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還是「地溝油中國」

2020-12-13 搜狐網

《舌尖上的中國》是宣傳片,地溝油中國才是紀錄片?


  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幾天風頭力壓各種電視連續劇,成為連日來的微博「刷屏利器」並高居話題榜榜首,甚至讓許多早已拋棄了電視的80後「吃貨」們,紛紛鎖定夜間的央視坐等這部「吃貨指南」。人們為美食流口水,為美食的故事流眼淚,為美食的文化而感動自豪,自豪於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有人高調地讚美「這才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片」。

  民眾的感動是發自內心的,將「愛美食」上升到「愛國主義」的層面,雖顯誇張,卻也是民眾發自內心的樸素表達。我倒不想沉浸於這種感動中再去讚美幾句,而想反思這部唯美的記錄片之外另一個舌尖上的中國。理性地審視這兩個舌尖上的中國,也許更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紀錄片何以能一夜走紅。

  也許這樣的思考會敗一些人的興,但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確實有兩個「舌尖上的中國」:一個是央視這部宏大的紀錄片藉助誘人的美食和溫暖的故事所展示的舌尖中國,一個是日常社會新聞中無數的食品醜聞所展示的舌尖中國。一個舌尖上的中國,充滿陽光與感動,是由淳樸、溫情、唯美、誘人、人文關懷、奶奶的眼淚、媽媽的手、故鄉的回憶寫成的;而另一個舌尖上的中國,充滿晦暗與骯髒,是由有害的添加劑、地溝油、增白粉、瘦肉精、農藥殘留、螢光粉、反式脂肪酸寫就的。

  兩個中國,截然對立,後一個「舌尖上中國」的存在,更反襯出前一個「舌尖上中國」的光鮮與誘人。見慣了底線不斷被突破的食品醜聞、焦慮於「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吃」的民眾,更容易被這些溫暖的美食故事所感動,在「每個人的舌尖都是一個故鄉」的煽情和渲染中找到了一種精神撫慰,沉浸於美食故事敘述邏輯和唯美想像中的人們,迴避著另一個舌尖上的中國。

  也許這兩個「舌尖上的中國」都不是真實的飲食中國,普通人日常生活並不如紀錄片所呈現的那樣唯美和誘人,充滿觀賞性,仿佛生活在童話中;當然也不像社會新聞的想像碎片所拼湊成的現實那樣骯髒和不堪,仿佛生活在一個互相投毒的社會中。現實的柴米油鹽和人間煙火,遠比那兩個「舌尖的中國」更多元和複雜,那是我們的生活。

  不過,紀錄片和社會新聞中兩個截然對立的「舌尖上的中國」,值得深刻反思。我們無法假裝生活在紀錄片這個「舌尖中國」所營造的溫暖和感動中,迴避另一個讓我們焦慮不堪的「舌尖中國」。尤其是對食品安全問題負有監管責任的政府部門,更應該從紀錄片中看到現實問題。

  紀錄片中的美食生產者,都是淳樸的老農,有做蝦醬做了一輩子的「蝦醬奶奶」,有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魚老者、浩瀚大海上的漁夫。可回到現實中,為什麼多是「從不吃自己做的麵包」的過期麵包生產者,是為了節省成本而使用地溝油的無良商人,往火鍋中加無數違規添加劑的黑心店主?這種異化和沉淪,到底是在怎樣一種制度路徑中發生並惡化的?

  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有著讓國人自豪的歷史,一道菜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湯就是一種文化,鍋碗瓢盆,透出的都是豐厚悠久的文明中國的歷史人文,最直觀地體現在飲食文化的器物傳承中,飲食背後的風俗、儀式、倫理、趣味中隱藏著最樸素的文明。可如此令人驕傲的文明,是如何被地溝油、瘦肉精、致癌物所侵入的?老祖宗留下的飲食文明,是怎麼被糟蹋的?這個尖銳的問題,無法被膚淺的感動所遮掩。

  紀錄片帶來的文化感動稍縱即逝,熱情過後可能很快會被遺忘可唯美的鏡頭之外那個舌尖上的中國,作為我們必須面對的日常生活,會逼著我們去正視、思考並給出答案。(中青報曹林)

