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初七——圖解中國古代「七夕」!

2020-12-21 中管院數字經濟中心

"七夕」,即農曆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稱「乞巧節」,在百姓心中織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當晚,女子,特別是未出閣的女子要向織女「乞巧」,以求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擁有一雙靈巧的手。人們紀念七夕這一天、在七夕這一天祈願,往往也都圍繞著「心靈」、「手巧」這兩個主題,並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紀念形式和民俗活動。特別是古代,這些風俗是異常豐富而多彩的。

國畫:桐蔭乞巧

縱觀七夕民俗活動,多與七夕民俗的兩大主題:「乞巧」、「婚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七夕民俗都是從這兩大主題發展出的習俗。同時又因為這兩大主題與女人關係密切,所以七夕民俗紀念活動的主體是年輕的女性,七夕也就因此被稱作「女兒節」,或稱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清代《月曼清遊圖》冊描繪的是大家閨秀一年12個月的貴族生活。其中一幅名為《桐蔭乞巧》的,正是對京中「七夕」風俗的描繪。

全畫細緻地展示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七夕之夜,女人們以碗裝水置於庭院,然後將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據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巧。這就是清代七夕節盛行的「投針乞巧」,也叫「丟巧針」。與針線有關的「乞巧」活動佔有最重要的地位。

唐·蛛絲乞巧

七夕織女賜新妝

挑來蛛絲盒中藏

明朝結成玲瓏網

試比阿誰稱巧娘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採縷,穿七孔針,或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即指一種小蜘蛛。唐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溼,花上乞得蜘蛛絲。」杜甫在《牽牛織女》詩中也寫過這種風俗:「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宋代《東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喜蛛應巧」或曰「蛛絲乞巧」,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乞巧方式,女人們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也稱喜子)放在事先準備妥當的小盒子中,翌日清晨打開盒子,根據事先設定好的標準評價蜘蛛一夜所織,來研判得巧豐寡。這個習俗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後來歷代驗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宋·穿針比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

庭中比巧月如鉤

年年閨閣乞織女

男兒何曾求牽牛

周處《風土記》云:「七月七日,其夜灑掃庭中,露施几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祀河鼓(即牽牛也)織女。」唐詩人祖詠《七夕乞巧》詩云:「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迎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穿針乞巧者,或穿七孔針,或穿九孔針,用一根彩線連續穿過為巧。《醉翁談錄》:「其實此針不可用也,針褊而孔大。」

「穿針乞巧」,是較早的出現的乞巧方式之一,即首先製作不同類型的多孔針,有雙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的乞巧針,然後由年輕女性在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誰先穿過就是「得巧」。關於乞巧穿針的民俗最早始於漢,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最早記載了穿針乞巧的民俗:「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荊楚歲時記》中也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家人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的記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則記載得更為詳細,不僅記有七夕彩樓,還有祭祀擺設,更包括了穿針乞巧的競賽規則:「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作為後續發展,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中則有:「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後世的穿針乞巧民俗基本以此為準繩。

清·丟巧針

佳節女兒約諸鄰

迭將水碗丟巧針

日光照得龍梭影

繡出鴛鴦如意君

《燕京歲時記》:「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或名丟巧針。清代詩人吳曼雲《江鄉節物詩》:「穿線年年約北鄰,更將餘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乞巧的形式有所衍變,姑娘們不僅「穿針乞巧」,還會「投針驗巧」,也稱「丟針卜巧」或「丟巧針」,這不能不說死「穿針比巧」的民俗變體。程序是這樣的:在七夕正午時分,一盆清水置於戶外爆曬,一段時間以後,漂浮而至水面的塵土會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放在水上,有了薄膜的支持,針就會浮在水面,不會下沉。水中會出現不同的針影和波紋,如果出現花朵、雲彩、鳥獸的形狀,就意味著得巧了。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此民俗與明清兩代尤為盛行。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的記載就是上述驗巧的具體再現:「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所引《宛署雜記》也進一步印證了上述驗巧過程:「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宋·染紅指甲

端午階前採鳳仙

小缽加礬細細研

染紅女兒纖纖指

粉白黛綠更增妍

民間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搗鳳仙花染紅指甲之俗。如《燕京歲時記》:「鳳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開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搗之,以染指甲,鮮紅透骨,經年乃消。」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詞之七》:「七月七日侵曉妝,牛郎廟中燒股香。君不見東家女兒結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紅。斜簪茉莉作幡勝,鬢影過處繞香風。」

