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吳覺農《茶經述評》,陳宗懋、楊亞軍《中國茶經》,鄭國建《中國茶事》,周重林、李明《民國茶範:與大師喝茶的日子》,周作人《苦茶隨筆》,岡倉天心《茶之書》,榮西禪師《吃茶養生記》,伊藤古鑑《茶和禪》,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茶在寺院以及民間普及是在唐代,尤其是禪宗興起之後。《封氏聞見記·飲茶》記載:「南人好飲之,北方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寢,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
禪宗寺院大多數都建於名山勝地、青山綠水之間,有「農禪並重」的傳統,這也是禪宗在歷次浩劫(「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得以保存發展的原因(我在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有提及,請關注回看)。一般大的寺院都闢有茶園,流傳至今的名茶不少即源自這些寺院的僧人之手,例如四川蒙山茶,相傳為漢代甘露普慧禪師親手所植,有「仙茶」之譽。洞庭山水月院僧人擅長制茶,出產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是現在有名的碧螺春茶。浙江雲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澤綠潤,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金質獎章。此外,普陀山的普茶,黃山的雲霧茶,大理的威通茶,天台萬年寺的羅漢供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等名茶,最初均產於佛門寺院。
宋代一些寺院還舉辦「鬥茶」活動,比如餘杭經山寺經常舉行由僧人、施主香客參加的茶宴,以鑑別各種茶葉的質量,並發明了把幼嫩的優質芽茶碾成粉末,用沸水衝泡的「點茶法」。
皎然不僅知茶、愛茶、識茶趣,更寫下許多饒富韻味的茶詩,與茶聖陸羽詩文酬贈,共同探討飲茶藝術,並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風氣,對唐代及後世的茶藝文化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wèi)我剡(shàn)溪茗,採得金芽爨(cuàn)金鼎。
素瓷雪色縹(piāo)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chuò)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長年隱居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文人有著廣泛的聯繫。崔石初任湖州刺史,時皎然居於湖州妙喜寺,兩人同飲茶,皎然做此作品。
可以說,陸羽通過《茶經》規範了茶的物質形式,皎然則提出了茶的精神維度。陸羽整理出茶事文獻,提供茶道美學,但尚未達到茶禪的境界,皎然強調茶的功效,更強調茶的意境,成為「茶禪一味」思想的先驅。
陸羽逝世於湖州青塘別業,略晚他十餘年的百丈懷海禪師是禪宗六祖慧能三世徒,也是禪宗叢林《百丈清規》的制定者,《百丈清規》規定了寺院煎茶、品茶的禮儀,正式確定了茶在禪門中的重要地位。
我們都知道,佛教在中國後期發展為八個宗派,分別是: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律宗、密宗、淨土宗(我曾在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提及過,請關注回看)。我們都知道禪宗後來發展成為「一花五葉」(《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記載:「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一花」指禪宗之源,由達摩傳入中國的「如來禪」,「五葉」指禪宗六祖慧能門下的五個宗派,即「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是為五家。臨濟宗下又分「黃龍派」「楊岐派」,合稱七宗。「五家七宗」各立門戶,各有家風。宋朝以後,唯「臨濟」「曹洞」盛行於世。
我們前面提及的圓悟克勤禪師是臨濟宗的第十一世法脈傳人,正是他明確提出了「茶禪一味」的說法,他撰寫的《碧巖錄》成為禪宗的新經典,是古今公認的「禪門第一書」。圓悟克勤禪師的嗣法弟子為虎丘紹隆和大慧宗杲。公元1128年。當時弟子虎丘紹隆要離開師傅,去雲居山真如院擔任住持,圓悟克勤寫給他一幅字(《印可狀》),大體意思是說,虎丘追隨自己參禪多年,成績優秀,已達大徹大悟之境,特此證明。後來這幅印可狀(並非傳說中的「茶禪一味」)傳到了日本,村田珠光(他改革了當時流行的書院茶、鬥茶,將禪的思想導入茶文化,創立日本茶道)從一休宗純處接過的這張珍貴的印可證書,成為日本茶道界最高的寶物。
接過臨濟宗第十九世衣缽的石屋清珙禪師,將茶、禪、詩的意境演繹到極致,並將臨濟宗的法脈傳到朝鮮半島。石屋清珙禪師駐錫霞幕山,傳道高麗太古普愚禪師,臨濟法脈北上高麗。
我們繼續回到茶禪文化在中國的發展。除了陸羽和皎然,我們還得再提一個人——盧仝(tóng)。盧仝是唐代詩人、文學家,自號玉川子,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常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盧仝寫的《七碗茶詩》頗為知名,《七碗茶詩》其實並不是單獨的一首詩,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的節選。盧仝的好朋友諫議大夫孟簡派人把新茶送給盧仝,盧仝飲用之後,即興而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太過於精彩,因此被後人單獨成篇。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詩人元稹(是個有才華的渣男)曾寫過關於茶的一首寶塔詩,也很出名。長慶四年,白居易被任命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就要從杭州返回洛陽述職,元稹等一波同僚為白居易餞別。元稹在席中以「茶」為題,從一言至七言句,層層推進了茶的境界。
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詩·茶》(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到了宋代,在藝術帝王宋徽宗的影響下,茶事盛於大唐,鬥茶風氣盛行。範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是鬥茶詩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記錄了宋代鬥茶的盛況,文學性和歷史文獻價值俱佳。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節選)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北宋的蔡襄也是茶事方面的專家,著有專業茶書《茶錄》。《北苑十詠·造茶》是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到建安北苑督造貢茶時所寫。
《北苑十詠·造茶》
屑玉寸陰間,摶金新範裡。
規呈月正圓,勢動龍初起。
焙出香色全,爭誇火候是。
兩宋文人不僅喜歡鬥茶,喜歡喝茶,而且留下許多著名以茶入詩的名句,比如蘇東坡的《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留下「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名句。
陸遊更是自詡茶聖陸羽轉世,在詩中立志要繼承陸羽做一位茶神,比如這首《臨安春雨初霽》,「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被傳為佳句。黃庭堅極為愛茶又深達禪理,作詩盡顯茶禪一味家風。他的詩作《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敘述了宋人煎煮茶湯的完整程序。
其一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雲來。
碎身粉骨方餘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其二
風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
深注寒泉收第一,亦防枵腹爆乾雷。
其三
乳粥瓊糜霧腳回,色香味觸映根來。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繩床過疾雷。
(未完,請關注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