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樓聽風雨,看淡江湖路。」這是第二夢寫給聶風的詩句。
由此可見,《風雲雄霸天下》的臺詞一直都很不錯,具有古風古味,切近人物性格,塑造出了大批性格鮮明的角色。雄霸的豪邁氣概,無名的淡泊寬容,主角風雲一個溫柔一個冷酷,他們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切合主題「風雲」。
一直看到這部劇的結局的時候,卻發現,一如既往地切中人物性格和命運的描述性臺詞卻話鋒一轉,當雄霸摟著死去的女兒幽若的時候,官方畫外音竟然中心思想總結為:
雄霸一世梟雄,竟誤信江湖術士泥菩薩,成業風雲敗也風雲之言,導致與風雲師徒對決,愛女幽若慘死。含悲帶恨了此殘生,迷信誤人,足以讓世人引為禁戒。
聽到這個總結,整個人都被雷到了,仿佛看到了「走近科學」欄目專題,實在是很不符合這部劇的主題。
原因有三:
第一:雄霸並沒有誤信泥菩薩,正因為雄霸相信人定勝天,才和風雲對抗,誰知最後這迷信批言都還全中了。
當年雄霸初建天下會,泥菩薩曾經用命盤算出「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
金鱗自不必說就是雄霸本人,而風雲則是本劇的兩個主角,只要得到他們二人就可以將事業發揚光大。
雄霸不惜一切得到了風雲,但批言的後一句話「九宵龍吟驚天變,風雲際會潛水遊」,說的是結果雄霸還是會被風雲搞垮,龍遊淺水,一敗塗地。
這後面兩句很明顯,雄霸是不信的。所以他要逆天改命,當風雲打下鐵桶江山的時候,不信風雲能夠勝過自己,還離間風雲,把他們全部逐出天下會。打算用自己的一身功力挑戰風雲,戰勝命運。這哪裡是迷信了,但是誰知命中注定,雄霸還是不敵風雲。
二、無論雄霸是否迷信批言,都會是這樣的結局。
雄霸和風雲兩家的恩怨自不必說。
為了挑戰聶風他爹聶人王,勾引聶風娘親,搞得聶風家破人亡。
而霍家莊是雄霸本來就要滅掉的,要是步驚雲不死也是必會復仇。
無論如何,雄霸始終逃不掉這樣的命運,無論是否迷信。
三、要是雄霸沒有泥菩薩這條批言很可能早就死了。
在和劍聖對決的時候,劍聖已經悟出劍十三的境界,靈魂脫離肉體,可以憑藉殺氣殺死雄霸滅掉天下會,當時對雄霸的描述是看到劍聖的魂魄根本驚怕到動彈不得。
偏偏卻有步驚雲無意中毀掉劍聖肉身,救了雄霸,要是沒有那條批言,就不會收養步驚雲,而步驚雲也不可能在那時候出現。
雄霸註定死在風雲手中,若沒有風雲,早已死在劍聖手中,這本來就是一代梟雄含恨而死的悲慘結局,根本逃不掉。
總的來說,這部劇的主題本來就是「成也風雲,敗也風雲」,要是最後總結為這是迷信,那不就是自相矛盾了嗎?
雄霸身為江湖中人,有這樣的結局並不是迷信誤人,而是來自身為霸者本身的孤獨,高處不勝寒,他們的缺點就是對他人不信任,就好像崇禎皇帝不信任袁崇煥那樣,很多時候不是迷信,而是來自寡人心中的那種自信。
結局的畫外音我覺得要是改成:仇恨不好放下仇恨,不要爭名逐利,天理循環報應不爽等等,我還覺得比較切合主題。
哎誰知風雲竟是一部方封建迷信的教育片,那「成也風雲,敗也風雲」是有什麼科學依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