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訊 記者陳卓棟,通訊員譚耀廣報導: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慶。一般印象中,過元宵節總離不開吃元宵、賞花燈等。但在江門臺山市,其沿海漁家傳統文化及本地風俗結合,造就了獨居特色的元宵節慶特色。
油飯和鹹湯圓是臺山元宵的味道
在臺山,大多數人會在這一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油飯和鹹湯圓。它的香味也成了大部分臺山人過元宵的一種印記。
元宵吃油飯是臺城及周邊鄉鎮的習俗。今年42歲的許素玲介紹,油飯一般按一定比例用糯米加粘米煮成飯,再摻以炒熟的菜果粒、臘肉粒、臘腸粒、蝦米、冬菇等配料,也可以按照個人喜好加入不同的食材進行搭配,近乎「八寶飯」。雖名為油飯,但吃起來卻油而不膩,鹹香可口。
鹹湯圓
而鹹湯圓的湯圓其實沒有內餡,只是一個小小的糯米丸子,它的重點在於湯底。鹹湯圓最講究的就是「鹹」和「鮮」,一般會下白蘿蔔絲、香菜、紫菜、蝦幹、雞肉絲等去熬湯,有時候也會下燒豬骨、大蠔等提「鮮」,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增減食材。高湯煮滾後,將湯圓放入,煮熟即可上桌。
許素玲說,她最難以忘記的元宵味道,是爸爸做的油飯。「記得第一次吃油飯是爸爸煮的,以前在鄉下都是炒的,用大鍋將糯米炒香,一直炒到熟。」但是現在簡單很多了,她們都會用電飯鍋或者瓦煲來煮,煮熟之後再將炒好的餡料放進去拌均勻。以前吃的東西沒有那麼豐富,吃什麼都很好吃,真的很好吃 因為是父母做的。
燒新丁炮 火樹銀花不夜天
在中國其它地方,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但在臺山市平洲村,每年元宵節的重頭戲是燒新丁炮(鞭炮)和演大戲(粵劇)。
據介紹,已有260多年歷史的平洲村是臺山市端芬鎮最大的一條村,全村有300多座房子,鼎盛時村裡有1000多人居住,現在常住的村民仍有800多人,而旅居海外的有1000多人。
正月十五的平洲村是火樹銀花不夜天
當地人小雯介紹,平洲村一直十分重視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意在祈求人丁興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增加節日氣氛。立村以來,平洲村便有了在元宵節演大戲和燒新丁炮(鞭炮)的獨特風俗習慣。
小雯說,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如當年生有男丁的稱添丁,添丁戶則在氏族祠堂高掛花燈,祭拜祖宗,隨後,村中各戶按男丁數前往領豬肉。新生男孩的家庭要為孩子掛花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孩子聰明伶俐,快高長大。晚上,全村放爆竹煙花,凡是村裡生了男丁的村民們,都會出錢請全體村民在塘基上聚餐,併購買爆竹。
正月十五當天下午,村民在村前空地用竹竿搭起一個長竹架,然後將鞭炮掛到竹架上,用繩子固定,鞭炮由村西門樓一直掛到村東的門樓。
傍晚全體村民在塘基上聚餐後,天色轉暗,村民就敲響鑼鼓,村西門樓的鞭炮被點燃。爆炮順著竹杆足足燃燒了20多分鐘。接著,由村和旅外鄉親出資買來的煙花依次在村子上空燃放,只見煙霧瀰漫,火樹銀花,人人興高採烈,氣氛異常熱鬧。儀式延續到晚上8點多。
痴迷看戲 拆了祠堂建劇場
小雯還介紹,該村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放完煙花後做大戲,即是粵劇表演。以前主要是由村民組成兩個劇團自導自演。隨著改革開放後不少村民移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改為請戲班演出。現在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連續三晚表演不同劇目,不少村民攜家人前來觀看。
她說,為了看戲,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村中專門建有一個其他鄉村不常見,可以容納1000多名觀眾的露天的平洲影劇場。「劇場是把長房的建功祖祠堂拆了,用祠堂的磚石建造的。祠堂原來是很漂亮的鍋耳祠堂,村民至今對那裡仍有很深印象。」
據悉,平洲村民愛好粵劇由來已久,外人稱之為「戲竇」,高峰時期村裡有兩個劇團。除了春節、元宵節在村中表演外,更被邀請到臺山其他地方和恩平、開平等地表演。小雯表示,因為村人對粵劇比較熟悉,所以後來請的戲班來表演都是很認真,他們都知道這裡臥虎藏龍,不能敷衍了事。
編輯: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