直到現在七夕節染指甲仍廣為流傳,在西南一帶的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用鳳仙花瓣染指甲,今日鄉間依然可見。取鳳仙花瓣和明礬適量放入碗中搗碎成糊狀。取少量已經製作好的糊狀物覆蓋在指甲蓋上,並用使用透氣度適量的樹葉,如構皮樹葉包裹手指,用棉線紮好。翌日拆開,指甲就是紅的。選擇透氣度適量的樹葉,如構皮樹葉,而不選用布條或者塑膠袋包裹手指,主要是因為布條透氣太強,糊狀物會迅速乾結。而用塑料布抱住手指,缺少透氣,會令手指不適。

宋·供摩侯羅

捏塑彩畫一團泥

妝點金珠配華衣

小兒把玩得笑樂

少婦供養盼良嗣

《東京夢華錄》載:「摩侯羅惟蘇州者極巧,木瀆袁家所制益精。」宋代蘇州虎丘有玩具市場,被稱為「虎丘耍貨」,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畫鮮妍,製作精良。杭州西湖玩具,被稱為「湖上土儀」,有泥孩兒、鶯歌、花湖船等。《夢粱錄》載:「內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叫摩睺羅,孩兒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裝襴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宋許棐「泥孩兒》詩云:「牧瀆一塊泥,裝塑恣華侈。雙罩紅紗廚,嬌立花瓶底。少婦初嘗酸,一玩一心喜。潛乞大士靈,生子願如爾。

摩侯羅亦作"摩睺羅"﹑"摩訶羅"。唐﹑宋﹑元習俗﹐用土﹑木﹑蠟等製成的嬰孩形玩具。多於七夕時用﹐為送子之祥物。語本梵語摩睺羅伽(Mahoraga)。可惜,因為多種原因,就連馬未都先生在百家講壇中解釋「摩侯羅」時候,也語焉不詳。20世紀30年代傅芸子先生在《宋元時代的「磨喝樂」之一考察》中有這樣的記載:「它源出於佛典。自印度傳來,經過一番中土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為美妙可愛的兒童。為「七夕節」祭物之一。」不免片面。實際上,此物始於唐代,稱為「化生」。鮮卑人叫它Mahoraga,可以譯作:車軲轆娃。「摩侯羅」早期是穿有服飾的泥、木、蠟偶,供養祈求生男孩。後演繹為送婚親家之禮物,因兒童喜愛,做了非莊重的玩偶。唐宋時名字還有:摩喝樂、磨合羅、摩訶羅等多種。宋元百姓漢語俗稱為「泥孩兒。」在摩侯羅的塑造上,以(宋)蘇州製作最為精巧。 

清·拜魁星

七夕女兒祝織女

男士廟中拜魁星

佑我科舉登榜首

供神豬頭代三牲

清代臺灣風俗,七月七日,婦女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清鄭大樞《臺灣竹枝詞·七夕》詩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錢琦《臺灣竹枝詞·拜文昌》詩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裡拜文昌。橋填烏鵲星聯鬥,天上人間各自忙。」當地人稱織女為『七娘』;文昌又稱文曲星,掌管文運之神。

民間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臺兩地,特別是讀書人逢「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為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在閩東一帶,「七夕」這晚,天井裡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現在各地的魁星樓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因為現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家長個個望子成龍,學子無不企盼金榜題名,於是都來拜魁星,每個魁星樓都有當地歷年高考文、理狀元榜。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

金·曬書翻經

三伏朝爽曬書篇

庵院翻經結善緣

近事信女樂相助

願修來世福壽全

《爾雅翼》卷二:「荊楚之俗,七月,曝經書及衣裳,以為捲軸久則有白魚。」魏晉時代在七月七日曬書,後改為六月六日三伏時曬書。《燕京歲時記》:「京師於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清潘弈雋有《六月六日曬書詩》。

晴空朗朗的盛夏,陽光熾熱,心情是何等的明快。到了農曆的六月初六,讀書人首先想到的是曝曬書籍字畫,去黴殺蟲,使之不腐不爛,以便傳之久遠。

伏天曬書,魏晉時早已興之,不過是農曆的七月初七,「郝隆七月七日出谷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世說新語·排調》)以後,才逐漸演變為六月初六曬書。無論是「六」還是「七」,曬書這種習俗都已經少見了。

