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犯罪人,在生理、心理或體質等方面具有一些天生就有的、與正常人不同的特質或因素,這就決定這種人的犯罪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即天生犯罪人。也稱之為基因犯罪,(單胺氧化酶A基因MAOA-L)是指犯罪行為也可以因為基因而產生遺傳,也就是說父親是賊,兒子有可能做賊。天生犯罪人的臉型,顴骨突出,衝動、易怒、兩眼不對稱,瞳孔不對焦、戾氣過重,體型偏瘦,腦容量小,多數犯罪者都是早年時期人格缺陷導致。
精神特徵:認知障礙、行為失調、痛覺缺失,視覺敏銳;性別特徵不明顯;極度懶惰,沒有羞恥感和憐憫心,病態的虛榮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歡紋身,慣於用手勢表達意思等。如殺害章瑩穎的兇手克裡斯滕森和殺害杭州女童的梁某謝某等。
俗話說相由心生,眼睛是心心靈的窗戶,眼睛是最能表達內心情緒的感官,一個人是否心懷好意,從人的眼睛就能識別和感受,我發現在好多死刑犯眼睛都是充滿戾氣,眼睛不對焦,斜眼,或多源於童年時期的自卑陰影。
「天生犯罪論」即犯罪遺傳論受到後人的批判。就現在而言,人們認為一個人犯罪,決定他實行違法犯罪行為的不僅僅是他的生理構造的影響,還有心理以及社會對他個人的影響。這讓我想起了一部很出名的美劇《犯罪心理》第二季中Jason Gideon分析Frank說的話:
考慮決定行為的三個因素,生理、心理、社會。首先,生理,基因賦予他病態體制,而加上第二個因素,心理,無疑是個變態,那是他感受環境的過濾器。最終,社會,生活經歷。和我們一樣,他也是這三個因素的綜合表現體。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這個人看樣子就不是什麼好人」。那麼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長相真的可以判斷出其品質好壞嗎?
這裡不得不提到面相學(physiognomy),面相學是一門通過觀察面部特徵判斷行為特徵的心理科學。我國關於面相學的記載始於禮記,比如:那些印堂開闊、相貌端正的人是福相,往往值得信賴,容易有較大成就;而那些長得賊眉鼠眼的人,則有更多壞心思。
顱相說
西方社會也曾出現過類似的說法,比較早期的有加爾和斯柏茲姆曾提出的「顱相說」,該學說強調頭顱和心性存在聯繫,認為可以通頭骨和面部的形狀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甚至是行為的善惡。比如,顱骨突出表示下面的皮層發育完好,有很好的能力;而顱骨凹陷表示下面的皮層發育不足,能力較差。
在此基礎上,斯柏茲姆還進一步提出了27種重要的官能,包括聰明、競爭性、探究精神、忠實、自愛、好色等特質,他認為每種官能都有其對應的顱骨特徵和位置。但後來的大量科學研究證實,這兩者之間其實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這種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性格判斷實驗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曾進行過這樣的實驗,研究人員在網絡平臺徵集了84名心理狀態完全正常的大學生志願者(非心理學及相關專業),他們互相之間不認識,然而安排這些志願者兩兩相視而坐。大約20分鐘後,要求他們對坐在對面的一方的性格特徵做出簡單的判斷,結果發現,大多數志願者在五個維度之中,有三個維度的判斷基本是準確的。
為什麼他們中的大多數可以通過外貌推測對方的個性呢?
暴力傾向實驗
心理學家保羅·皮克曼(Paul Ekman)在《心理學家的面相術》一書中曾經提到過這樣一個經典實驗:某心理學家曾對90名冰上曲棍球運動員進行過研究,試圖分析面相和犯規次數之間是否存在聯繫。
結果發現,那些臉型較寬(左右顴骨的距離比眉毛到上嘴唇的距離相對要大)的曲棍球運動員會受到裁判更多的處罰,原因在於他們在比賽中具有明顯的暴力傾向,他們的肢體動作和尺度比其他運動員更大。
進一步的細化研究表明,那些臉型較寬的人體內激素濃度普遍更高,一方面促使他們的左右顴骨的距離拉大,另一方面增加了他們的攻擊性。這一個又一個的實驗結論似乎告訴了我們,以貌取人是有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撐的。
人工智慧算法:罪犯的三大面部特點
根據龍勃羅梭的犯罪人類學理論,有18種生理特徵,其中至少有5種是可以直接觀察的生理特徵,可表明是天生犯罪人(Bernad and Vold,1986,pp.50-51):
1.頭蓋骨的形狀與犯罪人同一種族和同一居住地的普通人不一樣。
2.面部不對稱。
3.有較大的下頜和顴骨。
4.眼睛奇特並有殘障。
5.耳朵的大小與正常人不一樣。有的非常小,有的像黑猩猩一樣直接向外伸張著。
6.鼻子歪長著,鼻孔向上或扁平(多為盜賊)或像鷹鼻或鼻子頂部腫脹(多為殺人犯),或是鼻尖如鋒,鼻孔腫脹。
7.嘴唇肥厚、腫脹、突出。
8.臉頰上有眼袋,像有些動物一樣。
9.上顎就像一個大的、居於中心的山脊,周圍是一系列的洞穴並且有些像爬行動物身上長的瘤,顎還是裂開的。
10.不正常的齒系。
11.下顎退化或超長或像猿類的下顎一樣短粗。
12.皺摺多並早現。
13.頭髮不規則,具有異性發質的特點。
14.胸腔有缺陷,如肋骨或多或少,或者多乳頭。
15.骨盆異性化。
16.手臂過長。
17.手指和腳趾的異數。
18.頭蓋骨不對稱,造成兩腦半球不平衡。
如果大家看過一部 2009 年(暴露 nianji)的美劇《Lie to me》,或許知道人臉是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在這部美劇中,主角通過觀察微表情找出罪犯。而現實中,更有不少研究罪犯面相的科學家認為,可以通過長相,找出罪犯!
