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五項旱作技術和配套機械全省推廣 助鹽鹼之地變「糧倉」

2020-12-16 瀟湘晨報

日前,河北省旱作農業綠色發展暨扶貧攻堅專業人員省級高級研修班在滄順利開班,來自衡水、廊坊、滄州等地的90名省旱作農業綠色發展研修人員參加了培訓,感受滄州旱作農業技術創新成果,學習、研討旱作農業技術,標誌著滄州市研究形成的五項旱作關鍵技術和配套機械在全省推廣。

滄州淡水資源匱乏,人均和畝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12和1/16。從2014年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實施以來,滄州市緊緊圍繞服務糧食生產、農民增收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推進環渤海低平原雨養旱作區增產增效關鍵技術模式研究與示範,助鹽鹼之地變成「糧倉」。

滄州市農林科學院針對環渤海低平原區淡水資源匱乏、土壤瘠薄鹽鹼等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瓶頸問題,密切結合實際氣候和土壤特點,經過連續多年科研攻關,研究形成了春玉米起壟覆膜側播種植技術、玉米寬窄行單雙株增密增產種植技術、旱作冬小麥春季追施水溶肥技術、旱作冬小麥覆膜種植技術和冬小麥「六步法」旱作種植技術五項旱作關鍵技術。同時在新技術研發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配套農機具的研製,旱作技術實現了機械配套,廣泛應用於生產中,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學習推介期間,研修人員前往青縣司馬莊現代農業園區、大運河生態園等地,學習旱作農業的高效種植模式和技術,共同探究無土栽培、魚菜共生等新型農業生產方式。研修人員普遍表示,通過現場觀摩學習,以及專家老師互動交流,開闊了眼界,了解了旱作農業的相關政策,掌握了旱作農業的高效種植模式和技術,對指導農業生產非常實用,將要把這些關鍵技術和配套機械成果,應用到當地農業種植生產過程中,帶動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

