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因為群居的習性,一直為人詬病,有的人甚至說獅子應該劃到喜歡群居的犬科動物之中。其實。這些都是對獅子的誤解,實際上,獅子作為頂級的貓科動物,它的群居不過只是環境所致,而老虎的獨居,同樣也是為了適應環境才有的習性。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說明一點,群居和獨居的習性並不是判斷物種科屬劃分的標準。比如犬科動物大都是群居的,但是狐狸則更喜歡獨居一些,而獅子也是如此。
獅子為什麼選擇群居?
獅子之所以會選擇群居,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01 棲息環境
現存的獅子一共有2種7個亞種,這7個亞種並不是均分的,而是非洲獅6個亞種,亞洲獅僅此一種。早在20世紀以前,亞洲獅曾經廣泛地分布於西南亞地區的遼闊森林中。這裡的氣候特點是熱帶季風氣候,水源的短缺造成了這裡的動物密度較低。因此,缺水和食物匱乏成為了亞洲獅頭號的「天敵」,因此,為了生存,它們選擇了群居的生活,這樣能將有限的獵物最大化地發揮作用。而非洲獅大都生活在遼闊的草原上,這裡有著豐富的食物,但是,太小的獵物不果腹,太大的獵物捕獵的風險又高,這是非洲獅選擇群居的原因之一。
02 競爭壓力
非洲大草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眾多的食草動物,為食肉動物的生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食物,這使得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肉動物也複雜多樣。統一生態位中太多的競爭者,獅子僅僅靠體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像斑鬣狗、非洲野犬等兇猛的食肉動物,雖然體型不及獅子大,但是它們可是群居動物。
成群的鬣狗和野犬雖然很難給成年的雄獅造成傷害,但是,對母獅來說,如果遇到一群鬣狗或野狗卻是致命的。所以,為了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同時也減少被其他動物的威脅,獅子們選擇了群居。
非洲獅的雄獅與亞洲獅不同,它會一直待在獅群中,除非被其他雄獅挑戰。而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還是出在雄獅的密度上,非洲獅數量眾多,流浪雄獅也非常的多,如果強悍的雄獅不守住自己的獅群的話,很可能等自己回來,獅群的母獅已經被其他雄獅「捷足先登」了。
03 獵物決定習性
在非洲大草原上,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動物,但是,能夠滿足獅子需求的動物卻不多。相對來說,食草動物中能夠滿足獅子需求的最小也得是羚羊。但是,羚羊的奔跑速度高達80公裡每小時以上,是獅子望塵莫及的。因此,獅子只能選擇一些大型的食草動物,而像斑馬、水牛、角馬等大型的食草動物都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而且還是群居的。
再有就是遼闊的大草原不利於隱藏,獅子也很難通過偷襲獵殺獵物,只能選擇「硬剛」。
所以,獵物的體型偏大,單獨捕獵風險較高,是獅子選擇群居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樣才能減少受傷的機率,使得種群數量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下。
總的來說,獅子群居的習性是最能適應它們的生存環境的,這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最好的詮釋。
同樣是貓科動物,老虎為什麼是獨居的?
老虎之所以選擇獨居,與獅子一樣,都是環境所致。首先,老虎僅分布於亞洲地區,而且老虎還是典型的山林動物,它們大都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密林之中,地形複雜,有著諸多的石頭以及樹木,這顯然是不適合老虎成群狩獵的。這是其一。
其二,老虎所處的環境中對它的潛伏非常有利,它可以用亂石和樹木作為遮擋,不需要直面獵物。並且,老虎的獵物大都以鹿科動物、野豬等中型的動物為主,捕獵的風險相對也較低,再配合上偷襲,單獨行動反而能夠提升捕獵的成功率。
總結
不同動物的不同習性主要還是環境導致的,而動物的習性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點從動物園的老虎能夠成群結隊地玩耍就能看出。因此,如果將老虎和獅子的環境互換,它們的群居和獨居的習性也是會互換的。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該環境下生存。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