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老兵不忘38年前戰友 相邀看望烈士的母親(圖)

2020-12-19 荊楚網

老兵餘仁俊、候紹君及一名孝昌好人志願者一同前往看望烈士母親。通訊員 宋俊初 攝

  湖北日報(荊楚網)消息(通訊員宋俊初、曹慶波)1979年2月17日,在祖國南疆長達1600餘公裡的邊防線上,一場名為「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的戰鬥打響。共和國的軍人們用鮮血把軍旗漂染,其中不少戰士用他們的生命把軍威刻在了南疆山巖!

  2017年3月2日上午,當年43軍127師381團的孝昌老兵餘仁俊,如今已經是孝昌縣誌願者聯合會會長,帶著孝昌好人志願者驅車來到武漢,和武漢老兵候紹君一道,帶著鮮花和水果等慰問品,來到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住宅樓區,再次看望了當年戰鬥英雄吳建囯的母親謝有文。

  吳建囯出生於1962年9月19日,是湖南省望城縣含浦鎮塘峽大隊人。1979年1月入伍,43軍127師381團3營7連戰士。同年2月17日,對越自衛還擊戰打響的當天,在攻打612高地的戰鬥中,他發揚我軍一往無前,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先後擊斃3個敵人,在全身8處中彈負了重傷的情況下,緊緊抱住一名敵軍官,一起滾下懸崖,與敵人同歸於盡。

  吳建囯犧牲後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共正式黨員,追記一等功;同年4月10日,部隊政治處批准他為革命烈士;9月17日,廣州軍區黨委授予他「狼牙山五壯士式」戰鬥英雄稱號;10月9日,中央軍委授予他「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戰友們在整理吳建國的遺物時,在他的遺書上看到這樣一個遺願: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就讓妹妹吳建軍接過我的鋼槍,完成我沒有完成的任務。1979年10月,吳建軍接過哥哥的鋼槍入伍。1982年7月,她順利考上了武漢軍區軍醫學校。現在吳建軍一直將母親謝有文留在自己身邊。

  餘仁俊和孝昌好人志願者以及候紹君等人,和烈士吳建囯的母親謝有文圍坐在一起,共同回憶了那段戰火歲月,以及烈士吳建囯生前的事跡。謝有文老人隨後和兒子的戰友們聊家常,老人很健談,說到高興處,笑得合不攏嘴。

  「時隔38年,當年的戰友血灑疆場,緬懷戰友祭奠英烈,戰友的母親就是我們的母親,有時間過來看望一下謝有文媽媽、敘敘舊、拉拉家常,是我們做兒子的應該要做的。」餘仁俊和候紹君表示,今後一定會經常來看望謝有文媽媽。



