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波斯皇室:流亡唐朝圖謀復國

2020-12-28 騰訊網

[摘要]有關史料載於穆斯林歷史學家的專著和唐朝史料。

作者:[意]康馬泰(Matteo Compareti) 毛銘/譯

最後的薩珊波斯皇室不肯屈服於大食的侵吞,流亡中亞和唐朝,圖謀復國,有關史料載於穆斯林歷史學家的專著和唐朝史料。

本文釐清了《舊唐書》將卑路茲(波斯語裡意為「勝利者」)父子糅為一人的謬誤,指出《新唐書》中關於卑路茲之子泥涅師的記載是清晰準確的。本文還提出洛陽出土的波斯人阿羅撼墓志銘,阿羅撼可能就是卑路茲的兄長瓦赫蘭,阿羅撼之子居洛可能就是在泥涅師失敗之後繼續到大夏抗擊大食的庫思老王子。

圖: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英語: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二帝國,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651年亡。

《舊唐書》中的卑路茲王子

在馬蘇第的《黃金草原》第二章第241頁裡,記載了波斯王伊嗣俟三世(632—651年在位)有兩個王子——瓦赫蘭和卑路茲,還有三個公主——阿德臘格、夏赫爾巴努和瑪爾達旺德。巴拉朵裡的《希提》史書第493頁記載,卑路茲王子到突厥統治下的中亞大夏去借兵,在那裡與一位突厥公主結了婚。

更詳細的史料見於漢文的《舊唐書》(945年成書)和《新唐書》(1060年成書)。這兩本史書的許多篇章內容幾乎是一樣的,但是有關卑路茲王子的行蹤卻是不一樣的。

在《舊唐書》裡,卑路茲王子從血腥的大食侵略者手中逃生,又被統治大夏的突厥可汗抓捕。接下來他成功地說服了突厥可汗,派遣了一個波斯使團去唐高宗(650—683年在位)那裡借兵,抗擊大食。唐高宗在657年和659年兩次擊敗西突厥汗國,西邊版圖一夜之間拓土千裡,當時的大安西都護府的兩萬唐朝軍隊正忙於守護新得的領土。唐朝在中亞設立「安西大都護府」,管轄中亞五國和阿富汗,下轄22個都督府。

659年,唐高宗下令以大夏地區的錫斯坦(今阿富汗境內,地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三國交界處)為波斯都督府,屬於大安西都護府管轄之下,扎蘭吉和錫斯坦兩個城市成為這個行省的首府,卑路茲王子為波斯都督。卑路茲王子多次派遣使團去長安、洛陽,在670—674年間,卑路茲王子復國心切,不畏路途風霜,東奔萬裡親自來謁見唐高宗。唐高宗非常感動,溫言撫慰,盛情款待,加封王子為「右威衛大將軍」。

678—679年,唐高宗命令吏部侍郎裴行儉帶兵護衛卑路茲王子打回波斯,圖謀復國。但是當軍隊抵達安西四鎮的碎葉城,裴行儉和軍隊滯留在那裡不走了,把可憐的王子拋棄了。卑路茲王子回到大夏繼續抗擊了大食二十年,漸漸地「部落星散」。《舊唐書》記載,708—709年卑路茲又回到了長安,成為唐中宗冊封的「左威衛大將軍」。幾年後,卑路茲病逝於長安,雖然唐代史料此後還有零星的報告說波斯使團來訪長安,但薩珊波斯帝國最後的流亡王朝終究就此煙消雲散。

《新唐書》中的卑路茲與波斯寺

《新唐書》的記載更為靠譜:卑路茲王子在大夏找到了庇護,但是他沒有從唐高宗那裡獲得軍事支持。在大食政局動蕩、對中亞的侵襲有所緩和的歲月裡,在大夏統治者的支持下,王子在錫斯坦建起政權。在661—664年之間,卑路茲派遣了幾個波斯使團謁見唐高宗,哭求兵馬共抗大食。唐高宗在661年將大夏錫斯坦納入大唐版圖,稱為「波斯都督府」,卑路茲王子被冊封為都督,首府在扎蘭吉。662年,唐高宗冊封卑路茲王子為「波斯王」,為此王子應該被稱為卑路茲三世,此前薩珊波斯王朝的卑路茲二世是在庫思老二世(591—628年在位)之後登基的,在位時間很短,但是發行過自己的錢幣。663年,大食軍隊在大夏打敗了卑路茲三世;673到674年的鹹亨年間,卑路茲三世抵達長安;675年再一次來長安。唐高宗兩度與他相見,溫言撫慰。高宗冊封卑路茲為「左威衛大將軍」。

