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桂林山,青羅灕江水

2020-12-17 頭號娛樂報

毓秀奇妙的山頭襯著鍾靈秀美的江水,空濛山色倒影在漣漣水光之中,觸目儘是不盡的山水畫,我們簡直像掉進了人間仙境了,或是誤入了武陵源的莽撞漁夫。莊子裡玄幻的藐姑子射之山該住在這裡吧?這裡座座妙不可言的山頭巍巍矗立,造型別出心裁,倘使送一座給其他城市,都能使一個城市立刻變作旅遊風景點,而在桂林,在陽朔,這樣的山頭是毫不稀奇的,足足有八萬多座,除了極少數奇中之奇能成為讚美頌嘆的對象,更多的同樣有著遒勁風姿的山頭,則只能做默默無名的綿延不盡的山頭的一員,以它們的蒼綠容顏來給這這優美畫卷添上廣闊的背景。

據船家講楊堤到興坪這一段的景色是最美的,有百裡畫廊之稱,是灕江經典和精華所在。到了九馬畫山,竹筏在小灘涂上稍作停留,供我們拍照留念,接著便是秦師傅來接了舵手。

流連於這活生生的畫廊中,我們不斷的嘖嘖稱奇,青山隱隱如黛,綠水溫潤似玉,灕江山水之美,比我們想像的更勝一籌,也許我們早已被眼前美景魘住了心魔罷,恨不能融入到這山水中,甘願作灕江中隨波逐流的浮萍,或是化為瑰麗山頭一塊鳥瞰奇秀的山石。

可船家把我們從詩情畫意中叫醒:「到岸了!」

她指著另一片山水道:「喏,那就是人民幣二十元取景的地方」。

楊堤景區北起楊堤官巖村,接興坪景區,約18公裡江段,是灕江的黃金水段。楊堤陸路距桂陽公路僅12公裡,從陽朔、桂林坐車都可以到楊堤碼頭和半邊奇渡。水路北距桂林46公裡,南距陽朔47公裡。每當江水枯淺,桂林至楊堤段不能通航,楊堤就成為灕江遊的起點。萬頭攢動,熱氣騰騰,靜與動奇妙地融匯在百裡灕江,「一山一水一詩題」,宛如一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彩墨山水長卷。

陽朔楊堤灕江景區主要以坐竹筏遊灕江為主,從楊堤漂到興坪,途經鯉魚掛壁、童子拜觀音、神筆峰、浪石風光、雄獅爬五指山、老人守蘋蘋果、八仙過江、九馬畫山、終點20元人民幣背景圖案處。

官巖村頭,一山臨江矗立,石壁上遍布石紋,似有群猴競跑,故名猴山。稍下一山,高100餘米, 山壁寬闊,像一塊大布幕,旁邊有一峰,好似人在拉開布幕,陽朔風光如舞臺節目,接踵而來,故稱帷幕山。

冠巖下遊半裡, 就是以壁紋似錦繡而得名的繡山。山高100餘米,由紅、紫、赭、綠色的寬闊石壁組成。石紋錯落參差,如畫似繡,乍看像一塊壁毯高懸,細看可揣摩出各種物體。山有兩個巖洞,背面的叫南巖,又稱繡山巖;正面的叫北巖,亦稱青衣洞,能容千人。山頂灌木叢生,崖壁上有一石,酷似一座裝在假山上的瓷塔,人稱「八掛瓶」。

距繡山約1公裡, 一山高聳,叫渡口山。山勢高大雄偉。山下有一條橫路,被削壁深潭阻隔,行人須乘渡船才能前行,由於同岸設渡,故叫半邊渡。立於渡口北望,只見數峰相連,高聳入雲;渡旁河心有一洲,面積100餘滷,綠樹成蔭,卵石遍布。桃源村下遊不遠有一河灘。灘左岸的石壁上,有兩塊鐘乳石,酷似一對交頸依偎、相親相愛的鴛鴦,故名鴛鴦灘。初春時節,桃花盛開,紅綠相映。岸旁青峰林立,山上有山,形成獨特的山群:有如人靜坐的觀音山,有似駿馬欲奔的坐馬山,有如猛虎出林的猛虎山,還有一組如虎追羊的山,稱「猛虎擒羊」。鴛鴦灘下一山,斑斑的石壁似虎皮,叫白虎山。山下一灘叫鑼鼓灘。因灘邊有兩塊盤石,一塊形圓如鼓,高約2米許;另一塊直徑約4米,形扁平似銅鑼,河灘因此得名。灘上遊有一孤峰臨江兀立,獨秀挺拔,與相距不遠的小尖山合稱為「鼓棍山」,相傳是敲打灘邊鑼鼓的兩根鼓棍。

