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武漢風味,蒸煮煎炸炒,十八般武藝用盡,一個「過早」就已教人垂涎欲滴。
再說到武漢小吃街,那更是街頭巷尾,五花八門,有名氣的,沒名氣的,遊客扎堆的,本地人聚集的,像戶部巷、吉慶街再尋常不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武漢風物深入我心。
雖然來武漢兩年了,但熟悉的小吃美食街只去過戶部巷、吉慶街、江漢路步行街,也只知道這些地方。但就江漢路步行街,去過多次,卻從未發現周邊還有這麼一個「美味勝地」,真是越發熟悉的地方,越容易忽略珍貴的東西。
漢口水塔美食街可真是熱鬧非凡。暮色低垂,華燈初上,不太寬敞的前進五路已是人來人往,所有人在這瀰漫著煙火氣的街道上開始覓食。
在武漢,沒去過黃鶴樓的本地人很多,但沒來過江漢路的恐怕是沒幾個。水塔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由英國工程師穆爾設計監製,為正八角形七層建築,並緊挨著江漢路,是漢口近代消防標誌性建築物。
自宣統元年竣工後,它在很長一段時期,承擔著消防給水和消防瞭望的雙重任務,是武漢最早的、專門瞭望火情的瞭望哨。塔上瞭望臺原設有一具警鐘,後下落不明。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它還是武漢最早的一座高層建築,塔高41.3米。這座磚紅色的古老水塔,守望了武漢百年,鑄就了江城不朽的記憶,猶如一位歷史老人,在見證了城市興衰後,一條煙火肆意的小吃街突然於塔下興起。
記憶中,曾有網友在我的一篇戶部巷遊記下,有此點評,大致內容是:「我們武漢人吃小吃都不去戶部巷,那裡都是騙你們外地人的。真正有好吃的地方,只有本地人才知道在哪裡,如萬松園、水塔街、江漢路等等。」
以「過早」聞名的戶部巷,似乎早被本地人「嫌棄了」,這就跟武漢本地人不會購票去參觀黃鶴樓如出一轍,但老武昌們對它的情感依舊很深。而位於漢口的江漢路、水塔美食街,自然是要深入老漢口的心中。除了美味,還有歷史和生活記憶的情感與牽絆。
但漢口水塔美食街與戶部巷有一個截然不同的區別:戶部巷儘量是以武漢特色美食為主,但水塔美食街卻幾乎是大眾小吃,如燒烤、雞柳、生煎、甜品、冰粉、麻辣燙、炸洋芋、酥餃、豆糕、花甲等等,這些在全國各地都有的小吃美食,卻以獨特的味道聞名於漢口水塔的街頭巷尾,並在每一個吃貨心裡都有了定義。
比如吃生煎,一定得是小路易生煎;吃燒烤一定要去吳太大不同;吃烤雞腿千萬別錯過敖四燒烤;吃雞柳只推薦五星雞柳;吃辣子雞首選老韓煸雞;吃雞爪少不了球球烤爪爪;吃生蠔肯定是只賣生蠔;吃花甲就選水塔花甲粉……
不管你想吃什麼,這條街上總能找出具有代表性、獨特性的小店商鋪,也不論你走到了哪一家店門前,吃到的東西也多是美味的。
雖說很多人推薦五星雞柳,但我在街頭的另一家雞柳店也品嘗到了很不錯的味道,價格也能接受(中份15元,量足,炸得酥脆可口)。
接著又去吃了一份烤生蠔,吃完後才知道自己所去的「只賣生蠔」名氣挺大,網上有不少人推薦。這家店的生蠔基本上是30塊錢一份,可按小中大號選,分別是12個、9個和7個。
站在路邊,看著煙火氣十足的小吃街,看著人來人往,看著人們邊走邊吃,我本還想再吃點兒其他東西的,但面對如此之多的人間美味,只奈何不是大胃王,飽腹感阻礙了我對這條街的進一步探索。
有意思的是,在這裡覓食,幾乎沒有堂食一說,大多是站著吃,邊走邊吃,只有個別一些店會在門口擺放幾個塑料凳子和小桌子,但基本上也都是吃完就走,絕不拖拉。這一點跟武漢「過早」的場景十分相像,只是前者不會趕著去上班。
對於這條街,算得上是慕名而來。但它究竟有多長?是僅有一條街,還是幾條街穿插成片?不得而知。 但遊人之多,像是往年的戶部巷一般,行人之間可謂是擦肩並走,熱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