義大利犯罪學家、精神病學家 Cesare Lombroso 算得上是開創了將犯罪行為與生理特徵聯繫的先河,他研究了 6034 名罪犯長相後,發現罪犯長得更像原始人,他總結了 18 種生理特徵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天生的罪犯,具體描述如下:
" 強姦犯的手短,前額窄,發色淡,鼻子與生殖器畸形 "
" 騙子的下頜寬大,顴骨突出,體重較重,臉色蒼白 "
" 搶劫犯頭髮粗,頭蓋骨不規則,鬢髯濃重 " 等等
並不出乎意料的是,這樣 " 以貌取人 " 的結論總是被批判得無以復加,不少人認為長相是爸媽給的,憑什麼長相來斷定一個人是好是壞。
然而,最近《每日郵報》報導了來自中國的一項研究成果,再次掀起討論風暴。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犯罪進行研究,並最終得出結論:
犯人上唇的彎曲度會比普通人平均高出 23%;
犯人雙眼內眼角之間的距離比普通人窄 6%;
犯人的鼻尖與嘴角之間形成的角度比普通人小 20%。
據悉,研究人員已將成果發表在《arXiv》上,但尚未被正式審批、發表。
這項研究收集了了 1856 個 18-55 歲的中國公民照片,不同種族、性別、年齡甚至是不同的面部表情,其中選取的 730 人均是已定罪的罪犯。
計算機通過 4 種算法對這些公民面部特徵進行分析,推斷出罪犯的共同面部特徵。論文結論:人工智慧根據長相找出罪犯的準確性高達 89.51%。
隨著現代AI技術的發展,逐漸克服了以前研究工具的局限性,這讓面相學也有了新的突破。在上海交通大學武筱林教授2016年發表的《基於面部圖像的自動犯罪性概率推斷》論文中,發現可以採用人工智慧的算法,來尋找罪犯的普遍面部特徵。
教授通過LR(邏輯回歸法)、KNN(k近鄰法)、SVM(支持向量機)、和CNN(卷積神經網絡)四個算法,共計對1856張人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罪犯的臉與普通人的臉的確存在差異。通過數據比對,教授總結出了罪犯的三大面部特點,分別是瞳距、嘴巴、人中。
一般類似,罪犯的瞳距相對而言更小,兩眼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相比之下普通人兩眼間距更開闊,這似乎與我國古代的面相說類似。此外,罪犯的嘴巴更小一些,往往嘴角下揚,而普通人的嘴角在沒有表情的時候,是呈上升狀的。最後,罪犯的人中更加明顯,有清晰的兩條線;而普通人則沒有明顯的人中。
下列特徵具有四條以上的,千萬注意,如無必要,儘量不要招惹。
眉毛亂而無序,眉骨突出者
頭骨畸形者
吹火嘴、嘴唇外翻者
兩眼間距過寬
耳廓外翻
五官不對稱(如抬頭紋不對稱、嘴巴不對稱、髮際線不對稱、眉毛不對稱)
臉有橫肉,法令紋橫長
三白眼、四白眼
不過也有很多學者對此研究結果提出質疑,認為武教授的研究在無形之中將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以貌取人」缺乏更嚴謹的科學論斷,還容易造成歧視與誤會。並且,該實驗樣本少於2000個,難以達到統計學上的「大樣本」標準,被試的取樣可能缺乏代表性,因此實驗結果的準確度存疑。
不過該研究在學術圈還是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它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鑑別他人的好壞提供了依據。特別是促進了「人臉識別技術」在犯罪心理學領域的應用。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個人的品質還受很多方面影響,不能一概而論。
「相由心生」這句話的確有它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眉宇舒展、神色坦然,那麼他做事一般是坦蕩的;而一個人眼神飄忽不定,他很有可能在欺騙對方;如果一個人長期愁眉苦臉,他對生活的態度大多是消極的。所以,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不僅看他的面相,還要結合他的神態以及其他一些非言語因素的表現。
可是這句話也不是絕對的,所謂「相由心生」這種事,不只來自當事人的心境,更來自觀察者的心境。當有人說,「我看他第一眼就知道他是一個聰明幹練的人」,「聰明幹練」當然不止來自長相,還與穿著打扮、舉手投足、音容笑貌有關,這些表現是能夠反映人們性格的細節。會出現如此判斷,自然與心理學的刻板印象有關。穿著整潔、正式,向人傳達一種靠譜的信息,而那些面容嚴肅、不苟言笑的人,則給人領導者、指揮者的印象,這是基於較全面信息進行的判斷。
如果單就五官來說,從外貌特徵判斷人的內在難免會受到偏見的影響。光環效應告訴我們,人們不自覺地對「顏值高」的人抱有好感,傾向於將善良、聰慧、勇敢等標籤貼在他們身上,認為他們工作能力強,性格友好,對於顏值不高的人或者在相貌上存在缺陷的人,則抱有惡意的看法。上文提到的成奎安、張耀揚等人,無法擺脫反派角色,正是偏見作用的結果。戲劇是戲劇,現實是現實,如果照著戲劇的公式或者面相學的公式來尋找罪犯或者潛在罪犯,恐怕要滑天下之大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