以山水秀麗、景甲天下而著稱,是「中國旅遊名縣」陽朔縣的旅遊重鎮。位於陽朔縣城東北部,距陽朔縣城25公裡。世界著名的灕江蜿蜒流於該鎮西南部,境內江段長達20多公裡,兩岸群峰連綿,如劍芒排扦,奇特怪異,萬態千姿,綠水瀅回,青山環列,倒影幢幢,翠竹成林,垂柳如茵,泛舟江心帆星點點,相映成趣。興坪,桂林山水之精華,這裡有著名的九馬畫山黃布倒影、僧伲鬥嘴、朝板山、榕潭攬勝、霧繞青螺,這裡有兩個總統遊過的神秘、古樸村落——漁村,這裡有堪稱世界巖溶奇觀的——蓮花巖,這裡有被印製在1999年版貳拾元人民幣背景圖案上的興坪大河背秀麗風景,又稱「錢島」

古往今來,興坪秀麗的山山水水,引得無數騷人墨客為之陶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葉劍英元帥曾在1963年暢遊興坪時寫下了「春風灕水客舟輕,夾岸奇峰列送迎。

馬躍華山人睇鏡,果然佳勝在興坪。」的不朽詩篇。興坪鎮位於縣城東北部,灕江上遊兩岸,距縣城25公裡。東與恭城縣西嶺鄉交界,西與白沙、葡萄、楊堤三鄉(鎮)接壤,北與靈川縣潮田鄉毗連。全鎮總面積305.4平方公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139人。

興坪鎮轄橋頭鋪、畫山、古皮寨、書家堡、白山底、思的、大源、江村、西塘、水洛、興坪西山、漁村、大坪14個行政村和興坪、漁業隊2個居民區,171個自然村。2002年末

全鎮有1.04萬戶,4.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00人。漢族4.215萬人,其它民族479人。

興坪鎮政府所在地興坪鎮,1996年被國家建設部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集鎮。興坪鎮屬丘陵地區,東高西低,中間平原,山高坡陡,海拔在400米以上,最高峰為嵩坪龍,海拔1701米,是全縣最高峰。下轄橋頭鋪、

西山

、古皮寨、書家堡、白山底、思的、大源、江村、西塘、水洛、

興坪

、畫山、漁村、大坪14個村委和興坪街道、漁業2個居民委員會,171個自然村,1.04萬戶,4.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0.25萬人;漢族42156人,其它民族 479人。興坪鎮政府所在地興坪鎮,1996年被國家建設部確定為全中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集鎮,2000年9月3日被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自治區重點集鎮。鎮直屬單位設財政所、福利國稅分局興坪徵收處、稅務所、