孝昌好人志願者將鮮花獻給了謝有文媽媽。通訊員 宋俊初 攝


老兵和志願者在烈士吳建囯的遺像前和其母親合影。通訊員 宋俊初 攝


謝有文老人隨後和兒子的戰友們聊家常。通訊員 宋俊初 攝


廣州軍區黨委授予吳建囯戰鬥英雄稱號。通訊員 宋俊初 攝


吳建囯的烈士證明書。通訊員 宋俊初 攝


吳建囯烈士遺像。通訊員 宋俊初 攝

相關焦點

  • 看望蘇萬飛烈士父母,這位老兵幾度流淚……
    看望蘇萬飛烈士父母,這位老兵幾度流淚…… 2020-12-17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兵舉家遷至天山深處,為戰友守墓35年
    陳俊貴永遠忘不了鄭班長犧牲的那一幕。那是1980年4月8日,這一天,修築天山公路的基建工程兵某部二團二營被暴風雪圍困,電話線被刮斷。五連四班新戰士陳俊貴奉命隨班長鄭林書、副班長羅強和戰友陳衛星到40公裡外的施工部隊傳達命令:開展自救互救,清除積雪,打通道路,等待山下的部隊救援。
  • 向這些烈士英雄母親和親人們致敬!
    雲南麻慄坡烈士陵園,雙烈士母親王昌群老媽媽撫摸著兒子的墓碑,向兒子傾訴思念之情。兒子不哭,媽媽也不哭!王昌群老媽媽撫摸著兒子的照片,輕觸著兒子的臉龐,生怕兒子也會哭,讓她這個母親心疼,老媽媽兩個兒子劉光,劉明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致敬!「訥訥子(方言,兒子),媽來看你咯,你還好嗎?」雲南麻慄坡烈士陵園,餘朝江烈士的母親從貴州農村趕過來給兒子燒紙,日思夜想。
  • 看望蘇萬飛烈士父母,這位老兵幾度灑淚……
    12月16日,全國模範退役軍人崔詠麟帶領自己公司員工來到蘇萬飛烈士父母家中看望二老,並送上米麵食用油等慰問品表達敬意。在看望中,崔詠麟詳細了解了蘇萬飛的事跡,忍不住幾度灑淚。「萬飛雖然走了,以後我們都會替他照顧二老。家裡有什麼困難就告訴我,不要覺得不好意思,我一定會竭盡全力幫忙。」崔詠麟對蘇萬飛的父母說。
  • 一位死裡逃生武穴籍「越戰老兵」的故事人生,看完讓人感動……
    部隊在出發的列車上,戰友們的心情都很沉重,深知這次上老山前線是真槍實彈的戰鬥,流血犧牲在所難免。何祥德為了化解戰友們的顧慮,緩解氣氛,他創言:「戰爭必定有犧牲,如果我們在戰場上能活著回來,就替犧牲的戰友為其父母頂替為子,將父母養老送終」,戰友們都點頭贊成。在激烈的戰鬥中,何祥德始終不忘初心,立志報效祖國。
  • 組圖:抗戰老兵在臺北忠烈祠祭拜戰友失聲痛哭
    據公開資料介紹,國民政府於全面對日本抗戰之前,即有設祠奉祀烈士的規劃。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布「歷次陣亡殘廢受傷革命軍人特別優續辦法全案」,其中正式提出「各縣設置忠烈祠辦法」。1946年,全臺各縣市開始設置忠烈祠。兩岸關係緩和後,忠烈祠定位逐漸轉型,將殉職員警、消防、民防等人員,以及相關公務殉職人員也列入可以申請入祀對象。
  • 志願軍烈士後代戴孝迎從未謀面父親(圖)
    儘管這些志願軍烈士後代誰也不知道從韓國歸來的437具遺骸中是否有自己的父親,甚至清楚地知道不會有(有的人的父親戰死在朝鮮境內戰場),但他們還是來了。  還有從戰場下來的老兵。80多歲高齡的他們沒有穿軍裝,戴著帽子,在人群中默默無聲。昔日的救護兵曹秀湖,一早看新聞得知消息,拔腿就從瀋陽郊區打車趕來,只為看戰友一眼。
  • 多位市民敬獻花圈,昔日戰友訴說衷腸,綿綿哀思滿溢李道洲烈士靈堂
    昨日,在武昌殯儀館,烈士李道洲的靈堂內,前來弔唁的親人、戰友、市民絡繹不絕,哀思綿綿,就像這細細密密的春雨。圖為:鮮花簇擁李道洲烈士遺容□楚天都市報記者滿達劉閃劉毅葉文波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鄒斌統籌:徐劍橋劉俊華黨旗覆蓋的遺體靜躺靈柩,鮮花簇擁的遺像笑容安詳。
  • 武進這群老兵再聚首,暢敘戰友情誼!
    50年前 一群武進小夥穿上軍裝 走進蘭州軍區21軍61師 50年過去了 還是那群人,但他們已垂暮 分散在全國各地
  • 69年前他犧牲在朝鮮戰場 戰友們想更好地紀念老團長 黃岡籍烈士洪...
