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看金庸劇的時候,不知有沒有這麼個感覺,金庸老先生對藏傳佛教似乎評價不高。
比如在《天龍八部》裡,藏傳佛教僧人鳩摩智,就是個非常重要的反派角色。當初玩《天龍八部》,被鳩摩智秒殺過兩次,以至有了陰影。所以,我深知他武藝超群。
鳩摩智的絕技「火焰刀」,是藏傳佛教寧瑪派上師教給他的。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宗派,因為這個宗派的寺廟常常塗紅色,僧人傳紅袈裟,又稱「紅教」。我們馬上還會提到,先講這麼多。
其實,影視劇裡似乎和原著差別蠻大的。原著寫道段譽第一次見鳩摩智,鳩摩智是什麼形象呢?
只見西首蒲團上坐著一個僧人,身穿黃色僧袍,不到五十歲年紀,布衣芒鞋,臉上神採飛揚,隱隱似有寶光流動,便如是明珠寶玉,自然生輝。
布衣芒鞋,這是僧人的平常穿著,和我們漢傳佛教僧人相差不大。但是,這個西域僧人氣質非常好,神採飛揚,寶光流動,這是入了道的佛光啊。當然,這是段譽的角度,用八個字評價鳩摩智:明珠寶玉,自然生輝。
可見,鳩摩智相貌不會很差,氣宇非凡。在胡軍版電視劇裡,好像找了個殘次品:
明珠寶玉我們看到了,但是自然生輝——好像是陽光曬在腦袋上的亮光。至於神採飛揚,你看這眼神,像不像猥瑣大叔要欺負王夫人?因為寧瑪派尚紅,所以這個版本的鳩摩智打扮,更符合歷史中的寧瑪派僧人形象。
還是李國麟老師扮演的,比較像金庸心中的樣子:
可惜段譽,剛剛對他生恭敬心,就被他綁架了。在曼陀山莊,還差點被他燒死。鳩摩智在慕容家蓋的參合莊上,看到的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比如《十三經註疏》《廿二史》《諸子集成》,可惜大師太想進步,只想練功。於是他又跑到少林寺,在藏經閣偷了武學書籍。
可見,人的氣質和樣貌是不可信的。
在《神鵰俠侶》裡,還有一位藏傳佛教僧人,就是金輪法王,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反派。比較奇怪的是,金庸老先生似乎對漢傳僧人穿著特別有情結,於是也為金輪法王穿上了黃色僧人衣服:
身披黃袍、極高極瘦、身形猶似竹杆一般,腦門微陷,便似一隻碟子一般。
遺憾的是,電視劇裡,這個外形沒有好好體現過:
哪吒手持風火輪?
無天佛祖又胖了?
沙師弟,你們取經回來了???
有人說,金輪法王是蒙古密教的金剛宗僧人,但是金輪法王對郭襄自我介紹過一個稱呼,叫珠穆朗瑪,郭襄還笑他名字太稀奇古怪,後來叫多了,也就習慣了。
這個名字,是說他武功天下第一呢,還是他生活的地方呢。我覺得,金輪法王所研習的佛教,仍然是藏傳佛教密宗的這一分支。
每次看到金輪法王,我都特別糾結,總覺得他一肚子壞水,不知道要出什麼鬼點子,來策劃他的陰謀詭計。
2
鳩摩智、金輪法王這兩個人,有點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當然不是說胡軍版扮演者巴音老師,而是說他們有兩個很一致的特點:
第一,是要成為武林至尊式的人物;
第二,都要以政治聯合的途徑,達到自己的目的。
鳩摩智,要學六脈神劍、易筋經等武功,成就武林第一人;金輪法王,要當中原的武林盟主,成就武林第一人。
鳩摩智,要聯合慕容父子,而慕容父子要興復大燕;金輪法王,要聯合忽必烈,而忽必烈要徵服大宋。
你看,這兩位僧人對武功的欲望都極其強烈,因為這種欲望,他們開始燒殺搶奪,且要和政治並行。而且,金輪法王是鳩摩智的進階,蒙古國也有了政教合一的傾向。
金庸老先生,為什麼會把劇情發展要放在藏傳佛教基因的兩位僧人身上呢?我認為,這是金庸先生基於劇情所涉及的歷史環境的安排。
鳩摩智、金輪法王所發生的事情年代,是在兩宋。而兩宋的藏傳佛教,正迎來高潮的時期,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希解派、覺域派、覺囊派等等,紛紛創建。
而無論是鳩摩智的寧瑪派,還是金輪法王的密宗,都是結合了印度時期密宗和西藏本土的苯教,還有西域各地較為神秘的宗教儀式,比如他們會持咒語、巫術、祭祀等超驗的修行方式。寧瑪派的教法和供奉的神祗,不少就是苯教來的。
