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2020-12-17 讀裁者黃遠輝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吳覺農《茶經述評》,陳宗懋、楊亞軍《中國茶經》,鄭國建《中國茶事》,周重林、李明《民國茶範:與大師喝茶的日子》,周作人《苦茶隨筆》,岡倉天心《茶之書》,榮西禪師《吃茶養生記》,伊藤古鑑《茶和禪》,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茶在寺院以及民間普及是在唐代,尤其是禪宗興起之後。《封氏聞見記·飲茶》記載:「南人好飲之,北方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寢,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

禪宗寺院大多數都建於名山勝地、青山綠水之間,有「農禪並重」的傳統,這也是禪宗在歷次浩劫(「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得以保存發展的原因(我在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有提及,請關注回看)。一般大的寺院都闢有茶園,流傳至今的名茶不少即源自這些寺院的僧人之手,例如四川蒙山茶,相傳為漢代甘露普慧禪師親手所植,有「仙茶」之譽。洞庭山水月院僧人擅長制茶,出產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是現在有名的碧螺春茶。浙江雲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澤綠潤,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金質獎章。此外,普陀山的普茶,黃山的雲霧茶,大理的威通茶,天台萬年寺的羅漢供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等名茶,最初均產於佛門寺院。

宋代一些寺院還舉辦「鬥茶」活動,比如餘杭經山寺經常舉行由僧人、施主香客參加的茶宴,以鑑別各種茶葉的質量,並發明了把幼嫩的優質芽茶碾成粉末,用沸水衝泡的「點茶法」

皎然不僅知茶、愛茶、識茶趣,更寫下許多饒富韻味的茶詩,與茶聖陸羽詩文酬贈,共同探討飲茶藝術,並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風氣,對唐代及後世的茶藝文化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wèi)我剡(shàn)溪茗,採得金芽爨(cuàn)金鼎。

素瓷雪色縹(piāo)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chuò)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長年隱居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文人有著廣泛的聯繫。崔石初任湖州刺史,時皎然居於湖州妙喜寺,兩人同飲茶,皎然做此作品。

可以說,陸羽通過《茶經》規範了茶的物質形式,皎然則提出了茶的精神維度。陸羽整理出茶事文獻,提供茶道美學,但尚未達到茶禪的境界,皎然強調茶的功效,更強調茶的意境,成為「茶禪一味」思想的先驅。

陸羽逝世於湖州青塘別業,略晚他十餘年的百丈懷海禪師是禪宗六祖慧能三世徒,也是禪宗叢林《百丈清規》的制定者,《百丈清規》規定了寺院煎茶、品茶的禮儀,正式確定了茶在禪門中的重要地位。

我們都知道,佛教在中國後期發展為八個宗派,分別是: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律宗、密宗、淨土宗(我曾在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提及過,請關注回看)。我們都知道禪宗後來發展成為「一花五葉」(《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記載:「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一花」指禪宗之源,由達摩傳入中國的「如來禪」,「五葉」指禪宗六祖慧能門下的五個宗派,即「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是為五家。臨濟宗下又分「黃龍派」「楊岐派」,合稱七宗。「五家七宗」各立門戶,各有家風。宋朝以後,唯「臨濟」「曹洞」盛行於世。

我們前面提及的圓悟克勤禪師是臨濟宗的第十一世法脈傳人,正是他明確提出了「茶禪一味」的說法,他撰寫的《碧巖錄》成為禪宗的新經典,是古今公認的「禪門第一書」。圓悟克勤禪師的嗣法弟子為虎丘紹隆和大慧宗杲。公元1128年。當時弟子虎丘紹隆要離開師傅,去雲居山真如院擔任住持,圓悟克勤寫給他一幅字(《印可狀》),大體意思是說,虎丘追隨自己參禪多年,成績優秀,已達大徹大悟之境,特此證明。後來這幅印可狀(並非傳說中的「茶禪一味」)傳到了日本,村田珠光(他改革了當時流行的書院茶、鬥茶,將禪的思想導入茶文化,創立日本茶道)從一休宗純處接過的這張珍貴的印可證書,成為日本茶道界最高的寶物。

接過臨濟宗第十九世衣缽的石屋清珙禪師,將茶、禪、詩的意境演繹到極致,並將臨濟宗的法脈傳到朝鮮半島。石屋清珙禪師駐錫霞幕山,傳道高麗太古普愚禪師,臨濟法脈北上高麗。

我們繼續回到茶禪文化在中國的發展。除了陸羽和皎然,我們還得再提一個人——盧仝(tóng)。盧仝是唐代詩人、文學家,自號玉川子,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常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盧仝寫的《七碗茶詩》頗為知名,《七碗茶詩》其實並不是單獨的一首詩,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的節選。盧仝的好朋友諫議大夫孟簡派人把新茶送給盧仝,盧仝飲用之後,即興而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太過於精彩,因此被後人單獨成篇。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詩人元稹(是個有才華的渣男)曾寫過關於茶的一首寶塔詩,也很出名。長慶四年,白居易被任命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就要從杭州返回洛陽述職,元稹等一波同僚為白居易餞別。元稹在席中以「茶」為題,從一言至七言句,層層推進了茶的境界。