接下來,卑路茲向唐高宗請求在長安建造「波斯寺」,這個「波斯寺」,學者們認為應該是個景教教堂,因為最後的薩珊波斯貴族中有許多景教徒。值得注意的是,卑路茲的父親、老波斯王伊嗣俟三世死於大食人之手,他的葬禮是由中亞木鹿的景教大主教主持的。且根據更晚一點的波斯史料,波斯王的妻子也是一位景教徒。還有,我們不該忘記阿羅本,這個傳奇的波斯人在唐太宗朝把景教帶到了長安,成功說服太宗,在長安建立起了第一個唐代景教教堂。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今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根據西安的景教碑銘,還有一位波斯人名叫李素,血緣來自薩珊波斯皇家,朝廷賜姓李,在唐朝的天文臺工作,死於817年。

現在的學界廣泛接受這一觀點:最後的薩珊波斯皇室與景教的關係密切深厚,至少和早期皇室相比,對景教的態度大不一樣。真實的卑路茲王子在679年死去,但是他的雕像留存下來,立於西安郊外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各國酋長石像群中。雖然石像的頭被不幸砍掉了,但是石像底座背後的漢文題記讓我們得知這就是卑路茲三世。在乾陵,還有一位波斯人石像,脖子上的漢文題記是「波斯大首領」,但是具體細節不知。也可能這是一位跟隨卑路茲三世來長安的波斯貴族,曾經是波斯王子的左膀右臂,他可能和王子一樣來自於薩珊波斯皇家。

圖:陝西省鹹陽市乾縣,乾陵六十一蕃臣像石刻。 東方IC 資料圖

《新唐書》中的卑路茲之子泥涅師

《新唐書》提到了卑路茲之子泥涅師,他幼年留在長安為質子。據說在679年,泥涅師與裴行儉從長安一同帶兵出發,試圖抗擊大食,恢復波斯帝國。不過在穿過突厥草原的時候,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裴行儉奇襲了突厥和吐蕃聯軍,拿下了碎葉城。裴行儉於是留在了碎葉城按兵不動。他真正的任務已經完成,剩下泥涅師獨自去抗擊大食哈裡發。最近在碎葉城的考古發掘顯示,唐書史料的記載沒錯。裴行儉的真正意圖是率領唐軍佔據草原絲路重鎮碎葉城,這應該是唐朝深思熟慮的結果。651年以來,大唐帝國和大食已經建立了外交往來。真的要發兵抗擊大食,是否會把唐朝拖入揮師萬裡遠徵、勞民又傷財的境地?事實上,泥涅師也無法真的妄圖率兵進入已經喪失的波斯帝國領土,那裡有如狼似虎的大食重兵把守著。泥涅師能夠在大夏土地上抗擊大食二十年之久,也是因為有統治大夏的突騎施可汗在背後支撐,就像當年突厥支持他的父親卑路茲一樣。從一百年前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的唐朝文書來看,有一支「波斯軍」在677到681年之間穿過大唐西域,前往碎葉城。很可能這支波斯軍就是泥涅師的兵馬,一直向西,走在匡復波斯帝國的夢想之路上。

抗擊大食二十年之後,泥涅師清醒地認識到:大食兵馬越來越強,自己的波斯部眾日益星散;不要說恢復波斯本土了,就是連大夏,失去了突厥—突騎施汗國的支撐也守不住了。身心疲憊的泥涅師在唐中宗在位的707到709年之間回到長安,在那裡獲得唐朝加封的「左威衛大將軍」頭銜,帶著榮耀和悽涼度過最後幾年歲月,病逝於長安。《新唐書》記載了當時泥涅師統治下的波斯都督府,只有西面部分沒有被大食侵佔。這一點似乎神秘莫測:因為大食軍隊每次都是從大夏的西面呼羅珊侵襲過來的,為什麼他們所佔據的大夏領土反而是在東面?

