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廷軍,1967年出生在羅江區白馬關鎮萬佛村。不到一歲的時候,我得了小兒麻痺症,落下了後遺症,從此和拐杖「相依為命」。10多歲時,母親因病去世,父親跟著大哥一起生活,而我則帶著弟弟生活。2003年,弟弟查出了鼻咽癌,2004年因醫治無效離世。
弟弟的離開給我留下的不僅是傷痛,還有一大筆經濟債務。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實施。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幫扶部門、幫扶幹部、鎮村幹部的關心下,結合自己的身體原因與家庭條件,我決定開始養兔。
萬事開頭難,唯怕志氣堅。我四處借錢買回幾十隻種兔和兔欄、飼料等,在自家20多平方米的偏房建起了一個簡單的養殖場。期間,沒有任何飼養經驗的我只有不斷摸索學習,但由於技術不成熟,兔子死亡比例很高,養兔最艱難的時候我甚至拿不出買飼料的錢。養兔是個精細活,除了睡覺,我幾乎都守在兔欄邊,琢磨透了兔子的習性,也逐漸掌握了飼養技巧。
兔子一般3個月左右出欄,出欄兔子如何找到銷路,經過四處打聽,我決定拉到周邊的黃許鎮市場上銷售。每天凌晨3點左右,我就要起床走進兔棚,將挑選好的肉兔裝籠。4點不到,我就騎著火三輪出門了,趕著將兔子送到商販手中。由於兔肉質量高逐漸吸引到了固定的收購者,兔子不愁銷路,我的養殖熱情更加高漲,靠著一年近萬元的養兔收入,2015年,我終於還清了欠帳。
2016年年底,我決定擴大養殖規模,向羅江農商銀行申請了2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加上自己的積蓄和鄰裡鄉親、幹部群眾的幫助,湊夠了7萬元資金。我把養殖場擴大到了110平方米,總規模從原來的每年出欄400隻擴大到了出欄兩三千隻,存欄種兔60餘只。每天一睜眼,我就拿起掃帚清理兔子的糞便和消毒,然後餵食、打疫苗、育苗……基本要到忙到深夜。每天與兔子在一起幾乎成為我生活的全部。
幾年的打拼,自己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也先後榮獲市、縣、鎮殘疾人脫貧奔康典型、產業發展自立自強先進個人、殘疾人靈活就業示範戶、殘疾人自強「模範稱號」、脫貧先進個人等榮譽表彰。每一次參加表彰大會,捧起那些鮮紅的證書,迎著那些讚許的目光,我都無比激動,我知道,我是用殘缺的軀體,用農村人骨子裡的堅強與堅韌勾勒出了自己引以為傲的「脫貧圖」。
今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自己的兔子也不可避免遇上銷售難。在我一籌莫展之時,萬佛村第一書記謝書記、幫扶部門區住建局以及區殘聯、鎮村幹部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們通過「以購代扶」活動,幫我賣出近700多隻兔子。
脫貧致富,一切都只有靠自己。現在,我摘掉了窮帽子,但我不能就此罷手,即使今後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兔子越養越好,把日子越過越好。
陸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