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

2020-12-16 小矜持聊歷史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初建立,國號大明,初期定都在南京。到了明成祖時,將都城遷往北京。自1368年創立,到1644年滅亡,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

大明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很神奇的朝代,主張: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明朝歷任皇帝都很有血性!

一、君臨天下

公元1627年,也就是天啟七年,大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駕崩,因其生前沒有子嗣,所以年僅17歲的信王朱由檢便首遺命登基,繼承大明皇位,時年十七歲。自此之後,他便開始了君臨天下的帝王生涯。次年2月5日,改年號為「崇禎」。

雖說年紀輕輕,但崇禎皇帝卻心繫天下,有一顆勵精圖治的心。在其掌舵大明朝這艘大船時,雖說大明朝在外界看來還是那麼龐大,但其實早已到了「外強中乾」的地步。

以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結黨營私,控制了明朝中樞大部分的文臣武將。在魏忠賢的運作下,以錦衣衛和東廠為「工具」,打擊異己勢力、迫害東林黨人。當時,明朝內部早已是政治腐敗、官員內耗、軍隊疲乏、財政枯竭。

二、內憂外患

內部:崇禎皇帝繼位還不滿一年,中國北方大旱,一時間赤地千裡,寸草不生,再加上救災不力,餓死了很多人。《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另據《備陳大飢疏》史料記載,當時由於大旱,百姓為了活命,不得不吃草、吃樹皮,甚至到最後還吃觀音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高迎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

外部:在崇禎繼位前一年,盤踞在關外的後金首領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後去世,但是其兒子皇太極接過了努爾哈赤的指揮棒,繼續拉開了攻擊大明朝的序幕。先後多次採用繞道入侵的方法,繞開明松錦防線,數次逼近京師,一點一點蠶食大明朝的國土。

正是在如此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大明江山到了崇禎皇帝手裡的時候,變得岌岌可危了。

三、為政舉措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大明朝問題,挽救即將傾倒的大明王朝,好讓大明這艘船繼續在歷史的長河中航行下去,執掌天下牛耳的崇禎帝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首先,將先帝的乳母客氏「請出」皇宮,以此削弱魏忠賢的政治羽翼,緊接著把他在信王府的親信都調入宮中,替換了內廷的宦官,進一步打壓了魏忠賢的勢力。借著御史楊維垣上書彈劾魏忠賢的契機,崇禎帝順勢而為,徹底將魏忠賢及其黨羽趕出了權力中心,將大明權力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其次,在剷除閹黨後,崇禎帝逐步展開了平反昭雪的活動,為為一些受閹黨迫害的東林黨人恢復名譽。他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常常破格提拔官吏,同時為了籠絡更多的人才,還準許宗室子弟應試授官,進一步加強皇室權力。

最後,為了治理國家,崇禎帝也是處理公文徹夜不眠。據史料記載,崇禎帝是明朝自太祖以來罕見的勤政之君,為處理朝廷之事,時常很少休息,有事遇到軍情緊急時,更是連續多晝夜不休息。

平心而論,繼位時的崇禎帝,只有十七歲,沒有自己的班底,在面對已破敗不堪的大明戰艦,心繫天下的他自然是想要做出一番事業,拼盡全力要挽救大明帝國。但他卻過於求成,一上臺就逼死了可以制衡文臣集團的魏忠賢,使得局勢脫離了他的掌控。

