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需要的時刻,沒有一絲猶豫,河北省中醫院護師楊亞茹第一時間報名加入了河北省支援湖北醫療隊,成為了第一批到達武漢的河北重症組護理人員。大年初二,剛下夜班的她便踏上了前往武漢的火車,連夜到達武漢。奮戰48天後,楊亞茹光榮完成了使命。
奮戰在一線的楊亞茹,一直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埋藏在心中。如今,平安歸來的她,希望藉助燕趙都市報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發起「共圓英雄夢行動」實現自己的願望,「我希望鍾南山爺爺能夠親筆寫一句話送給我,作為我一生的珍藏!」
「前往一線是醫務工作者的本能」
3月26日,是楊亞茹平安歸來,隔離的第七天,周圍安靜和一周前大不相同,這讓她內心十分踏實。
楊亞茹是河北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的一名護師,大年初二剛下夜班的她得知了支援湖北的消息,想也沒想就報了名。「這是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的本能,當時真的沒有考慮太多。」楊亞茹說,就在大年夜吃團圓飯時,家裡人還曾問過她如果有機會會不會去武漢,她的答案就是肯定的,「家裡人表示理解,十分支持我。」
沒有太多的準備時間,當天晚上8點半,作為第一批支援武漢的河北醫療隊隊員,楊亞茹坐上了前往武漢的火車。她笑著回想,「到那時,爸爸開始有點捨不得我了,我向他保證一定會平安歸來。」
坐在列車中,看著外面的夜景,楊亞茹開始細細琢磨自己會遇到的困難,「雖然剛下夜班,但我沒有什麼困意,想著自己到了武漢要做什麼、將要面對的是什麼,對一些未知問題該怎麼應對。」
凌晨5點半,楊亞茹和其他同仁一塊到達了武漢,被安排支援武漢市第七醫院。「當天上午,我們做了崗前培訓,下午到醫院熟悉環境、排班,為第二天上班做準備。」楊亞茹說,到了醫院,了解到武漢的老師們真的是太辛苦,「心裡就想,我們來了,快把他們輪換下來休息休息。」
「最艱難時 吃飯就是做任務」
「到了之後,才發現情況比想像中要嚴重,工作量之大,也超出了我的想像。」楊亞茹說道,醫療隊到達武漢第七醫院後,接管了醫院4個病區以及工作強度大、感染風險高的重症監護室、檢驗科的醫療救治和臨床檢驗工作。「入住醫院後,我們就開始整治病房環境、抓患者的基礎護理、規範科室規章制度、展開業務培訓、開展俯臥位、CRRT床旁血濾治療。最多時給10個病人同時進行俯臥位通氣治療,三臺血濾機器連軸轉同時使用。基本上,就是接管了整個醫院。」
楊亞茹稱,重症工作強度大、感染風險高,工作時間長。因此隊員的班次都很密集,每班次工作時間最短6小時,最長達到12小時。 「舉個例子,俯臥位通氣治療需要幾個人把病人從平躺到趴下,中間還有其他配合治療,這一圈下來就要三四個小時。身上像洗了個澡,防護服貼在身上,護目鏡裡全是水汽,什麼也看不見。」
下病房後,楊亞茹還要和其他成員一起進行小組討論、分享治療情況、參與物資分發等工作,「來到醫院的醫務人員水平不等,我們還有一些學習、了解、磨合的過程。」楊亞茹說,工作十年,這是第一次這麼高強度的工作。
楊亞茹面對的都是重症、危重症病人,甚至直面死亡。「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全力去救治他們。」從熟悉環境、人員、治療方案,楊亞茹用了大概20天,「面對疫情和這麼多病人,說沒有壓力是假的。前期,工作上我雖然沒有掉隊,但我知道自己的身體和心理仍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狀況。很多同事也是如此,這個過程是必然的。」
最累的時候,楊亞茹甚至出現了失眠的情況,「累得不想說話,吃飯就是做任務。那段時間,不敢和家人視頻。如果視頻,我就讓自己儘量開心些,讓家人們放心。」回憶這些時,楊亞茹說的十分輕鬆,但旁人還是能夠感受到當時的不容易和艱難。
