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時代的前進推進了小說的發展,雖擴大了生活容量,卻更多地向精、短、練的方向深入,出現了「微型小說」。任何一種新文體的產生,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文學自身發展的必然。
當今社會快節奏,輕閱讀,人們都在忙中「偷閒」,邊休息邊看小說,以此增加一點精神的愉悅和滿足。利用在交通工具、休息間隙的碎片時間觀看影視,在內容載體的選擇上,傳統的電視、電臺、報紙等媒介也日漸被手機、iPad等行動裝置所代替。於是「短」成了微小說的美學特徵,也造就了雋永韻味,淺深聚散,萬取一收。短,不是削足適履,而是捕捉閃光點,瞬間的靈光、奇異的片段,剎那的念頭。小說講究言約意豐,富有語言張力的凝練,巧妙靈活地運用修辭、語法、語言、語彙各因素,舉一反三,字字千斤。
小小說,微小說、超短篇是訓練作家的最好學校。選材嚴,開掘深,表現得更加精粹、乾脆、洗鍊。如果說短篇小說截取的生活面一般是橫斷面或切斷面,那微小說的面則更小。微小說的題材擷取的多半是生活海洋中的一涓一滴,經過藝術的點染成了一朵絢麗的浪花。是一個鏡頭、一幅剪影、一幀速寫,或是幾個逼真細節,點點黃金、粒粒珍珠,以一當十,以小見大。
微小說所寫的人物和事件與現實很近,能迅速及時地反映當前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鬥爭,聽到時代前進的腳步,充滿了現實感的當代性。由近及遠,微小說的近,恰恰是為了境界的遠,從近中開拓視野,憧憬未來。格局雖小卻巧於營構,盤子不大,主線簡單,這就決定了它所攝取的材料結構隨物賦形,充分發揮其「不全」的特點。情節上往往取其一段,不及其他,可以有頭無尾,也可只取中腰。即便是在小小的篇幅裡也要尺水興波,曲折生致,有秩序變化。微小說體式多樣,在刻畫人物上寥寥幾筆,卻神情畢肖。文字簡約,在描寫人物上如傳神的寫意畫,呈現出與長、中、短篇小說不同的特色,集中一點突出特點。
微小說常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內在與外在的主要特徵,勾勒輪廓,重在神似,這一點極像繪畫中的素描。顯微放大,誇而不誣,微小說的諷喻性作品經常用放大鏡觀察人物,然後用誇張的手法加以放大,有漫畫的味道,既要節省筆墨,又需著意誇張,相互辯證統一。人物離不開環境的描寫,根據微小說精悍的特點,對環境作必要的介紹,像中國畫一樣,留出空白,計白當黑。突出主體人物是實,省略背景空無倚傍是虛。空白並非空無,虛實相生,有詩意的哲理,引得人們無限深思,從實中化出虛來,給讀者以馳騁想像的餘地。
比起動輒幾十集的巨大製作,微小說的改編在網劇中找到了生存的土壤,集數不多,思考不少。巧設角度,突轉驚魂;隱喻象徵,人性哲理;環環相扣,延宕蓄勢;荒誕變形,愈幻愈真……用睹影知竿的側筆解讀複雜多元的單純,把特點發揮到最大效應。
目前網劇在創作過程中,強調經濟效益,人為拉長集數、故事明顯注水,敘事節奏拖沓、拉低生產水準、影響觀看審美,受到觀眾批評。微小說對同樣完整的故事,需要在更短的時間闡述清楚,對劇本要求也更加嚴苛,快節奏、強推理、體量滿成為共同特質。「短劇起勢」的背後,也是各方不斷整合優化的結果。
微小說,微而妙,思想深,照現實,具象化的空白留下的評論和研究更是耐人尋味。原本絕非資本與流量寵兒的「寶藏小說」成功出圈,體現出市場審美向藝術本體回擺,終會讓好作品走出「隱秘的角落」。精深始終是小說品質的經典追求,一大批靠顏值、人設、話題成就火爆的劇目不會一直登上「頂流」,這類題材的造星已大打折扣。未來創作更要大力提倡精品意識,也是對作者努力的最好回報,相信以影視市場容量,會有更好的小說劇本迎來春天,使微小說在「數」的繁榮後真正走上「質」的輝煌。(作者:米廣弘,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