習俗漸行漸遠,關於曬書翻經的小故事卻流傳至今: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便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鹹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農曆七月初七在古代為乞巧節,它與牛郎織女無關
    農曆的七月初七為七夕節,這個節日來源已久。它起源於漢代,當時叫乞巧節,最早的古代文獻記載是東晉時期的葛洪在《西京雜記》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最初的乞巧節跟牛郎織女的愛情沒關,但是它和織女有關,在民間稱織女為「七姐」,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也是古代女子所崇拜的女神,於是便在這一天的晚上,民間的女子要向她乞求智慧。
  • 中國的傳統情人節並非農曆七月初七,而是正月十五,是不是很意外
    西方傳來的情人節是公曆2月14日,而中國的傳統情人節並非農曆七月初七,而是正月十五。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姐節、女兒節,總之絕非情人節。近些年來,有心人藉由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硬生生的把七夕炒作成了中國的傳統情人節,這實在是一種張冠李戴。在古代七夕與男女愛情無關,而更傾向於女子的專屬節日,在七月初七這一天,女孩子們除了拜七姐祈求巧藝,還會坐看牛郎織女星祈求姻緣,但是不能出門,一切都是女孩子的獨自狂歡。
  • 2014年七夕節在8月2日 農曆七月初七星期六
    2014年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2014年七夕節在8月2日 農曆七月初七星期六 ,這一天也叫情人節,也叫乞巧節。2015年七夕情人節為公曆2015年8月20日。  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也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農曆七月七日
    七夕節·也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牛郎與織女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
  •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 為何七夕情人節的時間是七月初七?古人是如何過七夕的?
    七夕是「情人節」嗎?看看古人是如何過七夕的便知道了七月初七是七夕情人節了,那麼七夕情人節作為我們中國傳統節日,關於這個節日你知道的又有多少呢?甚至還知道聖誕節是像我們中國的春節一般,有聖誕老人還有聖誕老人給孩子送禮物的傳說,那麼中國七夕情人節又有什麼樣的傳說?眾所周知七夕情人節在中國很早之前就有流行,那麼古代人又是怎麼過這個七夕情人節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了解一下古代人在過七夕情人節和現代人有何不同。大家都知道情人節是七月初七,那為何情人節是七月初七,而不是七月初八,初九呢?
  • 農曆七月初七,有吃巧果的習俗,七夕巧果的做法!
    七夕巧果,在歷年的七夕中已經成為一種戀人宣愛的方式。送戀人巧果,也成為表達彼此最好的方式。與西方甜品蛋奶的花式烘烤相比,中式甜品更注重工藝的精細與變化,也許麵團在蒸煮、油煎之前的頹然狀態,實在讓你想像不到它遇熱之後的神奇蛻變跟美味。巧果的做法:農曆七月初七,有吃巧果的習俗。
  • 處暑過後七夕將到,乞巧節為何定在七月初七?
    8月22日,農曆七月初四,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暑氣到了處暑節氣真的會止步嗎?巧合的是,今年出伏當日,正是七月初七,如果時光倒流至唐宋時期,這幾天家家戶戶正忙著迎接七夕節。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兒童輩特地新妝,競誇鮮麗。」
  • 七夕不是情人節,古代女子七夕拜神乞巧,你可知道拜什麼神?
    文/曉夢閣主今天是8月28日,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七夕節。那麼,現在七夕節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情人節了,其實呢,七夕節,不是情人節,在古代叫乞巧節。(這般的小七有誰看過?)私下凡間和董永生了娃後,又被抓回天庭,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喜鵲就搭成橋,讓牛郎和織女見面。在中國山東在膠東灣一帶,流傳著一個七夕節的習俗,即拜七姐神,這也是一個古老的習俗。神,在中國的文化當中,都是需要拿來供奉頂禮膜拜的,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統,以及流行在人們心中的一種信仰。拜魁星農曆七月初七這天呢,還是魁星的生辰。
  • 乞巧節是幾月幾日農曆 七夕乞巧節過後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節的時間具體是幾月幾日呢?在中國乞巧節過後是哪個傳統節日呢?乞巧節是幾月幾日農曆  農曆七月初七  農曆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 農曆七月初七「魁鬥星君」聖誕,怎麼拜魁鬥星君才能金榜題名?