《舌尖上的中國》一夜成名史

《舌尖上的中國》一夜成名史

  有網友在微博上透露,自5月14日央視播出首集節目中提到 「雲南諾鄧火腿」後,淘寶上一家專賣該品牌火腿的網店下單量便急速飆升。記者通過瀏覽該網店發現,在5月14日之前,該店僅接到一筆訂單,而在14日23:00之後,訂單量便如坐上火箭般迅速增加。而且剛開始標價為298元的同一款商品,5月15日調整為338元,5月19日再次調整為368元。

  此外,有媒體從淘寶方面獲得的數據也顯示出吃貨們的瘋狂:5月14日以來,淘寶零食特產的搜索量達到近400萬次,環比增長13.54%,共成交5,823,954件。 《舌尖上的中國》中出現的土特產搜索量更是爆炸式增長,其中毛豆腐增長了48倍,松茸搜索量增長了兩倍。

  當古裝穿越、宮鬥婆媽等「重口味」電視劇大行其道之時,「人淡如菊」的紀錄片卻在大多時候與「熱鬧」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過,這次《舌尖上的中國》卻讓一貫低調的紀錄片成為關注的熱點,儘管節目是在晚上22:30這一非黃金時段播出。而且,該紀錄片在短時間內便衝上新浪微博話題榜,在天涯論壇也引起廣泛熱議,豆瓣網友給它打出了9.6的高分。相比之下,近期幾部所謂熱播的電視劇倒是遜色了許多。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高端美食類紀錄片,它不同於推薦烹飪大師精湛廚藝的一般飲食類節目,而是從食材採集、主食差異、加工演變等方面入手,用《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我們的田野》七集故事體現廣闊國土上飲食文化的差異和共存。

  紀錄片剛剛播出一集,網友在微博上的討論就達到了刷屏的程度,紛紛在網上發表 「吃貨感言」——「那個白吉饃臘汁肉做好以後切了一刀……那個酥脆的聲音……我暴走了! 」「作為一個要減肥的人,晚上看《舌尖上的中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自虐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講的雖是美食,但給人帶來更多的是感動。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裡閃閃發亮,揭開蒸籠冒著白花花的蒸汽的饅頭,拉麵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馱著黃饃饃的人的樸素的笑,都讓人激動得想落一點淚去,多可愛的中國。 」

  「家鄉的味道」衝擊心靈

  「讓我想念媽媽做的飯了……」同為「吃貨」,一位網友在微博上的這番感言卻引來無數轉發,不少人紛紛表示,《舌尖上的中國》帶來的不僅是美食,「那種兒時的味道、家鄉的味道」更能衝擊心靈。

  與以往常常邀請美食名家來單純介紹各地菜系流派的節目相比,《舌尖上的中國》卻另闢蹊徑,以濃濃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氣息成功突圍。「從敘述方式上來說,這套紀錄片偏向劇情化、故事化、細節化,打破了一般電視紀錄片大而全的手法,表現了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食物不為人所知的一面。而且節目並沒有單一地從地域來區分飲食文化,每一集都會覆蓋不同的地域,切合中國的主題,讓本地觀眾看來親切,外地觀眾看來新奇。 」同濟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講師鞠薇這樣評價道。

  在鞠薇看來,現在很多美食節目都是一種消費引導模式的節目,就食物講食物,只吸引你去消費和品嘗食物。而《舌尖上的中國》則是由食材說到食物,追溯食物之本,也就是食材,然後引申到文化。 「它強調的是經驗的分享,也就是一起獲取食材的經驗,一起加工食材的經驗以及一起分享美食的經驗。就像他們說的,和家人在一起,吃什麼其實是其次,這是這套紀錄片的核心。 」

  「鄙人以該片總顧問的身份,對『不難看』的說法深表贊同。 」這是資深「吃貨」、美食專欄作家沈宏非在微博上對《舌尖上的中國》相當謙虛的推薦語。在接受採訪時沈宏非也說,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食物來自哪裡,也不了解草根人民怎麼吃東西,這部片子重視的還是人和食材的關係和狀態。 「我每集都看,確實很獨特!其實它講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後講文化傳承,講現今社會中人要如何善待食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文化學者胡野秋這樣評價 《舌尖上的中國》。在各種添加劑泛濫、食品安全被前所未有受到重視的今天,強調傳統飲食的安全觀念非常契合當今人們的需求。(新聞晚報 作者:軒召強 舒曉程)

