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自古有之,可兒時的我一直對這兩個字充滿了不解,小小的蝗蟲,如何能夠成災呢?
對於孩童而言,蝗蟲不過是稻田、草地裡捉來的玩物,如果捉得多了,甚至還可以成為一種美食。毫無疑問,作為一種以植物為食的昆蟲,蝗蟲顯然處於食物鏈的底部,在食物鏈中屬於最初級的消費者。很多同樣處於食物鏈底部區域的生物都能夠以蝗蟲為食,比如一些肉食性昆蟲和青蛙等等。
這種處於食物鏈最底部的生物本應夾縫中求生存,可現實是它們正在給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製造著麻煩,而且這場麻煩還很難收拾。古時候,受知識水平和技術手段的限制,人們拿蝗災沒有辦法,現在,科技的進步早已今非昔比,可要消除蝗災,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蝗蟲的可怕之處:繁殖
位於食物鏈底部的生物之所以能夠將位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搞得焦頭爛額,必然是有過人之處的,而其最大的過人之處就是強大的繁殖能力。一隻蝗蟲很弱小,但是一群蝗蟲就截然不同了。蝗蟲軍團是如何誕生的呢?
蝗蟲是一種繁殖率極高的昆蟲,每隻雌性昆蟲每次可產卵60-120粒不等,在亞熱帶地區,一隻蝗蟲一年可以繁殖三到四代。現在讓我們進行一下粗略的計算,就以最低數據為準吧,一隻蝗蟲一次產卵60粒,一年繁殖三代,那就是1X60X60X60=216000。一隻蝗蟲在一年的時間裡就能夠變成20餘萬隻,而這還是最保守的計算。所以一旦具備了適宜的氣候條件,蝗蟲軍團很快就會組建起來,現在我們明白起源於東非的4000億蝗蟲是從哪蹦出來的了。
什麼是適宜蝗蟲繁殖的氣候條件呢?
自古以來,蝗災都與乾旱相伴,所謂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就是這麼來的。乾旱和蝗災相伴而至對於以農耕為主的古代社會來說是一種雙重的打擊。之所以二者會相伴而至,是因為乾旱對於蝗蟲的繁殖來說大為有利。
蝗蟲不需要飲水,它對水分的需求主要通過食用植物來滿足,所以乾旱不會影響到蝗蟲的生長。相反,如果植物中的水分含量過高,反而會導致蝗蟲生長延遲,並降低其生育能力。另一方面,乾旱的氣候會導致土壤中的水分下降,適宜蝗蟲大量產卵。蝗蟲產卵具有典型的集中特徵,通常每平方米土中會產下4000多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卵六七十粒。這種集中產卵的特性賦予了蝗蟲第二個可怕之處。
蝗蟲的可怕之處:團結
兒時捉過蝗蟲應該會記得,它們似乎並不是成群結隊的。沒錯,蝗蟲本身並不是群居昆蟲,只要蝗蟲的密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下,它們就是獨居的,而且只會安安靜靜地吃草,並沒有什麼可怕之處。
但是,一旦蝗蟲的數量增長,密度達到了一個臨界值,一切就都不一樣了,蝗蟲開始會變得焦躁不安,而且逐漸顯現出攻擊性,注意觀察可以發現,在發生蝗災的時候,蝗蟲之間是會同類相食的。這些狂躁的昆蟲會你追我趕,形成一個集群。再加上蝗蟲集中性產卵的特點,大量蝗蟲的幼蟲會一起誕生、一起生活,所以從小就養成了相互跟隨的習性,於是它們就組成了一個團結一致的昆蟲軍團,依靠強大的遷徙能力席捲一切。
蝗蟲的可怕之處:能吃
蝗蟲雖小,但是食量驚人。一隻蝗蟲根據體型的大小不同,一生可以吃掉100克到一斤的植物不等。根據統計,一億隻蝗蟲一天能夠消耗的植物就可以達到500噸左右。現在這些起源於東非的蝗蟲已經進入了巴基斯坦境內,給當地帶來了難以估計的損失,4000億蝗蟲每天所毀壞的糧食就可以供3.5萬人食用,這是何等驚人的破壞力啊。即使是處於食物鏈底部的生物,一旦取得了數量優勢就不容小覷。
面對蝗災,全人類必須要團結一致,我國已經派遣了工作組為巴基斯坦提供幫助以及技術支持,至於我國,由於有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蝗蟲入侵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小的,不過也要密切關注蝗災的發展。我國已經多年沒有發生過蝗災,這都要歸功於我國的生態學家馬世駿,他通過多年的研究,採用化學方法和改造飛蝗發生地相結合的方法,最終取得了滅蝗的成功。#百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