他想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但卻遭到了「東林黨」的制肘。只因他沒有聽信天啟的忠告:「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好人,但卻不是一個好領導。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最終落得個在煤山自盡的結局。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最後6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及其對於明朝發展走向影響
    並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強轉衰,也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弱變強,而是從他開始皇帝個個"個性十足"。明世宗嘉靖皇帝,一生潛心修道,甚至連裝扮和宮內起居都像是一個道士在統治王朝。在位長達四十五年,只在剛登基時表現的類似一個賢君,後面基本都在迷信方士中度日,內閣則交給嚴嵩把持長達二十多年,也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的故事。
  • 他是大明朝的最後一位帝王,一生勤勉節儉,最後卻落得自縊身亡!
    他是大明朝的最後一位帝王,也是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初登帝位,被魏忠賢等閹黨分子控制的。他一生勤勉節儉,勵精圖治,是什麼讓他做事如此小心?最後還是使得大明王朝最終走向滅亡!崇禎皇帝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一件龍袍補了好幾次都還在穿,以至於某日聽講官講書的時候,他穿的內衣袖子破損不堪,露在外面很不雅觀,只好不時的把它塞進去遮掩,而他的皇后中年穿的也都是布衣服,整個後宮金銀器都沒有幾件。在清朝編撰的明史中記載,崇禎皇帝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 崇禎年間,北京城外忽現一隻40斤的大公雞,高人:大明要亡
    其中有像秦朝那樣「短命王朝」,二世而亡,也有像周朝那樣統治791年的王朝。但是無論朝代的壽命是長是短,最終都逃不掉滅亡這一永恆的歷史規律。如果注意到許多流傳下來的歷史資料,我們不難發現,當一個朝代即將走向衰亡的時候,都會有不好的徵兆,往往都非常靈驗。崇禎皇帝,是封建社會漢族的最後一位帝王,在其統治時期就發生了一件怪事。
  • 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文/花開無田 圖/網絡圖片有人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以傲視群雄的姿態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成為五千年華夏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的這句話真的在亡國之際應驗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至死都沒離開過京城,踉踉蹌蹌地跑到紫禁城的煤山上,最後再望了一眼火光沖天的宮城,然後在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從1628年開始,接下來十七年的時間裡崇禎帝悲憤交加地見證了明朝的消亡,祖宗基業的覆滅,恐怕沒有人能夠體會到這種煎熬痛苦的心情!
  • 盧象升:大明王朝最後的擎天白玉柱
    但崇禎皇帝還是在努力,在很多人都在為自己在找退路的同時,也有很多人在為如何拯救這個國家和民族而努力。   說實話崇禎手裡的牌還有很多,這一時期為拯救大明的國之棟梁也可列長長地一串,包括孫承宗,孫元化、孫傳庭、盧象升、趙率教、熊廷弼、滿貴、曹文詔、曹變蛟、秦良玉等等,可以說崇禎剛剛登基那個時刻大明還有大把能打的將領和軍隊,當然他們都在崇禎和滿朝的仁義道德指揮下灰飛煙滅了。   而這其中最為悲壯的就要數盧象升了。
  • 歷史上的明朝很弱小,為何大家都喜歡講大明王朝呢?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喜歡大明王朝呢。也許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有點常識的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家境貧寒,出過家、做過乞丐,正是這樣一個從乞丐到皇帝身份的巨大差別,你可以想像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多麼的勵志,這種感覺就像是今天你在掃大街,明天就成為國家主席的感覺一樣。
  • 大明王朝之天命所歸的明太祖朱元璋
    太祖畫像 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帝國,共歷十六位皇帝,包括建文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從太祖朱元璋開國到崇禎帝朱由檢煤山自縊,國祚276年,是由漢族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
  • 大明王朝被滅的前一晚,崇禎皇帝做了什麼?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歷史上對於崇禎的解讀褒貶不一,大明王朝被滅之際也是崇禎死亡的時候,崇禎去世的前一夜裡,崇禎將自己的三位兒子都叫到自己的跟前,但是這三位皇子依舊衣著光鮮的來到父親的身邊,這時候的崇禎非常的驚訝,因為就在當夜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攻破了北京城,這時候正朝著北京的內城來