卑路茲的年齡問題

在《舊唐書》裡有好幾個混亂的地方,把卑路茲和泥涅師父子二人糅為一人。但是在之後編撰的《新唐書》裡記載得非常清楚,從679年開始,在大夏抗擊大食的波斯王子是泥涅師。因為讀了《舊唐書》的學者們已經意識到了卑路茲王子也許不能奮戰那麼多年(642—709年),他的年齡問題引發了學界的一場大辯論。

根據赫茲費爾德的記載,卑路茲出生於636年,642年他的父親波斯老王伊嗣俟三世在中亞木鹿城被大食人殺害,從此,六歲的卑路茲在波斯流亡貴族的擁護下挑起了復國的重擔。636年的出生日期,使得卑路茲的奮鬥歲月剛好能嵌入最後的薩珊波斯歷史,也與兩本唐書上描述的復國之旅若合符節。如果是這樣,那麼按照《舊唐書》的記載,第一次到長安的卑路茲是在674年,當時謁見唐高宗的王子正值三十八歲,風華正茂;而第二次回到長安的卑路茲是在武則天死後的707年,王子已經七十一歲了。另一個疑問出現了:已經受過唐高宗冊封的右威衛大將軍卑路茲,為何此時又要被唐中宗再度冊封為左威衛大將軍?

五阿羅撼還是瓦赫蘭?

洛陽出土的阿羅撼墓碑揭示了一個重要信息: 一個卑路茲王子的同時代人——波斯人阿羅撼,也受到唐高宗的冊封;因為語言的優勢,他作為唐朝的使臣出使拜佔庭帝國,710年在洛陽去世。有些學者認為此人並非他人,恰是卑路茲的親兄長瓦赫蘭。在拜火教的文獻裡,有一首小詩獻給瓦赫蘭,即《奇蹟般的瓦赫蘭就要到來》。

此處洛陽阿羅撼的兒子名字叫居洛,極有可能是波斯貴族名字「庫思老」的漢文對音。如果真是這樣,可能就是歷史上有過的一位庫思老,一位伊嗣俟三世的孫輩或者曾孫輩,此人在突厥兵馬的支持下,在泥涅師失敗之後,728—729年間為薩珊波斯的復國作出抗爭,在唐朝和同一時期的阿拉伯史料中都留下了蹤跡。

據《新唐書》記載,泥涅師死於長安之後,還有號稱波斯使團的人來長安入貢,一直到755年安史之亂前夕。可能這幾個波斯使團來自大夏,大食人一直到755年才完全佔領此地,之前一直還是唐朝的波斯都督府。這裡還有一個例子:751年抵達長安的波斯使團,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蘇熱斯坦。這片土地原本是波斯帝國西部行省,偉大的摩尼教創始人摩尼就出生於此。但是蘇熱斯坦為何在大食統治之下,以波斯使團的名義來唐朝?《新唐書》沒有留下詳細的解說,成為歷史的懸案。

在唐朝史料中,還有一些波斯將軍或者波斯貴族來到長安,受到唐高宗的優待,但是這些人與薩珊波斯皇家是否有血緣關係,我們不得而知。學者們爭議,當時有一位波斯人是從大夏出發來長安的,此人在654到660年之間抵達日本,他的血脈純正,來自薩珊波斯皇族。不過目前這個說法還只是一個假設。

許多波斯人定居在唐朝的長安、洛陽,因為唐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幾朝,「天可汗」們對于波斯人的態度溫煦如春風。但是755—756年安史之亂後,民間仇恨胡人的情緒日益高漲。特別是信奉道教的宰相李謐(722—789年),上臺之後上奏朝廷驅趕聚居在長安的外來貴族。就連幾代居住在敦煌的安家和曹家,因為不幸身為安祿山的同鄉,也只好把自己的籍貫改成南方,隱姓埋名地生活下去。