《舌尖上的中國》成功 得益於導演的出色文案

  「無論如何,豆腐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大豆的命運」,《舌尖上的中國》生動的文案讓觀眾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現場同步感,真實到觀眾可以看見麵團在一點點膨脹、聞到米酒飄出來的陣陣甜香,聽見小籠包在蒸籠裡嗞嗞作響,所有人都流著口水堅持著這每集52分鐘的被虐過程,卻深感幸福就在彼岸。

  在看完《舌尖上的中國》之後,有很多觀眾對片中的旁白印象深刻,文字精煉且恰到好處。這個文案是經過陳曉卿一遍又一遍的刪改最終成型。「熟悉陳曉卿的人都知道,他在製作紀錄片之外,除了品嘗和研究美食,就是在各大報刊、雜誌編寫關於美食的專欄,所以為什麼能夠將文案和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結合得恰到好處是不言而喻的。」經常觀看國外紀錄片的觀眾也不難看出,《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創作,事實上也是使用了國際紀錄片的基本創作習慣。(東方早報)

  如果你是紀錄片愛好者,那應該對陳曉卿這個名字並不陌生,現為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文化專題部《見證-影像志》欄目製片人的他,曾憑藉《遠在北京的家》、《龍脊》等在業內享有極高聲譽。而除了製作紀錄片,「吃貨」是陳曉卿的又一代表性符號,因為他最大的愛好是品嘗和研究美食,在《TimeOut》中文版、《天下美食》等報刊開設有美食專欄。將紀錄片和美食這兩個他最熱愛的事業結合在一起,對陳曉卿而言,實在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

  「《舌尖上的中國》不能簡單地拍成一部展示美食的紀錄片,創意之初最關鍵的問題是找好定位。 CCTV-9紀錄頻道的宗旨就是要讓世界了解中國,那麼我們的這部片子要怎麼做才能讓觀眾了解中國,特別是要讓國外觀眾了解今天的中國,這是我們最關心的。 」陳曉卿說,以美食作為窗口,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華飲食之美,進而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這是《舌尖上的中國》努力追求的目標。

  「在呈現各色美食之外,《舌尖上的中國》展示的是普通中國人的人生百味。」片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對空巢老人,他們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兒孫從寧波回來,為他們製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年糕嘮著家常,其樂融融。然而,短暫的團聚之後,兒孫們各自開車離去,家裡又剩下這對老人。「城市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原有的大家族也在發生變化。通過吃食的故事,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舌尖上的中國》因此有了一層厚重的歷史感。 」陳曉卿說。同樣,片中還描繪了一群香港老人,他們總是聚在一起,做著他們最拿手的飯菜,聊著他們年輕時的故事。他們彼此攙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溫馨和苦痛。美食在這裡,顯然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 「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廚師分級別,食材不分,每天吃著山珍海味並不意味著這種生活方式很高貴。大味必淡,往往在最邊遠閉塞的廚房裡,你能嘗到最好的人間味道。 」(新聞晚報)

