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網訊 近期,電白區羅坑鎮扶貧基地大車田薯喜獲豐收,但受新冠疫情影響,番薯出現一定程度的滯銷。珠海市萬山區駐大車田村第一書記謝晉彬,通過抖音直播帶貨、電商平臺打開 銷路,平均每天有100多個訂單,銷售額1萬多元。有一次僅僅一個多小時直播,就賣出番薯2萬多斤,解決了貧困戶的燃眉之急。
駐村第一書記現場直播帶貨
「大家好!我是茂名市電白區羅坑鎮大車田村第一書記,我叫謝晉彬,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我們村的特色農產品大車田薯……」近日上午9點30分,在羅坑鎮大車田村委會農產品展銷廳一個不足5平方米的直播間,珠海市萬山區駐該村第一書記正在進行直播帶貨,不到兩個小時,他手上就接到了200個訂單,幫助貧困戶把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據了解,珠海市萬山區對口幫扶電白區羅坑鎮大車田村。去年,駐村第一書記謝晉彬進駐該村後,利用當地有利的氣候和沙質土壤條件,將村中扶貧項目「蔬菜種植基地」轉型,改種當地特色板慄番薯,註冊商標「大車田薯」在市場上推廣,受到消費者青睞。基地負責人乘勢擴大種植規模,卻在收穫季節遇上新冠疫情,產品出現了滯銷。
謝晉彬告訴記者,他看到網上有很多直播帶貨的例子,覺得不錯,自己也想嘗試一把,通過帶貨來幫助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將產品通過網絡銷售出去。說幹就幹,他馬上開通直播,馬上帶貨,當天晚上就成交了223單,總銷售額約13000元。
助貧困戶增收
初試牛刀便收到良好效果,這給了謝晉彬很大信心。他當即組建村直播團隊,引領村裡年輕人直播帶貨,除了大車田薯,還把雞蛋、竹筍、香蕉等當地土特產通過抖音直播推廣出去,平均每天有100多個訂單,銷售額1萬多元。
大車田村生態農產品基地負責人李國表示,單就「大車田薯」一項,按照目前推廣的效果,每天可達到100個訂單,5000多元收入。如果第一書記帶貨的話,一晚可以達到300個訂單,17000多元收入。
由於售價穩定,銷路暢順,當地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種植大車田薯。李國告訴記者,目前大車田村生態農產品基地種植番薯103畝,每畝每造產量約3000斤,一年兩造產量約6000斤。整個基地一年番薯總產量約60萬斤,按平均每斤5元計,產值就達300萬元。而每畝番薯每造的成本約300元,扣除所有開 銷,整個基地年收益可達200萬元以上。平時,有10名農戶成員在扶貧種植基地務工,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收入,有力鞏固了脫貧成效。農戶嚴叔覺得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他笑著對記者說,我一年有20000多元工資收入,加上村委這裡的扶貧基地項目分紅,年總收入有30000多元,已經很滿足了。
據悉,去年雖然剛起步不久,但大車田村通過電商平臺,仍銷售「大車田薯」20000多斤,共惠及貧困戶37戶129人,幫助農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給鎮脫貧攻堅工作帶來啟示
「大車田薯」為珠海市萬山區扶持大車田村的扶貧項目之一,該項目主要以大車田村委會建立的種植基地的番薯,以及收購周邊村民的優質番薯作為貨源。
大車田村農產品展銷廳由珠海萬山區扶貧單位設計、建造,展廳設在大車田村委會內。廳內展出的有產自大車田村的大車田薯、蜂蜜、現榨花生油、荔枝、群姐辣椒醬、蘿蔔乾、菠蘿、黑豆、黃豆、木瓜、金瓜、玉米、豆角等農產品,也有產自鎮內其他村的,如裡平村山竹筍、裡聯村香菜、和睦村野菜、羅坑米酒,還有其他兄弟鎮的特色農產品。
駐村第一書記帶動村民直播帶貨銷售農產品的發展模式,給羅坑鎮脫貧攻堅工作帶來很大的啟示。據悉,該鎮接下來會將該模式在鎮內四大扶貧種植基地推廣,帶動更多的群眾走上奔康致富之路。
羅坑鎮有關領導表示,下一步還要發展壯大農產品基地,如利用大車田番薯生產基地作為典範推廣,發動有條件的村莊進行種植,又如在和睦村建一個野菜生產基地,把周邊幾個村委會的田地融合起來,擴大種植規模……只有通過基地帶動農戶進行種植、助銷產品增加收人等農業產業運作模式,才是做大做強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基礎,才能保障貧困戶脫貧後收入有所保障,才能鞏固整個羅坑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效。
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吳祖光
責編 唐 琿
初審 鄭坤慧
終審 湛 堅
報料熱線:13828680359 ; 投稿郵箱:66386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