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特別的講究。宜送具有藝術品位和紀念意義的禮物,不宜送刀、劍、剪、餐具或帶
有明顯的廣告標誌的禮物。男士向一般關係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物的時候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包裝,則
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法國紅葡萄酒
1855年,世界萬國博覽會在巴黎舉行。當時的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命令波爾多商會將波爾多產區的葡萄酒進行等級評定,這張波
爾多葡萄酒等級表流傳至今,波爾多五大頂級酒莊(ChateauLafite-Rothshild、Chateau Margaux、Chateau Latour、
Chateau Haut Brion、Chateau Monton-Rothshild)也由此聞名世界。
時過境遷,許多法國波爾多紅酒莊園的風貌已大有改觀,莊園主歷經了數次變更,釀造方法也與先前有了不同,但這個分級法的原
則至今仍被人們遵循,並推廣到法國乃至世界。古老的葡萄酒行會對波爾多來說,同樣值得一提。這是一個由社會名流和葡萄酒專
業人士組成的非盈利性協會,他們身著古色古香的紅頂紅袍,繫著白色披肩,舉行莊嚴盛大的儀式,隆重紀念與葡萄酒相關的節氣
和活動。行會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在世人眼中,法國作為最佳旅遊勝地之一代表著一種令人豔羨的生活方式:法國人盡情享受生活,拒絕成為工作的奴隸;他們懂得
細品美食,對快餐文化不屑一顧;比起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他們更愛閒庭信步。然而,民意調查卻顯示,法國人比烏幹達人和烏茲
別克斯坦人更壓抑,對於國家的未來,比阿爾巴尼亞人和伊拉克人更悲觀。在一份全球希望與幸福的晴雨表中,法國位列54個國
家的倒數第二位,排名低於備受緊縮政策打擊的義大利、希臘和西班牙,僅僅領先於葡萄牙。當然,幸福是個模糊的概念。對
於「你幸福嗎」這樣的問題,地球人基本都會給出肯定答案,但表示自己經常歡笑的卻要少得多。蓋洛普諮詢公司(Gallup)在
最近的一項調查中,根據受訪者前一天是否多次歡笑或微笑,或者是否做了有趣的事,製作了一份全球「積極體驗指數表
(positive experience index)」。在這一衡量標準中,法國的表現超過了全球平均值。但是,如果除去戰亂和貧困國家,將法
國與其它發達國家比較,法國人依然顯得不夠幸福。法國受訪者的「愉快經歷」少於美國、英國、德國、瑞士、瑞典、加拿大、挪
威、荷蘭、奧地利和比利時。看來,優活(bon vivant)之土並不幸福。
法國文化中經久不衰的憂鬱,主要來自法國近代史上的兩個時期——分別以大革命和二戰為起點。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舊
制度瓦解,直到1814年的25年間,這個民族推翻了一代君主,經歷了「恐怖時期」,失去了一個帝國。此後,以波德萊爾和蕭邦
為代表人物的浪漫主義運動,表達了一種包含著對舊時代的懷念,以及對於被理性主義思維和資產階級價值觀主宰的社會的複雜情
緒。
你們知道法國的「花」文化嗎?
法國是一個鮮花之國,它的首都巴黎有「花都」的美譽。如今,鮮花已成了法國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點綴。那星羅棋布的花店,
時而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向你展示它們的千姿百態,時而在曲徑通幽的小巷拐角處突然投入你的眼帘。
在熙熙攘攘的地鐵站,你會見到阿拉伯人的鮮花攤,十幾歐元一束,用漂亮的包裝紙包著。走親訪友,人們帶的禮物是一束鮮花,
儘管對方家中的客廳和書桌上早就擺放著鮮花。每逢周六或周日,不管走到哪個市級村鎮,人們總能見到紅紅火火的花市,聞名遐
邇的盧森堡公園和集世界鮮花精品之大成的植物園更是把花之都的巴黎打扮得楚楚動人。法國人對花情有獨鍾,而且幾乎每個人都
有自己特別喜歡的花種。茶餘飯後,鮮花準是法國人談論的話題之一。節假日或度周末,法國人消磨時光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整理自
己的小花園:拔草、澆水、培土、除蟲……法國人認為這是一項「讓自己回歸大自然」的活動。
法餐在各大美食菜系中是一個從外觀到口味都堪稱典範的主流菜系。不論是在商業交友還是約會場合,能夠對法國這些經典菜品如
數家珍,那麼你絕對會是餐桌上的明星了。
這款法國扇貝的做法是由上好的扇貝搭配廚師精心烹製的奶油蘑菇以及豐富的餡料。可作為開胃前菜,也可作為美味的主菜。最好
搭配一杯蘇維翁或者夏布利酒(sauvignon or Chablis.)。這是法國聖誕節最流行的菜品,甜點可以搭配法國聖誕節時的特色甜
點。
其實貽貝和法式炸薯條是比利時的招牌菜,但是在法國非常受歡迎。烹製貽貝的方式很多,但是還是比較推薦白葡萄酒烹製的。再
來一杯金亮的比利時啤酒,或者一杯乾白。甜點最佳來一份傳統方式製作的櫻桃克拉蒂芙。
湯品中的女皇,紐約時報的美食專家阿曼達.海瑟這樣品論這款湯:這是我品嘗過最奇特而且最美味的湯品。這款湯看起來就像一
塊『麵包布丁』,這就需要客人們與頂部厚厚金黃色的麵包層『鬥爭』一下了。再來一杯博若萊幹紅。包裹著醇正巧克力的法式手
指泡芙,是最佳的甜點搭配。
凡爾賽是法國的代表,也是整個歐洲黃金時代頂峰的代表,路易十四因厭倦巴黎的生活,法國歷經29年傾盡人力物力建成的有史
以來最大最豪華的宮殿,從全國各地運來泥土添平沼澤,森林搬遷,為造噴泉將塞納河水抽到150米高。講解員告訴大家 在建設這
皇宮實際時間持續了50年,才成為皇室貴族花天酒地喧囂不止的奢華場所。
關於法國的魅力,無論是書籍,還是電影都有很多涉獵。比如伍迪·艾倫的電影《午夜巴黎》就是寫給法國和巴黎的一封情書;我
們很多人都讀過海明威的《流動的盛宴》,描述年輕時候的海明威在巴黎的清貧生活,書中的那句格言吸更多的年輕人前往巴黎尋
找自己的理想:假如你有幸年輕的時候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馬爾克斯還沒出名的時候,也在巴黎的小閣樓裡寫作。有天,他寫作累了,出門溜達,偶遇了海明威,遠遠地喊了一聲:大師!美
國作家保羅·奧斯特在巴黎流浪的時候,還有幸請薩繆爾·貝克特到他租借的小房子裡歇息,他們談了會翻譯。好像全世界的文化人
都渴望在巴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