另一方面,吐蕃國基本和很多公元前的西域小國類似,就是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所以他們拜得道高僧為國師。然而,當這些高僧成為官員,平時生活作風又有問題,當貴族表達不滿,他們對待異己勢力更為嚴苛。
密教這一支,傳播時給西藏帶來了太多苦難,甚至是血腥的恐怖。《西藏佛教發展史略》曾引用一段《貝瑪噶唐》的文字,介紹金剛乘密教的用具和儀軌,可以說是駭人聽聞。傳說赤松德贊正後揭露:
嘎巴拉,就是頭蓋骨;巴蘇大,就是人的內臟;風凌,就是脛骨做的號子;興且央希,就是鋪開的人皮;囉克多,就是灑人的鮮血。而金剛舞士,花鬘是頭骨做的。
寧瑪派這一支怎麼樣呢?因為它有傳統基礎,又有咒語、咒術一類的善巧方便,所以也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殘酷,它保留了很多的類似密教的儀軌,血祭中會用到人體器官。
歷史上的西藏飽受宗教戰爭之苦。興佛教、滅佛教,興滅相替。文成公主入藏的文明只是曇花一現,雖然帶去了諸多生產技術,並沒有制止掉這一讓西藏人民遭受壓迫的惡習。實際上,正是從10世紀開始,西藏逐漸進入了農奴制社會,人們成為政治、宗教下的奴隸。
歷史上有些喇嘛、法王,正是利用政治身份和佛教教義,來對老百姓進行PUA式的精神控制。
諸多教派,也會紛紛和政權建立關係,成為既得利益的階層。蒙古大軍南下,就曾向他們拋去橄欖枝。13世紀下半葉,寧瑪派僧人釋迦沃就曾向忽必烈示好,所以忽必烈就給了他法師的稱號。
不過按照小說裡來看,這個稱號沒有金輪法王等級高。
3
需要說明的是,講這些不是為了搞歧視。在廣大的原始和奴隸社會,殉葬、人祭、原始宗教和巫術,弊端和禍害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了弘揚正法,守戒正念的西藏僧人,也不在少數。
不然金庸也不會讓鳩摩智武功盡失,最終成為高僧;金輪法王的死,也不會讓我們覺得不是滋味兒。
就像金庸小說裡那樣,從鳩摩智認識佛教,是不對的;從枯榮大師認識佛教,也是不對的;只有把這個概括的性質解剖了,理解了,你才知道哪種佛教的修行方式,是正信的、合乎人心的,有沒有背離目標。中國漢地的佛教僧人,不會像鳩摩智那樣排斥《十三經》《廿二史》《諸子集成》,如果有,請到宗教局舉報。
從小說這兩個人物上,我們可以領略到金庸老先生對史實在虛構上的把握。金庸先生《天龍八部》說的是悲,《神鵰俠侶》說的是慈。由悲而憐憫,由慈而仁愛,最終都回歸到家國情懷中,這是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情結,也是武林俠客的最終導引。
王路說,他對教義體會最深的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是把戒律實踐轉變成了道德自律。其實有許多四個字的短句子可以概括,我覺得比較好的是「慈悲為懷」,或者「樂利有情」。
佛教的教義實踐,有人說是持戒,比如五戒、八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具足戒,所以有人提倡「以戒為師」,而歷史中的西藏密宗、寧瑪派,缺乏政教分離,因此難以制止。
金庸老先生是佛教徒,痛失愛子後,就皈依了佛教,作品也圓潤不少。不知道新修版的《神鵰俠侶》劇情,是不是想藉助藏傳僧人金輪法王,來多表達一下父親的愛?
金輪法王綁架郭襄,想要她拜師,免得自己龍象般若功後繼無人。在新修版的《神鵰俠侶》中,金輪法王最快樂的時間,估計就是和郭襄在一塊的時候。郭襄拒絕拜師,但他還是怪蜀黍一樣陪她。孩子氣,扮鬼臉,生氣的時候打也不是,罵也不是。
大結局,高臺倒下的瞬間,他已經忘了自己的武林夢想,死也要把郭襄救下來,沒有遺憾。
這,像不像父親對女兒的愛?
在郭襄記憶裡,從此多了一個挺拔的身影,雖然態度比較惡劣,但內心充滿聖潔。她記得,他來自雪山,叫珠穆朗瑪:
支持盜版《慶餘年》,是對騰訊視頻的最佳制裁
「不寒而慄」的南方周末:方可成的幫兇式批評
點在看、加星標,跟我上路一起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