本文節選自[意]康馬泰(Matteo Compareti)著,毛銘 譯《唐風吹拂撒馬爾罕》,灕江出版社,2016年11月。

相關焦點

  • 最後的波斯皇室在唐朝
    最後的薩珊波斯皇室不肯屈服於大食的侵吞,流亡中亞和唐朝,圖謀復國,有關史料載於穆斯林歷史學家的專著和唐朝史料。 本文釐清了《舊唐書》將卑路茲(波斯語裡意為「勝利者」)父子糅為一人的謬誤,指出《新唐書》中關於卑路茲之子泥涅師的記載是清晰準確的。
  • 外國人在唐朝享有特權麼?你強就叫國際法,你弱就叫領事裁判權
    那他們在唐朝享有特權麼?唐朝法律對他們怎麼看待呢?波斯人在唐朝是一群特殊移民,享有特別高的政治地位《酉陽雜殂》等筆記小說經常提到擅於鑑定珠寶的波斯老胡,這種人出場時經常是在豪華宅邸,唐朝人稱之為波斯邸。一般商人尋獲珠寶,波斯老胡往往會以高出百倍千倍的價格收購,引起社會轟動。
  • 古代中國與波斯的文明交往
    東西方文明交流史是絲路研究中的重要命題,本期刊發的三篇文章,分別介紹了歷史上中國與羅馬帝國、波斯以及緬甸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以期窺見古代東西方交流的歷史圖景。  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國與古代波斯已有間接交往。中國的絲綢通過北方草原或經由印度傳入波斯。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與中國的交往加強。
  • 莫臥兒王朝為何要放棄母語,「認賊作父」把波斯語當作官方語言?
    突厥人在唐朝與阿拉伯交戰以後,許多人都翻越蔥嶺,向西而去。 巴布爾病亡以後,他的兒子胡馬雍聯合了印度、蒙古、波斯以及阿富汗等多個人種成功奪位。但這引起了其他兄弟的不滿,並且許多部落都趁機開始造反。胡馬雍自此開始了流亡生涯,而願意接濟他的就是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 舍爾沙戰死以後,胡馬雍率領軍隊捲土重來。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唐朝皇室的食物有多難「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唐朝皇室的食物有多難「搞」? 在唐朝,作為階層金字塔的頂端的皇室,擁有著其他階層無法比擬的優質資源,在吃穿用度上更是甩了其他階層一大截,那甩一大截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今天飲食唐人系列將會帶大家了解唐朝皇室如何在吃吃喝喝上精緻地「搞事情」。
  • 伊朗5000年史:從埃蘭文明到伊斯蘭文明,波斯帝國時期最強盛
    伊朗是文明古國,追溯伊朗的歷史,埃蘭(前3200年–前639年)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明,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在底格裡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係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世紀至前六世紀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 竹籃打水一場空:小旋風柴進的復國春夢
    既然姑蘇慕容祖上那些個已經滅亡了大幾百年的草頭王政權都要大談「復國」,那檔次和影響遠在其之上而且只隔了一百多年的後周就更有復國的理由了。而柴進作為幕後的老闆和事實領袖,則在暗中經營操控,以圖謀進一步發展壯大。不過,柴進也深知這幾位的本事,只要朝廷隨便派些兵馬圍剿就得玩玩,因此有必要給梁山弄一個有大本事的人物壓陣。這也是後來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投奔柴進時,柴進執意要推薦林衝上梁山的重要原因之一。
  • 後唐、南唐和唐朝有何關係?他們是唐朝皇室的後裔嗎?
    後唐和南唐是唐朝滅亡之後,在五代十國時期出現的兩個政權,其國號皆為唐,皇室都為李姓。那麼唐朝、後唐、南唐之間的關係如何?後唐和南唐的皇室是唐朝後裔麼?先來看後唐。李克用本姓朱邪,後因戰功被唐朝賜李姓,遂改名李克用。李克用在唐朝中後期擔任河東節度使,後被任命為晉王,是山西地區勢力最強大的軍閥。朱溫消滅唐朝後建立後梁,李克用不服朱溫的統治,便以擁護唐朝為名和後梁連年交戰。李克用死後,其子李存勖承襲晉王爵位,並消滅了「河北三鎮」,控制了山西、河北地區。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並消滅後梁,統一河北地區。
  • 歷史上的琉球「復國運動」
    在1879年琉球國最終被日本吞併前後,琉球人不堪被滅國,掀起了持續不斷的反抗運動,很多琉球人流亡清朝,希望能得到清朝援助復國,這些人被日本稱為「脫清人」。
  • 唐朝炫富有「三寶」,崑崙奴、新羅婢和菩薩蠻,他們都是指什麼?
    並且這個癖好延續到了現在,如今人們炫富的物品就是房子、車子,而在唐朝人們炫富則是「崑崙奴」、「新羅婢」和「菩薩蠻」。這三樣東西我們可能壓根都沒有聽說過,那麼它們究竟是什麼?其實這三樣東西只要了解唐朝上層社會便能了解。先來說「崑崙奴」。