農業服務中心

、市場服務所、旅遊服務站、環保站、計生服務所、公安派出所、供銷合作社、食品站、

農村信用社

、農行營業所、電信所、郵政支局、糧管所、司法所、文化廣播電視服務站、供電所、中心校、中心醫院等。每逢三、六、九日為圩日。

等等!喜歡就關注一下吧。

相關焦點

  • 「水做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桂林山水一方甲天下
    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巖洞、石刻等等,其境內的山水風光舉世聞名,千百年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上一期說美食,這一期專門介紹一些著名美景!象山公園桂林城的象徵,桂林市的城徽中心圖案就是象山。其旖旎的風光,神奇的形象,動人的傳說,不知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象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引人入勝,被人們看做桂林山水的代表,其山孤拔陡峭,巖石古蒼,崖間藤蘿攀援,山榕依附,位於市內桃花江注入灕江處。
  • 《青羅碧玉圖》驚現廣西文化舟 灕江畫派引人矚目
    百歲老畫家陽太陽的作品《青羅碧玉圖》也獲特邀展出。  《青羅碧玉圖》是陽太陽晚年代表作品。在去年北京翰海拍賣會上,這幅作品拍出了三百六十三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此次特邀收藏家參展才能讓廣大觀眾一睹殊榮。  陽太陽擅長中國畫、油畫、水彩畫,他的山水畫風格鮮明,有「當代石濤」的美稱。
  • 誰知裡許雙奇絕 碧玉青羅一望間 聊城二乾渠新添休閒勝地
    9月10日,記者站在東昌路西板橋上向南望去,二乾渠水如同碧玉,陽光透過樹的間隙照射下來,波光粼粼,恍若一首流淌的樂章,偶爾一艘小船闖入視野,就像樂章中靈動的音符,在低聲訴說二乾渠的變化。   曾記得,二乾渠作為位山灌區引黃抗旱的骨幹渠道,在服務聊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大量的泥沙,渠道兩岸清淤棄土堆積,高低不平,風起塵揚,再加上二乾渠城區段兩岸居民集中,生活垃圾隨處可見,管理困難,影響了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
  • 明月懸於江面,山似巨象,江水穿洞而過史稱桂林第一峰
    到了桂林必打卡地之一就是灕江。 做為桂林山水的象徵,在遊覽灕江的同時,也能一覽象鼻山的風採。此山因像一隻正站在江邊鼻飲灕江水的巨象而聞名。
  • 小學中段習作模仿練習——模仿《桂林山水》
    (第二自然段,先用大海和西湖與灕江水作對比。接著寫灕江水靜、清、綠。再寫船在水中前行。)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遊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 桂林市區遊,兩江四湖一象鼻山一步行街一東西巷
    桂林山水很美!不光景美,天晴的時候天空也是很美的!空氣是清新的!從文明路站牌這裡和從陽橋這邊都可以徒步進入日月雙塔,沿著湖邊,欣賞湖和日月雙塔的風光,過右邊的馬路就是象鼻山,在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象鼻山形似也神象一隻站在江邊伸鼻子豪飲灕江水的巨象而得名
  • 桂林:山水桃園君莫問,晚霞蕩舟歸漁人
    從前只聽說過桂林山水甲天下,還有在20元人民幣上看到桂林山水的一角。認識很有限,看到的和親身感受到的畢竟有所不同。公元1637年4月,徐霞客來到桂林城外,當時他就被桂林的山水打動了,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石峰之下,俱水匯流,深者尺許,淺僅半尺。諸峰倒插於中,如出水青蓮,亭亭直上。」他把桂林的山比作是出水青蓮,生動而又形象。桂林的山是如此之多,就像池塘裡朵朵盛開的蓮花,亭亭玉立。那連綿不絕的山峰一座接著一座,峰峰挺然而上,又如雨後春筍般的富有生機。
  • 桂林大家都知道,但是桂林三寶聽說過嗎?
    說到廣西桂林,也許大家都知道那裡有象鼻山、灕江、陽朔的西街,但是可能不知道,桂林還有三寶。起初,自己也不知道三寶到底是什麼?後來過了一段時間才知道,原來說的桂林三寶是桂林三花酒、桂林辣椒醬、桂林豆腐乳。
  • 傳統桂林土特產代表——桂林三寶
    大家好,我是桂林美食探尋者阿波。今天給大家開門見山地說,給大家介紹下我們的桂林三寶。桂林三寶是桂林傳統土特產的代表,它們分別是桂林三花酒、桂林辣椒醬、桂林豆腐乳。桂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以山青,水秀,石奇而名聞天下,正所謂,好水釀好酒,桂林的三花酒就是用桂林的好水釀出來的。桂林三花酒是中國米香型白酒的代表,被譽為米酒之王,是桂林人的驕傲。桂林三花酒以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品質優良而倍受中外遊客的青睞。屬米香型小曲白酒。
  • 廣西桂林美食大全