相關焦點

  • 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火鍋店,竟因地溝油栽了……
    渝味曉宇火鍋是知名的連鎖火鍋品牌,瑞安這家店位於瑞安城區萬松東路,店內招牌上宣稱:「曾經榮登央視《舌尖上的中國》重慶火鍋十強」。據公開資料顯示,該火鍋品牌還曾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中亮相。仿古樣式的店面裝修一新,店招匾額上還掛著開業時的紅花。  記者查詢相關資料顯示,該店是今年4月份註冊的營業執照。附近居民稱,該店是在今年8月份裝修開業的,實際營業尚不足3個月。
  • 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火鍋店 竟因地溝油栽了
    1.渝味曉宇火鍋店:曾因使用過期食品被立案查處  渝味曉宇火鍋是知名的連鎖火鍋品牌,瑞安這家店位於瑞安城區萬松東路,店內招牌上宣稱:「曾經榮登央視《舌尖上的中國》重慶火鍋十強」。據公開資料顯示,該火鍋品牌還曾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中亮相。  周圍居民介紹,渝味曉宇火鍋今年初進入瑞安,由於味道不錯,生意挺好的,常常深夜還需排隊。
  • 8家火鍋店涉地溝油被查 1家上過舌尖上的中國
    但小編想說,要是吃了地溝油做的火鍋,整個冬天都會留下陰影。  1.渝味曉宇火鍋店:曾因使用過期食品被立案查處  渝味曉宇火鍋是知名的連鎖火鍋品牌,瑞安這家店位於瑞安城區萬松東路,店內招牌上宣稱:「曾經榮登央視《舌尖上的中國》重慶火鍋十強」。據公開資料顯示,該火鍋品牌還曾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中亮相。  周圍居民介紹,渝味曉宇火鍋今年初進入瑞安,由於味道不錯,生意挺好的,常常深夜還需排隊。
  • 浙江8家火鍋店涉地溝油被查 1家上過舌尖上的中國
    渝味曉宇火鍋是知名的連鎖火鍋品牌,瑞安這家店位於瑞安城區萬松東路,店內招牌上宣稱:「曾經榮登央視《舌尖上的中國》重慶火鍋十強」。據公開資料顯示,該火鍋品牌還曾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中亮相 。  周圍居民介紹,渝味曉宇火鍋今年初進入瑞安,由於味道不錯,生意挺好的,常常深夜還需排隊。  昨天下午3時許,該火鍋店店門虛掩,店內坐著七八名服務員、廚師等工作人員。對於涉嫌使用地溝油一事,店內人員均拒絕作答。
  • 8家火鍋店涉地溝油被查 "渝味曉宇火鍋"曾上舌尖上的中國
    渝味曉宇火鍋是知名的連鎖火鍋品牌,瑞安這家店位於瑞安城區萬松東路,店內招牌上宣稱:「曾經榮登央視《舌尖上的中國》重慶火鍋十強」。據公開資料顯示,該火鍋品牌還曾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中亮相。  2.阿雲重慶老火鍋:員工交代地溝油回收具體流程  瑞安城區塘河北路上的阿雲重慶老火鍋店,店名就是以老闆的名字命名,案發後已關停。  有知情人士透露,該店一名工作人員在接受警方調查時,曾交代該店地溝油回收的具體流程:  每一桌客人吃完以後,老闆阿雲會要求服務員把鍋底倒入專用臉盆裡。
  • "舌尖上的中國"與毒食
    《舌尖上的中國》為何這樣紅?這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畫面中的美食讓人饞涎欲滴,串聯起來述說中國各地美食生態的人物故事感動滿滿。但凡是看過此片的觀眾,無不「口水和淚水」橫飛…… 【詳細】  《舌尖上的中國》勾起海外華人遊子心故鄉情  從網絡上觀看到《舌尖上的中國》,無疑勾起了無數華人的拳拳遊子心、故鄉情。
  • 《舌尖上的中國》是食品危機下的"秀"
    一個在深夜播放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居然火了,各路「吃貨」是飽受折磨,一邊口水譁譁地響,恨不得去舔電視屏幕,一邊眼淚汪汪地流,心裡憋屈,一邊大話「舌尖上的中國」很美很誘人,可「嘴邊上的中國」是不是這個味兒?「大腸裡的中國」幹不乾淨?這是個值得深思問題,這部七集紀錄片一經播出,隨即成為文化現象。
  • 《舌尖上的中國真2》遭惡搞 講述內容讓人反胃
    閩南網7月16日訊 《舌尖上的中國2》已在螢屏畫上了句號,就在人們回味之際,有網友出品了一部同題材的視頻《舌尖上的中國真2》。無論畫面、解說詞還是配樂,該視頻都頗有「舌尖」風格,不過講述的內容卻讓人反胃:過期麵粉、內衣油擦、地溝油、耗子肉燒烤……再度引起了大眾對於食品安全的焦慮。  《舌尖上的中國真2》在網上傳開後,持續受到網友關注,人氣爆棚。
  • 中國地溝油國外搶著要:這個國家,用地溝油來開飛機
    去過河北旅遊的小夥伴們:沒帶點「地溝油」回來啊?因為現在地溝油已經成了熱門,被迅速地炒熱,而這個地溝油罪魁禍首的地址就是在河北。一提到地溝油,估計大家都不由聯想到餐桌安全,地溝油的危害讓我們談油色變,然而,令我們大跌眼鏡的是: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溝油在國外卻大受歡迎,甚至被成為「液體黃金」, 許多國家正在瘋狂搶購中國地溝油!
  • 娛評:《舌尖上的中國》紅得有道理嗎?
    《舌尖上的中國》首輪反響之好令陳曉卿有些不適應,陳曉卿很冷靜,他認為《舌尖上的中國》被推崇過度了。  在市場上,這部紀錄片也很不錯,目前已經有十多個國家、機構買下了《舌尖上的中國》。陳曉卿認為,美食的紀錄片一定會受觀眾喜歡,比如,韓國拍的《麵條之路》在國際上賣得很好,去年還入選了美國艾美獎。
  • 《舌尖上的中國3》大年初四首播,解說還是李立宏