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詩·茶》(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到了宋代,在藝術帝王宋徽宗的影響下,茶事盛於大唐,鬥茶風氣盛行。範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是鬥茶詩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記錄了宋代鬥茶的盛況,文學性和歷史文獻價值俱佳。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節選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北宋的蔡襄也是茶事方面的專家,著有專業茶書《茶錄》。《北苑十詠·造茶》是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到建安北苑督造貢茶時所寫。

《北苑十詠·造茶》

屑玉寸陰間,摶金新範裡。

規呈月正圓,勢動龍初起。

焙出香色全,爭誇火候是。

兩宋文人不僅喜歡鬥茶,喜歡喝茶,而且留下許多著名以茶入詩的名句,比如蘇東坡的《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留下「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名句。

陸遊更是自詡茶聖陸羽轉世,在詩中立志要繼承陸羽做一位茶神,比如這首《臨安春雨初霽》,「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被傳為佳句。黃庭堅極為愛茶又深達禪理,作詩盡顯茶禪一味家風。他的詩作《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敘述了宋人煎煮茶湯的完整程序。

其一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雲來。

碎身粉骨方餘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其二

風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

深注寒泉收第一,亦防枵腹爆乾雷。

其三

乳粥瓊糜霧腳回,色香味觸映根來。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繩床過疾雷。

(未完,請關注看下篇)