  • 他是大明最後的支柱,如果不是因為小人搗亂,可能真能挽救大明
    明朝由草根皇帝朱元璋統治。朱元璋是漢人,因此整個明朝也是漢人的世界。這個王朝確實有很多令人眼花了亂的地方。也許是由於朱元璋的影響力,整個明朝幾乎都是鐵骨錚錚,沒有那個子孫後代出現過割地賠款,投降的事情。
  • 明孝宗為什麼被人稱為千古一帝,他真的這麼厲害麼?
    明孝宗在位十八年,兢兢業業,勵精圖治,開創了明朝吏治清明、民風樸實的昇平時期——弘治中興。他用極大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著周圍的大臣。他只報恩不抱怨,對過去多次想加害自己的萬貴妃一族,都不加以追究,還加以安撫。
  • 奇葩的大明皇帝,太祖出身低賤,建文帝下落不明,而他卻無疾而終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王朝,明朝也是一個神奇的朝代,為何說神奇?首先明朝是宦官專權的朝代,就連七次出使西洋的鄭和都是宦官出身。明朝是個傳嫡不傳賢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傳位於建文帝?不就因為朱棣不是長子嫡孫嘛。
  • 印度莫臥兒王朝最偉大的皇帝,14歲繼承皇位,18歲就完成印度統一
    莫臥兒王朝是印度歷史最後一個朝代,也是印度歷史最富強的朝代,建立於公元1526年(相當於中國大明王朝中期),開國君主是突厥人和蒙古人混血後代巴布爾。莫臥兒王朝對印度歷史有偉大貢獻,因為結束了印度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完成了印度統一,是印度歷史最後一個且大一統的朝代。
  • 起點封推:遨遊於歷史的塵埃,感悟大明最後的風華
    或許因為它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又或是它有著集歷代之大成的科學、遠領先於世界的軍備、它消亡的可惜可嘆可恨 《萬曆十五年》到《明朝那些事兒》,從嚴謹史書到通俗網文
  • 解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一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強盛王朝,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強漢盛唐,但不一定,歷史上,遊牧民族曾三次席捲了歐亞大陸,他們分別是匈奴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 ,相比當時歐洲各國,中國被蠻夷所統治的時間較短,在強盛的蒙古鐵騎徵伐世界時,雖是軟弱無能的南宋王朝,但最後漢人崛起攻滅大元帝國,建立大明帝國,漢朝除武帝時期都對外族進行過和親,唐朝建立初期也曾對突厥進行和親,宋朝更不用說,割地賠款
  • 優酷《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國之崛起》獲贊
    優酷《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國之崛起》獲贊 2017-02-24   自《大秦帝國之崛起》《大明王朝1566》兩部歷史正劇在優酷上線以來,引起了廣泛關注。
  • 疑似「穿越」——看大明王朝的滅亡與朱元璋開國戰略布局
    書生讀明史相關書籍,不禁對這個任性又神秘莫測的王朝感到不可思議!總覺得朱元璋建國之時似乎預見到了王朝滅亡的種種弊端與隱患,並且在開國之初便做了大量的戰略布局,但是最後的結果卻事與願違,令人感嘆!劉伯溫的《燒餅歌》裡有一句「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樹上掛曲尺」是指崇禎皇帝煤山上吊自盡;「遇順則止」有兩種說法,一是李自成建立的「大順王朝」,另一個是「順治入關」!
  • 大清王朝十二帝排名,每個皇帝各有千秋,為何他能排名第一?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開創了封建王朝制度,而這樣的制度也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大清是距離我們現在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它的滅亡也代表了在我國盛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破滅,大清也給人們留下了不少的傳奇故事,而清朝的統治者們也成為了後世的關注對象。
  • 論古代王朝「正統」,皇帝加持最後底牌,屢試不爽的甩鍋俠
    商朝時期是沒有漢人的概念,也沒有民族的概念,有的只是諸侯的概念,身居哪個地域的臣子都是只信仰本地域的諸侯,而對中央商王朝根本沒有任何概念,這也是商朝之所以會滅亡的一個潛在原因,各地的臣民根本不歸心,你商朝在強大,周邊強敵林立,你也無從下手。
  • 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別人都不敢幫他剪辮子,最後他親自動手
    有一個小故事就可以說明頭髮究竟有多重要,曹操曾經下過軍令狀不允許士兵們踩踏農田,如果違反了這一條規定,則會被斬首,但是命令才剛剛傳達下去,曹操自己就違反了這一條規定。他的戰馬無意間受驚衝了出去,他根本就控制不住,於是就踩踏了農田,其他的士兵們看到這一幕,紛紛都不敢出聲。
  • 大明王朝滅亡,錯不在皇帝卻又因皇帝,朱元璋:我棺材板壓不住了
    導語:大明王朝滅亡之謎:真是錯不在皇帝卻又因皇帝,朱元璋的威望,朱棣的能力,後任皇帝:我們差遠了,還有它;朱元璋:我棺材板壓不住了大明王朝是歷史值得濃墨重彩讚賞的朝代,明朝前期的皇帝都是比較英明神武,因此,明朝前期也是社會國家極為穩定的時代;但自我宮廷之亂,亂在內部,亂在朝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