    魁鬥星君又稱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在古代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因為魁星「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被認為是主宰文運之神。凡參加考試者,無不尊敬,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魁鬥星君,魁鬥又稱奎星。究其源,與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關係。奎宿為星官的名稱,又叫「天豕」、「封豕」。
  • 2020年七夕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七夕農曆時間什麼時候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那麼,2020年七夕是哪一天呢?七夕的農曆時間是什麼時候呢?2020年七夕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2020年8月25日,星期二。
  • 細數廈門農曆七月習俗 農曆七月不宜出海
    在很多老廈門人眼中,整個農曆七月,有不少禁忌,比如嫁娶、生育、買房等吉利事都要避開七月。整個月,人們都在做普度,祭奠亡靈,互相宴請。據說,請到的人越多越好。  農曆七月不宜出海  七月被稱為鬼月,嬰兒一般不在這個月斷奶。那麼,什麼是「鬼月」呢?  有這麼一種說法: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閻羅王會開放鬼門關,讓陰魂在地藏王菩薩的監管之下,來到陽間遊蕩享用祭品。鬼門關將於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收關,出遊的陰魂,必須如期歸位。為迎合開放鬼門關之事宜,農曆七月就成為了大家口中的「鬼月」。
  • 七夕節的涵義,何止「中國情人節」這麼簡單~
    農曆七月初七,民間傳說中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的日子。
  • 談談古代的情人節:其實元宵節才是古代的情人節,而七夕節並不是
    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凡是過洋節日,而是應當繼承傳統文化,過中國的情人節,也就是七夕節。但你知道嗎?實際上,七夕節根本不是古代的情人節! 那古代的七夕節有哪些風俗呢?古人是怎樣過七夕節的呢? 東晉葛洪曾在他的著作《西京雜記》,記錄了漢朝人是怎麼過七夕的:「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漢朝時期,在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宮女通常會在縫衣制裳的宮樓裡比賽穿針引線,後來這種風氣傳到了民間,民間也紛紛效仿。
  • 七夕其實並不是情人節,那麼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到底是哪一天呢?
    同時也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有許多情侶也重視起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七夕節的當天互相傾訴愛慕之意和互送禮物。但是現實往往都很打臉,其實七夕節在古代並不是情人所過的節日。那麼七夕節到底是個什麼節日,古代的情人節又會是哪一天呢?
  • 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來歷
    誰曾想到,一個很普通的七夕節居然過出了春節的感覺,昨晚每家飯店都是滿課 ,想吃上一餐,對不起,請排隊半小時以上,浪漫是需要時間的,同樣,恢復營業的影院也是一票難求,估計這和疫情那麼久,終於找到一個年輕人對口的節日了,不消費一下豈不是浪費良辰美景?
  • 「農曆七月七,牛郎會織女」七夕節的風俗習慣你們還記得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七夕節的風俗習慣,如果想了解更多農村的話題,請記得關注我。你的每一次點讚、收藏、分享對我來說都是莫大的關心和支持。時間過得可真快,轉眼之間一年又過去了一半。翻看日曆一看,2019年七夕節是8月7日,星期三,農曆七月初七。
  • 潮汕民俗農曆七月傳統節日多
    中國經濟導報網 記者羅勉 近日,記者從廣東省潮汕民俗專家了解到,時值農曆七月,這是一個在廣東省潮汕地區民俗活動較集中的月份,七夕演繹愛情神話、公婆生祈求小孩平安,成人禮「出花園」、七月半「祭孤」……這些節日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符號,更釋放出濃重情感與意義。潮汕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民俗是其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
  • 七夕是古代的女兒節,為什麼王熙鳳卻說巧姐的生日不好?
    可是賈巧姐生於七月初七,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從小三災八難,進大觀園玩一會就感染了風寒。豆蔻年華卻被狠舅奸兄賣入青樓,奪虧了劉姥姥傾家蕩產相救,才脫離苦海。巧姐的命運正應了當日劉姥姥和鳳姐的一番對話。鳳姐兒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劉姥姥忙笑道:「這個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