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等到開海,蟹壯蝦肥。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從高空俯視,一個個海水養殖池塘像巧克力又像棋盤縱橫排列。不遠處,傅疃河靜靜流入黃海。這裡是日照東港區成家廒頭村,曾經的廒頭鹽場。這片一度荒涼靜寂的鹽池,變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一個科研生產試驗基地,被賦予了蓬勃生機。
這些基地「生長」的多項成果,可助力破解傳統蝦蟹養殖效率低、病害多發等瓶頸,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還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有望改變中國海水養殖的版圖。
進行蝦蟹貝混合養殖的池塘
海水池塘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現場驗收
中國海水養殖面臨什麼難題
中國是世界水產養殖第一大國,而蝦蟹池塘養殖面積佔全國海水池塘養殖面積70%以上,是海水養殖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海水養殖幾乎沒有蝦病害,可以說是一個「黃金年代」。隨著近海漁業資源下降,大海越來越「窮」了,民眾對海產品需求卻不斷增長,促使海水養殖大面積鋪開,養殖密度和強度也越來越大。
傳統的蝦蟹養殖是以開放水系統、單品種、粗放式管理模式為主,缺乏環境適應能力強的養殖品種、養殖生產效率低、尾水排放超標和病害傳播等問題已成為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水產養殖戶開始從單一品種的海水養殖逐步向多元化立體養殖轉型。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李健說:「水產養殖業必須實現綠色發展,只有通過改革發展落實新的養殖理念、把保護水域生態環境結合在一起,才能夠實現鄉村振興乃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他表示,實現多物種多營養層次化養殖是具有戰略性的新興產業,現在我們有了這樣成熟的養殖技術必將使得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實現「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
「混合養殖自古代就有,並不是我們的首創,但卻是我們的革新。我們在一條路上深耕,用實驗和數據給廣大的養殖戶鋪好路」,黃海水產研究所的這項成果共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3件,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331篇,制定國家標準3項、行業標準3項、地方標準5項。項目實施期間累計示範推廣池塘養殖面積30餘萬畝,實現新增銷售額19.7億元,新增利潤6.9億元;工廠化養殖面積30餘萬平方米,實現新增銷售額9300餘萬元,新增利潤4200餘萬元。項目選育的「中國對蝦『黃海3號』」新品種和「海水池塘多營養層次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養殖新品種推廣應用,增加蝦蟹養殖產量,保護野生種質資源;構建節能減排養殖模式,實現養殖汙染物資源化利用,生態效益顯著;蝦蟹養殖的發展還帶動飼料、銷售和加工等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和漁民增收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任憲雲展示三疣梭子蟹和中國對蝦
三疣梭子蟹和中國對蝦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任憲雲展示「中國對蝦」
我國首個水產抗逆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3號」
耐氨氮脅迫能力強的我國第一個水產抗逆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3號」新品種證書
因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李健研究員團隊的「蝦蟹多營養層次綠色養殖關鍵技術」,取得了良好收益的同時對生態環境有一定保護作用。2020年7月2日,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隆重召開,黃海所李健研究員團隊領銜完成的「蝦蟹多營養層次綠色養殖關鍵技術與示範」成果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表明山東省在推動海洋漁業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混養不是簡單放進一個池子
常志強副研究員是黃海所李健研究員團隊的一名幹將。他們團隊在日照有2500畝的「產業」,常志強團隊和日照開航水產有限公司從2009開始立項,2010年開始多營養層次綠色養殖的試點合作,十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500畝池塘衛星圖
日照開航水產有限公司是黃海所的混合養殖試驗基地
8月27日,記者跟隨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來到了位於日照市的開航水產有限公司。這片一望無際的池塘,傾注了常志強十多年的心血。在這裡養殖的是我國第一個水產抗逆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3號」。這是李健研究員團隊成員何玉英研究員培育的耐氨氮脅迫能力強的中國對蝦。現在和三疣梭子蟹及兩種貝類在此混合養殖。
「每個地區的水質都不同,我們都是經過嚴格的考量之後再確定混養的物種。」 常志強副研究員介紹說,「日照的水鹽度低,水質肥,很適合中國對蝦,雖然現在看日本對蝦經濟效益更好,但是也不能盲目放養。混養並不是簡單地把蝦和蟹放到一個池子裡,我們會根據不同地區的水質來確定混合養殖的生物種類,並且每種都有嚴格的養殖操作規程。」據了解,一般是3月下旬到4月上旬投放貝類種苗,4月下旬放蝦苗,5月上中旬投放蟹苗。
就開航水產的池塘來說,黃海水產研究所解決了兩個大問題,第一個是上遊進水帶有牲畜和家禽的糞便,具有高氨氮的特點;二是水系的含鹽量較低,對鹽度要求高的蝦也不合適,所以我們選放耐氨氮的中國對蝦「黃海3號」品種最為合適。第二個是如何解決尾水的環評問題。高氨氮既是對水體的一種汙染,可又是微生物的抑制劑。如何能讓水體汙染不再加重,又是常志強的一個新課題。
高氨氮水體和蝦蟹的餌料是藻類的良好營養品,而藻類是貝類的主要食物。經過多次選配,常志強決定,以周邊地區市場上銷路廣的兩種貝類下池共養。
