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如果要談論我們想像中的史前動物,我們或許會想到高大的霸王龍、巨大的海底生物、甚至對史前環境也有著類似的幻想:遍地蒼天樹木、巨大的花朵下不知隱藏著怎樣的生物……而反觀現代,現存的動物種類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高大,即使最高的長頸鹿站在我們面前,我們或許也會認為這樣的高度也算正常,更不要說更矮些的老虎、鬣狗。可為什麼史前動物普遍巨大,而現代動物的體型都很一般呢?
現代也有體型巨大的動物
之所以我們會產生這種想法,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很少會遇見身高比人類還要高的動物,但其實至今為止地球出現過體型最大的動物是現代也能看到的——藍鯨。而如何體現藍鯨的巨大呢,它的體長大約30餘米,相當於10層樓高,體型大約和一架飛機差不多大,它的體重也可輕鬆達到180噸,而最大的衛星也不過200噸。人類站在藍鯨面前只會感到渺小,如果藍鯨不小心吞下一個人,它甚至不會出現飽腹感。
並且除了動物,那些我們臆想中的遠古叢林環境可能也沒有那麼誇張,事實上也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現在的植物和真菌體型長得比遠古時期要小。現代世界體型最大的樹僅根部直徑能達11米,就連高出地面40米的第一枝樹杈,都有2米的直徑。而體型最大的真菌蜜環菌屬菌,它龐大的體型覆蓋了周圍5.6公裡的面積。但具體來說海洋類哺乳動物或許正處於史上體型最大的時期,但陸生動物卻不是。
為什麼會這麼大?
如果不考慮生物適存性問題,史前動物普遍巨大的理論確實有合理的地方,因為越早的時期,空氣中的氧氣含量越高,就像石炭紀時期的氧氣含量是現在的2倍以上,那時的動物體型普遍要更大一些。這種體型上的差異更多體現在節肢動物身上,如果說現在最大的節肢動物是椰子蟹,最長能達1米左右就算大,那和石炭紀時期的巨型馬陸比起來差距還是太大了——能隨便長到3米以上。
當然含氧量只是環境因素,更早時期的生物之所以會擁有更大的體型,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們自身的呼吸系統。對越低級的生物來說,呼吸系統就越不完善,這是導致節肢動物體型變大的主要原因。不過這些含氧量的提升對哺乳動物的呼吸系統起不到太大改善,所以我們只能判斷,恐龍擁有比現代哺乳動物更加高效的呼吸系統,不然它們很容易將自己憋死。這樣來看,效率更高的呼吸系統應該是進化的結果,但不是恐龍長得更大的原因。
其實物競天擇,地球上物種總量越多,就越容易誕生體型更大的個體,但體型越大又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最終導致自身的運動方式越來越困難,也更加不容易捕獲食物,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很多體型很大的動物都是食草性的。不過太大的體型對自身行為或許是不利的,畢竟我們也看到了,現代並沒有太多體型巨大的生物,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巨大的體型並不是生物進化的最優選擇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