  • 波斯地毯王朝的建立
    -1-波斯地毯風格的確立第一個標誌始於十五世紀末,薩法維(Safavid)王朝統一了波斯各民族,這使得波斯地毯藝術也真正實現了它的獨立,並在最重要的城市中建立宮廷工場,比如在伊斯法罕、塔貝里斯、喀桑等城市。
  • 此公主對國家太忠心,國破後,因一心想報仇復國,最後結局極差
    本來隋煬帝是要被活捉的,不過最後公主救了隋煬帝一命。一開始公主知道楊廣被包圍的消息後,他就向自己的丈夫傳遞了假消息說另外一個突厥邊境有敵人。也是因為這樣,始畢可汗才退了兵,而隋煬帝也保住了自己一命。之後隋朝被滅亡之後,公主也是十分傷心。只是她只是一個女子,不能上陣殺敵。於是最後她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利用自己的丈夫幫自己復國。
  • 唐朝、後唐、南唐是什麼關係?後兩個是唐朝皇室的後裔建立的嗎?
    唐朝、後唐、南唐雖然都以唐為國號,但後唐與南唐並非唐朝皇室後裔所建。三個以唐為國號的王朝,只有南唐與唐朝存在著一定的淵源關係。中國歷史上國號重名的王朝不少,比如十六國時期匈奴劉淵建立的漢國,與兩漢國號重名。
  • 巴布爾開創莫臥兒,兒子繼位戰先帝舊將,流亡中生下阿克巴大帝!
    巴布爾是中亞曾經的霸主帖木兒的第五代子孫,一生努力於恢復帖木兒在中亞的政治遺產,可惜一直被各方勢力驅逐,復國無望。失望之餘,他把目光轉向帖木兒曾經徵伐過的印度,最終帶著人馬在印度建立莫臥兒王朝。1530年,巴布爾48歲病逝在亞格拉。
  • 朝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與郭子儀齊名的唐朝名將!
    他被迫逃離家鄉,最後流落到哈爾濱。從此更名趙致遠。他畢生子女8人,4個兒子分別取名尚純、尚樸、尚志、尚武。"純樸志武"表達了老人對兒子的殷切希冀。1935年冬,率全家流亡北平,從此改名趙式如。"七七"事變後,深明大義的趙老先生又把身邊唯一的兒子尚武送赴抗日前線。接著又率全家開始了艱難困苦的流亡之旅。先後流亡天津、上海、香港及越南海防,又輾轉昆明、貴陽、直至1940年到重慶才稍安定。1942年,得悉四女尚英在西安從事抗戰文藝工作,又率全家老幼到西安。其間.受到周恩來的親切接見。
  • 抗戰時的西安:曾是韓國復國者嚮往的「聖地」
    此後,西安成了韓國復國者的「聖地」,大批韓國青年跋山涉水奔赴西安,參軍復國,也積極參加了中國的抗戰。西安杜曲主街道車來車往,商店、學校、政府機關整齊有序分列在街道兩側。在這些建築中,有幾處與韓國有關。從2000年起,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拜根興便不斷陪同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以及韓國近現代史的專家來此考察,他們一直在此找尋抗日戰爭時期,為韓國復國努力的那些人、那些事。
  •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在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中,為免遭叛軍所殺,唐朝皇室家族紛紛出逃,其中有一支隨駙馬冉氏,逃到了重慶酉陽的大山中……草圭堂土家族將軍府△四合院有著皇室血統的土家族將軍據墓碑記載,草圭堂主人李氏家族本是唐朝皇室的後裔。在 「安史之亂」中,為免被叛軍追殺,唐朝皇室家族紛紛逃出宮,李念武的先祖隨駙馬冉氏逃到了酉陽。
  • 天竺與波斯:原來交集這麼多
    印度與伊朗同為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亞歐大陸王朝興廢,國度變遷,但印度文化與波斯—阿拉伯文化卻始終相聞相鄰,互相融合,成就了許多有趣的歷史典故。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徵服波斯,薩珊王朝滅亡。薩珊時代,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是波斯最具影響力的宗教。為了逃避穆斯林的迫害,大批波斯人遷往印度次大陸的西海岸定居,他們被稱為帕西人(Pa r s i),「帕西」在古波斯語中即意為「波斯」。今天,印度的帕西人主要集中在古吉拉特邦,他們改說印地語和古吉拉特語,婦女改穿紗麗,但依然堅守拜火教的信仰。
  • 佛的護法明王,瓶沙王與波斯匿王,與佛亦師亦友,他們結局如何?
    兩個人功不可沒:一是摩揭陀國的瓶沙王,二是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正是得益於這兩個超級大國的支持,佛陀的比丘僧團才日漸壯大,甚至有了與婆羅門教相抗衡的實力。可以說,沒有瓶沙王與波斯匿王兩位護法明王的支持,佛教根本不可能成為一支地域性宗教。
  • 圖謀「西藏獨立」的分裂主義政治集團的總頭子—認清十四世達賴...
    《西藏日報》3月8日刊發評論員文章《圖謀「西藏獨立」的分裂主義政治集團的總頭子—認清十四世達賴反動本質系列評論之一》,原文如下: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跨入新時代、邁上新起點的偉大歷史時刻,我們即將迎來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