【來源:滄州市科技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增產超3億公斤 滄州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全部過關
    渤海糧倉南皮科技工作站豐收滿倉。徐亮 攝長城網滄州1月31日訊(記者 龔磊 徐亮)日前,滄州市科技局邀請農業專家對滄州市承擔的2016年至2017年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進行驗收。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實現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示範推廣面積484萬畝(複種),增產超3億公斤。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是科技部、中科院聯合河北、山東、遼寧和天津等省(市)啟動的環渤海中低產田糧食增產增效科技工程,目標是到2017年實現增糧30億公斤,到2020年增糧50億公斤。
  • 旱作雨養,「望天收」變增產田
    「這全靠省農科院穀子所和我們村合作社推廣的穀子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生產技術。」 白府村位於淺山丘陵區,耕地多為旱地。前些年,農民在旱地上種玉米,只能望天收。近年來,武安市農業部門和省農科院穀子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確定了院市合作項目——省農科院穀子所在武安市建立穀子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示範基地,穀子生產實行旱作雨養,白府村被選定為第一個生產基地。
  • [高舉旗幟]旱作新技術給農民送來"金豆豆"
    然而這兩年,地頭上悄悄興起的變化卻讓很多外出的農民回到了家。村民楊春發就是其中的一個。     「外頭出苦力一年也就3000塊錢,我一年種上6、7畝玉米,少說也有7000塊錢呢,我何苦要打工去呢。這地方十年九旱,還是全膜雙壟溝播好啊。」楊春發說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甘肅省農牧部門推廣的一種旱作農業新技術。利用這種新技術種植玉米,產量可以提高30%以上。
  • 旱作馬鈴薯綠色增產技術模式效果明顯
    旱作馬鈴薯綠色增產技術模式效果明顯每日甘肅網定西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滿福)近日,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甘肅農業大學相關專家組成的測產小組,在定西市魯家溝鎮太平村、小岔口村馬鈴薯示範基地,對省農科院旱地農業研究所課題組研發的馬鈴薯立式深旋耕作和養分高效管理綜合技術模式示範田進行現場測產。
  • 田野因科技而精彩:甘肅重大農業技術推農業轉變
    旱塬山鄉,因一項技術的神奇力量,正變成黍穗飄香的「糧倉」。  千裡河西,祁連冰雪融水滋養著綠洲走廊。因為一項技術的推廣,這片以大水漫灌著稱的土地,正在改變著傳統的耕作方式。農民變「澆地」為「澆作物」,茫茫沃野已展露可持續發展的曙光。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旱作區農業拓開新路  甘肅,十年九旱。
  • 甘肅研究形成西北旱作馬鈴薯綠色增產技術模式
    馬鈴薯是甘肅眾多乾旱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和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為解決馬鈴薯生產耕作技術落後的難題,促進馬鈴薯增產農民增收,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技術創新團隊歷時6年,研究形成西北旱作馬鈴薯綠色增產技術模式,在長期大田試驗和技術示範的基礎上,提出馬鈴薯立式深旋耕作技術,結合全膜覆蓋壟上微溝栽培技術規範,配合減氮增鉀追施深施肥的養分管理技術。
  • 甘肅推進馬鈴薯標準化綠色種植技術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記者近日從甘肅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近年來,甘肅省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指導下,持續強化現代科技、現代裝備和現代旱作農業技術在馬鈴薯產業中的集成應用,切實提高馬鈴薯標準化綠色化種植水平。
  • 山東濱州:十萬畝鹽鹼地 三年變豐產大糧倉
    今年濱州市將通過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推廣「沃土工程」    「沃土工程」是指通過對土、水、肥三個資源的優化配置,實施耕地培肥措施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耕地土壤基礎地力,增強耕地持續高產穩產能力。2012年濱州市以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為重點,大力實施「沃土工程」, 實現了主要農作物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全面覆蓋,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 從「糧倉」到「廚房」 還需補上「機械」一環
    從「國人糧倉」到「國人廚房」,河南該走出一條怎樣的路徑?5月17日舉辦的2019中國(漯河)食品機械產業技術發展大會,吸引了國內180餘家食品及機械類企業參加,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為首的20多位專家學者,為河南食品機械產業創新發展把脈問診。
  • 全省馬鈴薯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現場會在...
    此次會議旨在學習借鑑安定區在抓種薯、建基地、做實合作社、做強龍頭企業等方面好經驗和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高效作物,解決撂荒地的好做法,進一步探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對策,推動省委省政府關於產業扶貧一系列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全省馬鈴薯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現場會在定西市安定區召開。
  • 渤海糧倉推廣試用「農田寶」APP
    本報訊(戴紹志、申萍)日前,南皮科技局聯合中科院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召開南皮縣數字農業系統開發研討會,重點對渤海糧倉區域內的冬小麥和夏玉米精準種植技術手機APP客戶端――「農田寶」的開發和推廣進行研討。「農田寶」變身「農田管家」,不僅可以提高渤海糧倉工程的推廣效率,而且還可以提高農戶經濟效益,對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今年9月,「農田寶」APP在國家知識版權局進行計算軟體著作權登記,這一系統旨在通過集成作物生產專家系統、資料庫和手機定位功能,形成手機APP客戶端主體。
  • 大棚彎管機滄州生產廠家產品技術原理
    大棚彎管機滄州生產廠家產品技術原理   大棚彎管機滄州生產廠家產品技術原理    卻能通過網絡推廣年營收達上億元,這其中的訣竅又是什麼呢?具備斷電保護和來電恢復功能。目前,有一種相變蓄熱牆體材料,白天陽光多時吸收熱量,夜間溫室溫度降低時熱量。敲管時制止戴手套。溫室內的光照只較全光照弱一些,可以種植大分的園藝作物,但發電量較少。當校正彎曲力很大時,可能完全改變彎曲件變形區的應力狀態,即壓應力區向管材的外表面逐步擴展,致使管材的全或大分截面出現壓縮應力。
  • 施肥機械的種類及機械施肥配套肥料的選擇
    採用農業機械施放肥料,高效、省工、肥料施放均勻。隨著勞動力的日益短缺,機械化施肥方式在未來農作物種植環節中必不可少。本文主要介紹當前主流的施肥機械種類,以及配套機械施肥的肥料選擇。高地隙撒肥機側深施肥機(施肥插秧一體化技術)側深施肥技術是一種局部施肥技術。
  • 農業大省吉林的歷史變遷:從天下糧倉到全國肉庫
    從「天下糧倉」到「全國肉庫」——農業大省吉林演繹「食品工廠」的歷史變遷    新華社長春9月19日電(記者王曉明)作為我國傳統大糧倉,吉林省畜牧業發展資源豐富。但是由於養殖技術、觀念落後,畜牧業發展始終不成氣候。
  • 山西農谷開啟有機旱作穀子種植新模式
    山西晚報訊(記者 張楊 通訊員 陳金花 溫梟)大型拖拉機、旋播機、深耕機往來穿梭,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5月25日,在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有機旱作穀子全程機械化生產種植基地,8臺穀子穴播覆膜播種一體機正在加足馬力播種穀子新品種。
  • 運河之畔看南皮,「渤海糧倉」開鐮慶豐年!
    運河之畔看南皮,「渤海糧倉」開鐮慶豐年!澎湃號·政務 南皮縣潞灌鄉蘆莊子村「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
  • 全省畜牧業領域首家!這個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創新平臺有什麼不一樣?
    今天(12月8日)上午,由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等共同創建的「江蘇智慧牧業裝備科技創新中心」正式成立,這也是全省畜牧業領域首家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創新平臺。
  • 全省柑桔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培訓班在丹稜縣召開
    12月3-4日,全省柑桔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培訓班在丹稜縣召開。全省14個市州、31個重點縣農業農村局分管局長、特色產業和經作果樹站站長,省農機院、省農科院、川農大等單位領導專家,新型經營主體代表130餘人參訓。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胡強出席培訓會並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