自此,一個新的池塘生態循環出現了:高氨氮水體飼養耐高氨氮的蝦蟹,蝦蟹的餌料和排洩物供養藻類,貝類濾食藻類,也是淨化水體。這樣的循環實現了生物多樣共生,更讓養殖的尾水水質指標超過了進水。
打造「蝦蟹貝朋友圈」收入翻番
開展混合養殖從經濟效益上來講,其它的物種相對於之前的單一養殖來說都是附加產值,養殖戶的收入至少翻一番。而收穫時中國對蝦的規格可以達到8~10頭/斤,三疣梭子蟹在6兩左右,花蛤達到50~60粒/斤,蝦和蟹畝產能達到100-120斤。中國對蝦和雄蟹一般中秋節前上市。雌蟹從每年11月份開始收穫,一直可以延續到元旦前。
蟹和蝦混養在一起,池塘中的螃蟹會將一些帶病的蝦或者死蝦捕食,這能有效地預防病患的發生,防止池塘中的蝦下大規模患病死亡導致的絕收。
從生態效益上來講,養殖池裡養貝,可以很好地淨化水質。蝦蟹產生的糞便在水中形成富營養化,藻類會大量生長,而貝類以藻類為食物,使養殖尾水達到排放標準,甚至可以比進水的標準還要好,實現了經濟和環境的雙贏。
日照開航水產有限公司技術場長成積來介紹說,原來的單一品種水產養殖特別容易受到病害的影響:蝦病傳染率非常高,往往發現塘裡有蝦只開始死亡的時候就已經晚了,一般都是整塘絕收,養殖戶往往面臨嚴重的損失。
採取了黃海所的蝦蟹多營養層次綠色養殖技術之後,最直接的一個效果就是病害的損失減少。身體狀態正常的蝦,螃蟹是抓不到的,當蝦有了病害行動速度會變慢,這樣「老多病殘」的蝦,會被蟹捉住吃掉,並不會造成蝦病的蔓延,更不會出現絕收的情況。往嚴重裡說,就算是有一種減產或者絕產,另外兩種至少能做到保本,這十多年來開航養殖場還沒賠過本。
日照開航水產有限公司技術場長成積來捕撈樣本
從經濟效益來說,養殖戶投入的餌料是一樣的,但是增加了兩種其它水產品,每年的收入很輕鬆就能翻倍。「對於我們場來說,原來投入貝類的養殖初衷僅僅是從淨化水質出發的,現在來看,養殖貝類已經逐漸成形了成熟的模式,因為餌料和蝦蟹的排洩物經過生態製劑轉化成藻類,成為貝類特別好的營養品,使得貝類長勢很好,市場也很認可。現在貝類的收入已經佔到養殖收入的一半了,這個真是想不到!」成積來說。
蝦蟹貝和魚類藻類海參也能混養
雖然前期主要推廣的是螃蟹和蝦的混合養殖模式,但是黃海水產研所的研究絕沒止步於此,蝦、蟹、貝、參、魚、藻都是綜合養殖的實驗項目。目前與位於青島琅琊鎮的螃蟹與海參混合試點也取得了成功。在濰坊的模式基本就是蝦蟹綜合養殖。
後期主要做的工作是推廣蝦蟹貝的混合養殖,甚至加一些魚,池塘中加入貝類對改善水質有很大的作用,從兩個物種的混合養殖到三個四個甚至五個。現在黃海所擁有的這項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成為聯合國的一個主推技術。
2019年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轉變養殖方式,大力發展生態健康養殖」,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提出了「藍色增長」理念,該項目構建的蝦蟹綠色養殖模式為世界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李健介紹說,我們現在主要還推廣到一些一帶一路國家,在印尼也有一些試點的單位也在推這個技術。
改革開放以來,在「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指引下,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水產養殖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態養殖模式迅速鋪開,為保障優質動物蛋白的供給、降低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資源的利用強度、促進漁業產業興旺和漁民生活富裕等等都作出了突出貢獻。2019年的水產養殖總產量約6500萬噸,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家。
此項成果既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舉措,也是打贏精準脫貧、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和優化漁業產業布局、促進漁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幕後:
一年五六個月泡養殖場
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自古以來我國便有稻田養魚的模式,採取科學的模式,將不同種類的水產產品混合養殖,既有利於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收益,還能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
經過十餘年的不停嘗試,以及花大量時間去驗證不同的苗種、不同密度的投放時間以及放苗的規格。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海水池塘生態養殖創新團隊終於在2014年和2015年,對技術進行了大規模推廣。目前,這門技術在山東、河北、遼寧等北方地區應用已較為普遍。
早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就對混合養殖模式進行過嘗試,由於當時沒有蝦病害,養殖產量也高,這門技術並沒有被迫切需要。此後,隨著養殖環境的變化,研發養殖生態環境調控關鍵技術,創建營養物質高效利用蝦蟹綠色養殖模式是實現「良種良法配套、生產生態協調」關鍵所在,也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
2000年就有小規模的試驗,老百姓也都知道,嘗試過,但是合理的密度,什麼時候放都不知道。隨著優良品種的推廣開來,三疣梭子蟹在山東的覆蓋率已達90%。因此針對目前的蝦蟹混養主推的是日本對蝦+三疣梭子蟹。關於什麼時候放苗、多大密度,都有一系列操作規範。
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美國硬殼蛤(灰)菲律賓蛤仔(花蛤)
團隊在山東省的日照、濰坊昌邑、青島的原膠南、河北省的曹妃甸、唐山等地都建立了試驗點,研究員們每年的駐點時間都在2~5個月不等,作為每年駐點時間最長的副研究員任憲雲說,他每年在養殖場呆的時間長達五六個月,最長的一次連續兩個月不能回家。期間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全天候盯著。任憲雲介紹說,「這項養殖技術關鍵是前期的選種育種,收集大量的物種資源避免種族的衰退,選育一個真正適合養殖的品種。養殖模式則是團隊根據當地具體的水質,河底泥沙狀況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研究出最優方案。」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海水池塘生態養殖創新團隊
黃海水產研究所蝦蟹多營養層次綠色養殖團隊部分成員
【來源:半島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