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一門高深靈活的類比學,它的博大精深,就是因為它的類比性無盡,可以包羅乾坤萬象,寰宇四方。以艮卦為例,艮卦就可以類比人生境界、修行次第,以及認知維度,等等。
今天我們就以認知維度作為類比對象,具體談一談艮卦。《彖》曰:「艮,止也。」《周易·說卦傳》曰:「艮者,限也。」所以艮就是停止,限制住的意思。
如果以認知層次作為類比對象的話,艮卦就可以說一個人的認知維度停留在了哪個層面,或者說被限定在了哪個層次。而艮卦的六個爻,就分別代表了六個層次的認知狀態。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這是第一個認知層次,也是最低的認知層次,就是說一個人他看人只能看到腳趾,看到外在很表面的東西,同樣看問題也只能看到很細枝末節的地方。
這種人基本上沒有獨立的三觀,他的三觀全部來自於社會對他的灌輸,看待問題也是人云亦云,思想上很懶惰,不喜歡獨立思考,所以他們很相信那些公知,那些能夠代替他們思考的人,所說的話, 社會上多數人都屬於這種認知狀態。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這是第二個認知層次,「腓」是小腿的意思,認知停在了「小腿」這種地方,也就是說,達到了這種認知狀態的人,有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看問題也有了一定的高度。
在很多事情上,他們不願意隨大流兒,對很多事情也有了自己的主見,不會輕易被愚弄,不過也正因為如此,身邊的人大多不能理解他們,所以這種人的內心,在大多數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疏離感,不會很快樂。
如果這一種人,能夠堅守住自己本心的話,是可以取得一定的小成就的,當然也可以在周圍的小圈子裡,成為一個受人追捧的人物。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這是第三個認知層次,「限」是腰部的位置,也可以是達到一定限度和邊界的意思。就是說這種人,他們的認知狀態已經觸碰到了某些邊界,已經可以認識到很多人根本觸及不到的世界。
但是苦於自己的機緣和悟性,他們是進也進不得,退也退不得,一輩子也只能在這種認知邊界處徘徊。
其實,這種人是最痛苦的,他們不能像第一種人,吃飽喝足就可以滿足,其他的是一點兒也不操心,當然他們也做不到像最後一種人,事事看得通透明白,了無煩惱。
他們就屬於中間這一群人,想要改變某些東西,卻又無能為力,想要追求某些事情,卻又力不從心,就這樣只能掙扎痛苦的,被自己的認知所折磨,所以這一類人會「厲薰心」,也就是身心很煎熬。
六四:艮其身,無咎。
這是第四個認知狀態,這裡有必要引入一下艮卦的卦辭,也就是「艮其背」,就是說處於這種認知狀態的人,他們看問題就比較全面了。
他們不止能看到人的整個人的身體,整個事情的全貌,還可以艮其背,也就是還可以看到那些不是主流的,不在前面的,不被大家認同和理解的,以及很多臺前幕後的東西。
這種人在認知上會有某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因為他們知道很多大多數人所不知道的東西,但是這種人沒什麼野心。
很多事我知道了解一下,也就完了,多餘的我也不操心,也不願意更深入的了解,更不想去費盡心力改變些什麼,所以這類人會活得比較瀟灑和滋潤。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這是第五個認知狀態,「輔」是人的頰腮這個部位,也就是人的面部。這種人比上一種人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們看問題不但能全面,而且還能抓重點。
他們是看過這個大世界之後,形成了自己全面的認知體系,並且還能夠做到知行合一,有自己的追求和堅守,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有很清晰明確的規劃,說話辦事也很講究分寸,為人謹守中正之道,從而儘量避免為自己留下悔恨之事,一般大成就者都屬於這一類。
上九:敦艮,吉。
這是第六個認知狀態,也是認知的最高層次,對於這種認知狀態的形容,道家用的是「無為」,佛家用的是「圓覺」,儒家用的是「止於至善」。
就是這一類人的認知,已經超越了天地的限制了,用世界觀這個詞已經不足以形容了,他們的認知是宇宙層面的,是對「大道」的理解與體悟。
所以不存在你能騙過這種人,只有他不願意跟你計較,不想戳穿你,大智若愚和難得糊塗,都是形容的這類人,他們基本上都是開悟的。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這也都是「稀有物種」,是可以仰望卻又遙不可及的存在,如老子、佛陀,等等。這就是認知的六個層次,所以你是「艮」到哪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