    桂林是一個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實桂林的米粉也是名不虛傳啊!這座城市,可以欣賞美景的同時,還應該去品嘗特色的美食。那麼,有哪些美食呢?桂林米粉桂林米粉可以說是桂林人最熟悉的粉了,早中晚三餐都可以用桂林米粉代替。越是老店,生意越好。主要原料為粉、滷水以及花生米、蔥花等。桂林米粉做工精細,先將上好的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幹,做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條或片狀,其特點是潔白、細嫩。
  • 【看圖】識碧玉,好的碧玉萬裡挑一
    細度和玉質是鴨蛋青最重要的屬性,很多鴨蛋青都能達到打燈無結構的標準,而且很少甚至沒有發乾的料子,入手十分細膩油潤。鴨蛋青玉質細膩油潤,細度極高,能做到打燈無構造。 除鴨蛋青外,極品菠菜綠、蘋果綠也能做到打燈幾乎無結構,讓人為之驚嘆。
  • 《誅仙3》青羅職業介紹及技能特色
    青羅,天脈族之一,隱藏在洪荒深處的遠古種族。是天神最眷顧的子民,擁有美好的品質、美貌、智慧,以及與生俱來的,對自然元素的掌控力。他們的性格裡,冬與夏刻骨纏綿,而大陸上無所不在的風,是他們最貼心的夥伴——有風的地方,青羅弟子就有最強大的力量。
  • 來到桂林除了桂林米粉,來桂林必吃的一道美食,錯過了就會後悔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最重要的旅遊城市,遊客都是慕名而來。桂林具有2100多年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出處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那裡的江河蜿蜒曲折,清澈見底,猶若青羅之帶。
  •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描寫的是哪個城市的風景?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你知道這是在描寫哪個城市嗎?著名地質學家徐霞客先生曾誇它: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它也一直有「甲天下」的名號在身。青峰環繞,碧水漣漪,這裡,是桂林。與桂林共赴一場時光之約!這首詩出自韓愈的《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原詩如下: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戶多輸翠羽,家自種黃甘。
  • 詳解碧玉,碧玉的出生及歷史,碧玉的挑選及種類
    碧玉的誕生和歷史 碧玉是和田玉的一種,由透閃石和陽起石組成,顏色範圍從青綠色到黑綠色。但是,碧玉有很多雜質,常見的是黑色,當然還有紅色和褐色等。這是因為碧玉通常伴隨著尖晶石和綠簾石的成分,即錳和磁鐵礦。其中,錳礦石成分中所含的鐵越多,顏色就越綠,這就是碧玉的形成原因。 碧玉的顏色範圍很廣,深沉的墨綠色,清新的蘋果綠,淡雅的鴨蛋綠,豔麗的菠菜綠等。碧玉中最美者,便如屈原口中「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瓏透彩光」,青翠且豔麗,讓人嘆為觀止。
  • 和田玉的黑馬:碧玉
    《天工開物》中,用「碧如菠菜」形容上等綠玉,就是我們所說的碧玉。和田玉市場中,以籽料為貴,但在籽料價格水漲船高,精品一粒難求的今天,一些大膽的資深玉友們,也開始試著將目標投向像其他潛力股,比如說,碧玉。碧玉屬於和田玉的一種,顏色深淺皆有,常見的有鴨蛋青、菠菜綠、蘋果綠等等。
  • 碧玉的那些極品顏色
    碧玉,是和田玉中除白玉外最為常見的一種,也是最受珠寶行業歡迎的一種,其色澤或內斂深沉,或含蓄靜雅,或鮮豔嬌嫩,按照顏色的不同,可以分為菠菜綠、陽綠、粉綠、鴨蛋青、蘋果綠等等,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陽綠可以說是碧玉中最耀眼的顏色,這個詞源於翡翠,是介於蘋果綠和菠菜綠之間的顏色,其色鮮豔明亮,翠色慾滴。所謂陽綠就是顏色底色中帶有黃綠色系,是碧玉中非常少見的一個品種,尤其是冰底陽綠更是碧玉中的精品,和翡翠的綠色冰種非常相似。
  • 桂林陽朔有一座橋,不收門票卻能看到,最美的桂林山水
    水做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更合適的詩句無法形容桂林山水之美, 唐代詩人韓越在訪問桂林山水時,懷著怎樣的美好心情,寫千古詩,唯美的描寫是短10字,有著無限深意,桂林的山水在天下,桂林最美的風景在陽朔, 在詩一般的自然中行走,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會醉,灕江的全長是164公裡, 沿河河床水質礫石多,泥沙量小,水質清澈,兩岸巖溶地形多,最美的陽朔這種山水
  • 來桂林要吃米粉,就去吃桂林人最愛吃的四塊錢一碗的滷菜粉吧
    桂林的山水甲天下,桂林的美食呢,那當然是米粉咯,今天遊完灕江從陽朔回到桂林,本想去嘗一碗桂林著名的馬肉米粉的。坐計程車回酒店時,計程車美女司機說現在桂林已經很少能吃到正宗的馬肉米粉了,她說就在我住宿酒店的旁邊就有家米粉店,那裡四塊錢一碗的米粉味道就非常好了,和陽朔那邊20元一碗的味道是一樣的,桂林當地人都喜歡去那家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