灣青年來大陸紮根。­  「我經常鼓勵臺灣的學生們來大陸,可以用暑假、寒假,甚至長假時間到大陸去看看,了解一下大陸到底是怎麼樣的。」他說,兩岸青創基地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和載體。­  張騏峰的公司設立在蘇州市兩岸青年創業園,園區主任顧雪剛說,這裡會議室、食堂、工位等硬體設施齊全,可以「拎包入駐」。
  • 臺灣青年:希望搭建起兩岸青年合作交流的平臺
    【同期】臺灣創業青年 遊平大部分都會提供一些現做的料理,現做的鐵板料理,然後都每天採購啊現場烹製,比較傳統的味道,就是說我們儘量遵守說怎麼樣去新鮮處理食材,然後怎麼樣去好好地做這個便當。【解說】漳州臺商投資區從設立之初到現在,遊平目睹了它的變化和發展。
  • 首次來大陸的臺青年說:大陸提供的機會遠比臺灣多
    來源:解放日報原標題:聚焦海峽論壇|這位第一次大陸的臺灣青年說「大陸提供的機會遠比臺灣多」昨天(21日),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一屆海峽論壇在福建廈門落下帷幕,本屆論壇涵蓋青年交流、基層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等四大主議題,聚焦基層民眾和青年群體。
  • 桂臺兩地青少年北海共唱「兩岸一家親」
    中新社北海7月25日電 (陳燕)「希望兩岸青年朋友們在音樂交流期間增進了解,收穫友誼,做兩岸青年互聯互通的橋梁和紐帶。」臺北復興高中老師楊雅惠說。  本月21日至27日,楊雅惠帶領9名學生赴廣西北海市與當地中小學生進行音樂交流。在幾天時間裡,兩岸青年學生在舞蹈、器樂、書法、繪畫等文藝表演中,深化了友誼。
  • 兩岸青年緣聚湖裡共創美好未來
    走進聯發華美文創園領略舊時光與新時尚碰撞出的獨特魅力;在臺胞創辦的咖啡廳聽臺灣青年講述創業故事,了解湖裡創新創業政策動態;在餐敘會上,兩岸同胞共同表演歌舞,共敘情誼……短短幾個小時的相聚,激發起臺灣青年的創業熱情,更讓他們親身感受「兩岸一家親」的同胞情。
  •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在8日舉辦的「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活動」上,來自臺灣的建築規劃師張欣頤說。  作為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本次活動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來自兩岸的青年企業家、建築設計師與福建多個部門代表齊聚廈門,共同解讀惠臺政策、分享經驗,共話閩臺深化鄉建鄉創交流合作的新機遇。  「始於情懷,但不止於情懷。」
  • 通訊:兩岸「成功情緣」的青年傳承
    「這裡和臺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把鄭成功的傳奇在故裡和大陸小朋友一起交流,並現場感受兩岸鄭成功的情緣,很有收穫。」同樣來自臺中的小學生顏冏丞說,他們學校湄洲都會安排上一堂閩南語課。  「85後」臺南青年許芝瑜首次跟著她的媽媽吳桂珍來到南安祭拜鄭成功,她感慨道,「終於不是僅在課本上感受鄭成功的文化了。」
  • 海峽兩岸影視製作(漳州)基地獲批臺灣青年體驗式交流中心
    海峽兩岸影視製作(漳州)基地獲批臺灣青年體驗式交流中心 2018年12月21日 09:2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漳州12月20日電 (彭莉芳 鄭少君 莊曉玲 施靚妮)記者20日從福建省漳州開發區獲悉,坐落於漳州開發區的海峽兩岸影視製作(漳州)基地近日獲批成為福建省臺灣青年體驗式交流中心,成為漳州市唯一具有影視特色的臺灣青年體驗式交流場所
  • 「兩岸一家親」 福州舉辦「我們的節日·端午」活動
    「兩岸一家親」 福州舉辦「我們的節日·端午」活動 2018-06-陳曉靜 攝   中新網福州6月13日電 (王曉霞)「兩岸一家親,共築端午情」2018年「我們的節日·端午」福州市主場馬尾區專場活動,13日在馬尾臺灣創新創意創客基地舉行。  活動現場熱鬧非凡,極富創意的沙畫一亮相便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從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等節日習俗到兩岸兄弟情的畫面,讓活動一開場便洋溢著節日的喜慶趣味。
  • (兩岸關係)兩岸貿易誰依賴誰?國臺辦:數字會說話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陳舒、查文曄、石龍洪)就臺陸委會稱大陸需要及依賴自臺進口一說,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6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大陸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這是事實。如果沒有大陸,臺灣對外貿易將出現巨額貿易逆差,今年經濟將難以維持正增長。
  • 第五屆兩岸一家親——成都新津·臺灣屏東書畫交流展開幕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冉倩婷)5月9日,由成都市臺聯、臺盟成都支部、新津縣政協主辦,政協新津縣委員會五津書畫院、屏東縣屏東市中華文創交流協會承辦,新津縣委統戰部(僑臺辦)、新津縣文體旅遊局、新津縣臺僑聯協辦的成都新津·臺灣屏東第五屆兩岸一家親書畫交流展在新津縣白鶴灘國家溼地公園正式開幕。此次書畫展將一直延續到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