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1200字,讀完共需2分鐘
作者董少鵬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11月18日《環球時報》,原標題為《肉價攻防戰催生系統治理》。
隨著冬季來臨,我們離春節也越來越近了,豬肉價格將如何「過年」備受公眾關注。從價格監測來看,在一系列保供應、保養殖、保調劑政策措施支持下,發揮市場自發調節作用,豬肉供應形勢正在好轉,11月白條豬價格呈現穩中有落趨勢。
由於非洲豬瘟等因素的影響,今年生豬存欄比下降,豬肉供應受到制約,導致價格持續數月上漲。針對這一情況,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核心是兩條:引導預期和穩定供應。
5月16日,國務院召開全國促進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電視電話會議,部署了保供應、增產量相關措施,包括:對調出大縣的規模豬場開展臨時性生產救助,引導鼓勵養豬場戶補欄增養;加大金融政策支持,鼓勵銀行在合規基礎上積極為生豬生產發展提供信貸支持,創新金融信貸產品,探索將土地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等納入抵質押物範圍;督促地方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等。9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第一條就是「促進生產加快恢復」,配合其他政策組合拳,進一步細化了穩生產和現代化養殖、流通、疫病防控的制度措施。從以往政策運作的規律來看,在相關文件正式形成之前,相關措施已經在進行中。由於生豬供應具有緊迫性,相關措施更是如此。下半年以來,隨著生豬保供應、增產量措施落地,「逆周期調節」手段顯效,部分對衝了因非洲豬瘟導致的供應下滑趨勢。
在引導預期方面,一是,坦承一定時期內豬肉價格上漲的現實趨勢,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和替代消費。在重點節日消費高峰期投放儲備肉,引導禽肉、牛羊肉等替代肉品消費。二是,明確宣示豬肉保供應措施。在堅持落實市場化措施的同時,用好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為困難群眾提供幫助。三是,注重政策措施的長效機制。如將種豬場和規模養豬場(戶)貸款貼息政策期限延長至2020年12月31日,並將建設資金貸款納入貼息範圍;對2020年底前新建、改擴建種豬場、規模養豬場(戶)和禁養區內規模養豬場(戶)異地重建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這套政策組合拳,穩定了消費預期,提振了養豬企業和養豬戶的信心,豬肉漲價高峰逐步過去。農業農村部統計顯示,10月開始全國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已經止跌回升,生豬存欄環比降幅有所收窄;11月第二周,豬肉價格開始下調。同時,為應對肉類消費結構調整,今年禽肉、牛羊肉都有適度增長,還適當增加了進口,肉品市場供應總體有保障。
豬肉消費是中國人的一件大事,如何應對市場風險,包括豬周期風險和疫病等風險,需要一整套制度性的管理運營體系。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不僅是應對這一輪豬肉供應難題的短期措施,更是轉變豬肉生產供應體系的變革指引。應以此次應對危機為契機,加快構建包括現代化養豬在內的現代化養殖體系和現代化動物疫病防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