    11月2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20軍59師退伍老兵王仁山通過戰友,輾轉找到記者,提出了這樣一個請求,「我們的老團長洪定太已犧牲近70年了,你能不能幫忙找找他的出生地和他親人的下落?」電話那頭,王仁山語帶哽咽,「對老團長的介紹太少了,我們想去看看他的家鄉,他的親人,但不知道到哪裡去看、去看誰……」犧牲前一刻他囑咐「把我們的兵帶好」11月29日,對所有在中國人民志願軍20軍59師服過役的老兵而言,是一個永遠不能忘記的日子。
  • 尋找烈士蘭桂森
    一次祭奠儀式結束後,看著低矮的水泥墓碑上紅色的「無名烈士之墓」幾個字,這些問題跳入閆蒙蒙的腦海,再也揮之不去。「讓烈士有名」成為閆蒙蒙和全連官兵的心願。2019年6月,該旅領導上島看望連隊官兵,其間也來到東臺山島祭奠無名烈士。聽說官兵們尋找無名烈士的行動遇到了困難,旅領導當即表態黨委機關會給予最大支持。
  • 「七一」送溫暖 濰坊軍用飲食供應站看望老軍人「傾聽老兵的故事」
    為慶祝建黨99周年,「七一」前夕,濰坊軍用飲食供應站全體黨員在班子成員帶領下,懷著崇敬的心情, 前往昌樂縣看望慰問退役軍人優撫對象,為他們帶去了生活用品,並聆聽老英雄們講紅色故事,近距離感受革命前輩們不怕犧牲、拋頭顱灑熱血、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激發全體黨員繼續堅定不移的跟著黨走,全心全意服務部隊、支持部隊打勝仗的熱情和積極性。
  • 南安近40名抗美援越老兵 24日赴越南祭戰友
    本月24日,近40名南安籍抗美援越老兵,將赴越南安沛「友誼山」烈士陵園,祭奠戰爭中犧牲的老戰友,重溫他們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歲月。回國後,他們心中時刻緬懷犧牲的戰友,到戰友長眠之地祭奠,是這群老兵幾十年來的心願。  2006年是他們參加戰鬥40周年,他們終於如願去了趟越南。當在安沛「友誼山」烈士陵園找到戰友的墓碑時,「那種激動、那種場景,真的任何影片都再現不了。」  本想等50周年時再去一次,可是,「年紀大了,等不了那麼久了」。
  • 為革命烈士義務守墓37年 秦安百歲老人王長江的戰友情、本色心
    「對長眠於地下的人來說,墓碑就好像家裡的照壁,墳墓上的花草就如同屋頂上的瓦,而眼前這條從外面通往墓碑的通道,就是他們(烈士)回家的路,我一定要把這裡收拾的漂漂亮亮的。」12月11日,秦安縣烈士陵園義務守墓人王長江情真義切的說。
  • 對越自衛反擊戰回顧:國慶之際,你想對圖6參戰老兵說點什麼
    圖為參戰老兵鄧永明。可祖國的南疆此刻硝煙瀰漫,圖為昆明軍區第一偵察大隊的戰士們在送別烈士雷楚新。圖為送別烈士雷楚新 圖為參戰老兵組織祭拜活動,獻上花圈悼念犧牲戰友
  • 為戰友盡孝34載 這一聲「阿爸阿媽」感動了溫州
    34年前的初春,戰友陳雲生為國捐軀,他的父母成了周躍南和7名戰友奉養一生的阿爸阿媽;34年後的初春,溫州市山福鎮利八坑村,含淚送別阿媽,周躍南心潮起伏。  踐諾生死約定,34年風雨無阻,替犧牲的戰友陳雲生盡孝,周躍南和7名戰友的事跡被傳為佳話。
  • 走進戰壕軍史館:站在烈士奮戰過的地方,我懂得了何為軍人
    對於這個問題,郭楚源仿佛早已深思熟慮:「不怕死,但怕戰友都犧牲了就我一個人活著。」受到烈士鼓舞的顯然不止郭楚源一個人。戰士羅威多次出色完成任務,去年底榮立個人三等功。他把戰壕軍史館比作一盞指路明燈:「有時候只要站在那裡,就感覺心在燃燒,血在沸騰。」
  • 參戰老兵觀後感:《芳華》,為什麼讓我數次流淚
    影片中,當身負重傷的劉峰堅持要獨自一人陪伴犧牲的十幾位戰友,不怕自己犧牲要等待將烈士運送回祖國時,我突然不知羞恥的想到這段故事是在講述我的戰場經歷……十個多小時的激戰之後,180多位戰友死的死,傷的傷,殘的殘,當最後6位堅持到勝利一刻的戰友撤出戰鬥時,擔負這次戰鬥清查任務的我,看到身邊還沒有被運送下去的烈士遺體,堅持要求陪在烈士身邊,等待運送他們的軍工,就這樣,我獨自一人,在距離敵人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