    2月9日,在北京卡地亞中心,隆重舉辦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開播發布會,兩位站臺主持人是來自《新聞聯播》的康輝和李梓萌(難道這是主持央視春晚前的練手嗎?)。因為之前《舌尖3》先導片旁白聲音是音樂人老狼的,許多人認為這季的解說換人了。
  • 歐美國家每年花重金,從中國收購地溝油,到底有什麼用?
    歐美國家每年花重金,從中國收購地溝油,到底有什麼用?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歐美國家每年花重金,從中國收購地溝油,到底有什麼作用。
  • 中國「地溝油」垃圾華麗變身,暢銷國外,都用來做什麼?
    畢竟有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進口那些洋垃圾,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發達國家環境的破壞,也可以為發達國家的廢品回收行業增加很大利潤。中國一下子不收洋垃圾,讓很多發達國家沒有辦法進行處理。中國地溝油」垃圾「變成了寶物中國拒絕進口洋垃圾,這對於中國環境的保護有很大作用。
  • 外國朋友大量購買中國地溝油,到底買去做什麼?網友:真厲害
    大多數吃貨朋友們都步入小康生活,閒來無事的時候就會叫上三四位朋友一起去到餐飲店裡面吃一吃美食。可是這段時間新聞經常報導,某某餐飲店沒有持有食品安全合格證書或者是某某餐飲店裡面美食過期。小吃貨們,你們是不是經常看到類似的消息呢?
  • 小龍坎又被曝出違法使用地溝油,如何保護舌尖上的安全?
    中國裁判文書網日前發布一則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人民法院的刑事判決書,披露了在榆林的一家小龍坎加盟門店,在兩年間用地溝油製成火鍋鍋底,銷售給顧客食用,涉案2噸多。法院一審宣判涉案5人犯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均獲刑罰。
  •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嘉年華
    《舌尖上的中國》,大家想必再熟悉不過了,一部電視紀錄片能橫跨各個年齡段,做到人盡皆知。那麼證明這個紀錄片它一定是反應了中華民族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折射出民以食為天的濃濃地氣,甚至不少年輕人,通過網絡收看的方式不斷地去看一遍又一遍,在他們眼中《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下飯伴侶「。
  • 舌尖上的中國3什麼時候播出 《舌尖上的中國3》共幾期
    ­  說起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美食欄目相信許多網友都會一致投票《舌尖上的中國》,不知有多少吃貨曾在屏幕前留下口水,一種種平凡的食材變成一道道美味的佳餚,僅僅是畫面都讓人流連忘返。如今第三季節目已經基本錄製完畢,那麼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時間是在什麼時候呢?
  • 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拉麵
    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餚,麵食,永遠都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受歡迎的主角。    舌尖上的中國 拉麵受到廣泛歡迎    清末陝西人薛寶展著的《素食說略》中說,在陝西、山西一帶流行的一種「楨麵條」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陝西朝邑、同州為最。其薄如韭菜,細似掛麵,可以成三稜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斷,柔而能韌。這種楨條面就是現在山西的拉麵。
  • 《舌尖上的中國》「臘肉」海報侵權
    《舌尖上的中國》海報把山水畫一秒變「臘肉」。近日,《舌尖上的中國》那張著名海報的設計者張發財在微博上發布聲明,承認自己侵權篡改了畫家許欽松的山水畫《嶺雲帶雨》。《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後,立刻有人發現,這片「臘肉」海報似曾相識,和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美協主席許欽松的山水畫有點像。許欽松確認海報確是自己山水畫《嶺雲帶雨》的畫面,只是在顏色處理上,黑白的水墨變成了朱紅色,層巒起伏的山峰變成了臘肉的瘦肉部分,平靜無波的水面則是肥肉部分,仍保留了水面上的一葉小舟。得知此事的許欽松並未動怒,反而挺高興,因為自己的作品通過《舌尖上的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
  • 知名火鍋店兩年製售2噸地溝油:揭開中國每年餐桌300萬噸垃圾油黑幕
    利益驅動是地溝油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飲食文化和鋪張浪費等習慣,大量的餐廚垃圾和由此衍生的地溝油成了中國持有的現象。 於是,掏地溝油就成了暴利行業。 平均掏一桶油就能掙上七八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