相關焦點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下)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下)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上)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 茶禪一味出夾山 2015夾山千年茶禪文化論壇開幕
    12月5日上午,2015夾山千年茶禪文化論壇在石門縣拉開帷幕,來自日韓德、香港和臺灣地區的文化學者、茶界代表,以及國內大德高僧、專家學者、特邀嘉賓300餘人齊聚一堂,探尋和溯源夾山綿延千年的茶禪文化,重申「茶禪一味出夾山」。    遠在唐代,高僧善會開創夾山寺,悟出了譽滿禪宗界「猿抱子歸青嶂後,鳥銜花落碧巖前」的「夾山境地」。
  •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表面看是一樣但卻另有玄機
    2017年6月10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學「一帶一路」戰略與中華茶文化發展研究課題組承辦,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召開了「探尋中國茶道的文化足跡」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原副校長郝斌教授為該會議題寫「禪茶一味」。對,就是上面這個題字。再次引發了大家對「茶禪一味」和「禪茶一味」兩種提法的爭論。
  • 茶禪一味:你到底是個神馬東東?
    【茶無界 | 易無疆 | 師無涯】說起來,我們平日裡常言及的中國茶文化已近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算得上是業界最大的一個常識,大家也都瞭然於胸。表面看來,這著實令人倍感欣喜自豪,可如果真讓你去深究,或者讓你真正去費心費力來將這悠久的茶文化好好挖掘、好好傳揚繼承、好好跟自己的茶生意茶事業結合起來,估計你十有八九又不願意幹了,因為你覺得文化這東西太空洞虛無了,難得看到經濟效益……。
  • 書城大家 | 鄭培凱:「茶禪一味」五題
    珠光在大德寺跟著一休習禪,繼承了圓悟手書「茶禪一味」的傳統。中國學者的推想,到了「百度百科」,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確鑿的歷史事實:「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辨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 一部關於茶禪一味的紀錄片為何忽然火了
    中華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與傳播,是當下中國紀錄片人最重要的使命之一,《看中國》欄目組通過深入調研當地人文歷史,精心提煉出當地最大的人文歷史元素「茶禪一味緣起地」,當地政府看到方案後,驚喜道「我們自己也組織很多專家研究很久努力發掘文化特色向外推廣,真沒有想到我們當地最大人文亮點被你們紀錄片人發掘出來了」。
  • 陸羽從茶中悟出了什麼?禪與茶是怎麼結合成禪茶一味的?
    文人有七雅:琴棋書畫詩酒茶,歷代文人,愛茶的很多,吟詠茶的名詩佳句也不少。百姓有七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百姓生活的必須品之一,過日子必不可少。佛家有言:禪茶一味。很多古剎名寺,都專門設有茶室,備有茶點,不只僧家自用,還用來招待香客。佛門高僧也大都擅長茶道。
  • 宋代臨濟宗圓悟克勤禪僧 茶禪一味的淵源
    堅意法師在研討會發表了題為《宋代臨濟宗圓悟克勤禪僧 茶禪一味的淵源》的主題演講如下:茶,在西方是一種飲料,在東方不僅是一種生活藝術,還關聯到生命的修行。禪,用西方的定義很難說是一種宗教,它只破不立,超聖回凡,西方以為宗教的條件一個不存,卻直指生命的透脫。而這兩個典型在歷史上更交溶互證,形成「茶禪一味」的傳統。
  • 茶禪一味,其味君可知?
    茶,是伴隨中國人走過漫長歷史歷史的綠色的,柔軟的,清香的精靈。它與中國的文化息息相關,與中國的血脈緊緊相連。關於茶,這種神奇的東方樹葉,連它的發現都是具有浪漫主義氣息的。根據《神農本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著深山中的嘉木就這樣走進了人類的視野。
  • 茶韻生香 水中君子 於茶中品一味
    品茶寫詩茶,是大自然的精靈,翠綠如玉,形態秀美,滋味甘醇,清香撲鼻 ;禪,冥思、純厚、枯寂、洞徹……二者相融,佛教常說「禪茶一味」,在茶道中就是以靜為本。茶的寧靜淡泊,茶的樸素自然,品茶時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禪悟,都是愛茶人所嚮往的。人的心境通過飲茶這種領悟的過程,可以變得空靈而飄逸,借禪茶一味,妙蘊人生,淡泊寧靜,虛懷若谷,所謂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 禪與茶,清真一味洗滌本心,一念覺悟雅俗同歸
    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禪茶文化是傳統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實與升華。古今茶人無不以品茗談心為雅事,以茶人啜客為雅士。禪的精神在於悟,茶的精神在於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禪茶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心性修養形式,其目的就是在於通過強化當下之覺照,實現從迷到悟、從俗到雅的轉化。一念迷失,禪是禪,茶是茶;清者清,濁者濁;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覺悟,茶即禪,禪即茶;清化濁,濁變清;雅化俗,俗化雅。酒氣醉詩情,茶香催禪心。
  • 茶禪:禪思悟道
    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以理解決矛盾糾紛,以理服人,明理消氣,造成和談氣氛;    中國悠久的制茶歷史和飲茶傳統形成了燦爛的茶文化,茶生於名山秀川之間,人們從飲茶中與山水自然結為一體,茶的自然屬性與中國古老文化的精華滲透和融合,使得茶的精神內涵為眾人參與和接受,形成了系統而又完整的中國茶文化,茶文化中融匯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深刻哲理,演變為民族的禮俗,負載了民族優 秀文化的思想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優 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根據史料記載,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之後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茶道和禪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發展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沒有茶就沒有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如千利休提出的「茶禪一味」禪宗思想,即追求簡約、樸素,除去一切外物因素,使得茶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日本茶道也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茶道學習茶道禮儀,陶冶情操,培養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一茶一禪 天下至清本色
    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在唐、宋時代禪風大盛,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相傳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禪茶一味」之後,禪與茶便形影相隨。幾乎寺必備茶,僧必飲茶。沒有茶禪一體,誰解得此種空闊、坦蕩又渾厚的禪的美麗呢。就像我們今天在緊張、繁忙的空隙裡,用心去泡一碗茶,用心去品一口茶,得到無法言喻的當下寧靜,茶的本性是冷靜的,而禪是思索的、理智的。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
  • 歌曲《茶初心》出爐 導演田七返璞歸真 茶禪一味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與茶相遇的方式。一席茶,一段人生。日前,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青年導演、藝術鬼才田七先生在教學生茶道時,即興創作歌曲《茶初心》,返璞歸真,帶我們走進了一個穿越千年、充滿意境的世界。
  • 「茶與禪」,到底有什麼關聯?
    現代人們生活的節奏在不斷的加快,隨之而來的是相對應的壓力和煩惱,合理的解壓方式,成為了快節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這其中,不免有「茶禪一味」的理念,放眼望去,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以「飲茶」為生活必修課。
  • 另一種修行「禪茶一味」——禪與茶的結合
    我們都知道禪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通過凝神靜坐,消除一切雜念妄想,獲得一種智慧。那麼禪茶有什麼聯繫呢?我們先講一個故事,說的是唐代趙州柏林寺廟裡有個和尚叫從諗,又一次他問新來的和尚:曾經到過這裡嗎?和尚回答說:曾經來過。趙州和尚說:吃茶去。又問另一個和尚,和尚說:沒有來過。趙州和尚說:吃茶去。
  • 一場禪與茶的遇見
    在西方,論起咖啡文化,總是一套又一套。而在中國,論起茶文化,更加淵源頗深。似乎,參禪、悟道,都和茶休戚相關。禪是什麼?保持靜慮、保持安靜的心,「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禪,可以讓驛動的心安靜下來,念念分明、保持覺知。
  • 在指月茶會上,遇見「禪與茶」的絕妙組合
    2018年11月24日下午 當「禪與茶」在玉佛禪寺相遇 品禪茶 解公案 茶禪一味 行 茶 儀 式 淨手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