約20天後,病人的治療各個流程漸漸通暢,楊亞茹逐步適應了在武漢的工作。
「回家的感覺太好了」
3月14日,武漢市第七醫院重症醫學科舉行了封倉儀式,隨著那句「我們清倉了,武漢加油,中國必勝」,這也標誌著負責醫院救治工作的河北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圓滿完成了階段性支援工作。回想當時,楊亞茹高興地說「我們勝利了!」
經過48個日夜的堅守與精心救治,楊亞茹所在的團隊累計收治患者429人,其中重症患者119人,危重症患者78人,已治癒患者314人,累計檢驗核酸樣本8144人份,實現了醫護人員零感染、安全生產零事故、進駐人員零投訴、治癒人員零復發「四個零」,交出了一份振奮人心的成績單。
在離別之時,楊亞茹在日記中寫道:「分別的時刻正在倒計時。雀躍的同時我們有太多的不舍。不舍我們的病人,我們看到你們身體康復,與家人幸福團聚;不舍我們的戰友,或許我們明天的每日一歌就是《送戰友》了吧;不舍我們的經歷,這段支援湖北抗疫經歷,真真切切,實實在在;不舍我們的身份,我們的身上鐫刻著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精神,這是一種力量,一種鼓舞;不舍這座城市,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亦是英雄的人民,我們一起並肩作戰。」
3月20日,楊亞茹回到了家鄉河北,在隔離病房裡,她告訴記者,「回家的感覺真是太好了,大家能夠平安、健康的歸來,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鍾南山教授是我的精神指引」
「其實,我只是普通抗疫一線的一員,我的戰友們比我更加偉大,他們有的為此錯過了自己的婚禮、錯過了自己孩子的出生、錯過了親人的去世。」說起這些,楊亞茹有些哽咽,「即便我們曾出生入死,卻從未曾看過彼此的面龐,估計現在面對面走過也不會認識。我們已經約定等到疫情結束後,要一同去武漢相聚。」
戰友情,在楊亞茹心裡最是難忘,除此之外,她的心裡還有一個願望,期盼著能夠實現。在楊亞茹最艱難的時刻,鍾南山就像一座燈塔,指引著她前行的方向。「以前,我對鍾南山教授沒有太多了解,只知道他帶領團隊打敗非典。這次,我是真切感受到了他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在武漢工作的前20天裡,每每疲憊不堪時,楊亞茹就想起鍾南山,「他那麼大歲數了,卻依然堅持奮戰在一線,讓我倍感鼓舞。工作時,會更努力,更有幹勁兒。」
說起鍾南山,楊亞茹激動無比,「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能夠明白他的壓力和工作量比我們都大。全國的醫護工作者就像是一個在打仗的部隊,我們是戰士,他就是將軍,我們只需要做好目前的工作,而他還要考慮很多。但他依然堅持為大家服務,我十分敬佩。」
每天一有時間,楊亞茹就會打開手機,看看鐘南山教授又講了什麼,搜一搜鍾教授以前的視頻。「教授專業領域十分優秀,而且淡泊名利,了解的越多,我就越佩服他,心理的壓力也減輕了不少。」楊亞茹稱,在抗擊疫情時,這種精神的鼓勵,對自己影響特別大。
3月初,通過朋友,楊亞茹知道了燕趙都市報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發起「共圓英雄夢行動」,於是,她把自己內心的心願表達了出來。在心願裡,她寫道,「自從疫情發生,有一個名字像一座山一樣聳立在了我的心中!他就是鍾南山爺爺!正因為有南山爺爺帶領我們抗疫殺敵,我才這麼的義無反顧、不懼生死!等疫情結束,我希望南山爺爺能夠親筆寫一句話送給我,作為一生的珍藏!」
「即便是沒有達到鍾南山教授的高度,但我仍希望自己朝著他的方向去努力,做一個像他一樣的醫者。如果我的願望能夠實現,那便是人生最大的鼓勵。」楊亞茹笑著說。
(燕都融媒體記者 師源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