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扶貧,廣東在行動。為紮實推進電商精準扶貧工作,引導各地利用電商手段助力脫貧攻堅,廣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於2018年印發《廣東省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工作方案(2018-2020年)》(粵扶組〔2018〕26號)(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要求以全省2277個省定貧困村相對集中的區域為重點區域,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重點對象,積極開展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工作,強調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創建工作為廣東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工作抓手。
三年來,廣東省商務廳與各地市積極落實《方案》要求,以「政府打基礎、行業出方案、個體作帶動」為基本原則,通過大力推進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不斷夯實電商扶貧工作基礎、優化發展環境,推動地方形成電商助農扶貧的內生動力。
截至2020年,全省國家級和省級示範縣數量分別達到26個和42個,實現全省2277個省定相對貧困村所在的14個市每市至少有一個示範縣,並覆蓋全部原中央蘇區縣(市)和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直接惠及1772個省定相對貧困村的超百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第三方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各示範縣農村電商逆勢發展,1-10月,全省國家級和省級示範縣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速已達48.8%和45.5%。
以示範創建為帶動,廣東目前已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開展各類型電商人才培訓達9.15萬人次。在省定相對貧困村共建立各類型電商服務站點2253個。通過電商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創業總人數超4.6萬人,帶動增收人數超12萬,人均增收約3000元。三年來,全省各地共開展各類型電商扶貧產銷對接活動超1000餘場,累計成交金額近20億元。電商精準扶貧成效日益凸顯。
政府引導
夯實發展基礎 強化扶貧支撐
歷經幾場春雨後,仁化縣茶葉之鄉——紅山鎮各茶園進入春茶採摘期。「電商公司從我們這裡收購春茶,把清明茶放到網上賣到全國各地,賣得遠,也賣得好,價錢比往年高不少。有了電商服務點,我們不擔心銷售的問題。」紅山鎮魚皇村茶農老謝說。
通過優化電商平臺硬體建設,仁化縣構建起鎮、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為支撐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體系。目前全縣已實現11個鎮(街)、33個省定貧困村電商服務站全覆蓋,打通物流配送的「最後一公裡」。
電商扶貧,服務先行。
三年來,廣東積極建立縣鄉村三級電商公共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80個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和11651個鎮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其中省定貧困村電商服務站點達2253個。各中心和站點提供縣域電商規劃、產品對接、電商培訓等各類服務,同時通過與快遞物流進行深度整合,為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工業品下行」和「農產品上行」提供便利。
電商扶貧,人才跟進。
為了充實農村地區電商發展人才隊伍,全省上下均在大力發展各類電商培訓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為落實《方案》要求,截至目前,全省各地針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電商培訓已超9萬人次。
廣州藉助當地優質的高校資源,聯合中山大學成立全國首家直播電商研究院,聯合廣州大學成立首個直播電商人才培養基地,並推動廣州市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與品牌企業共建電商實習基地、共建全產業鏈生態體系、組織直播人才高技能培養等,帶動農村電商提質增效,打造「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創新模式。
清遠則聯合阿里、蘇寧、京東、騰訊等國內知名電子商務平臺與廣東省職教城、縣市區職教學校及各縣電商產業園建設人才培訓體系。以電商實訓基地建設、大數據培訓工程及產業資源流量為抓手,加強縣、鎮、村三級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工作。
開展對口幫扶 推動協同發展
在開展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工作的過程中,對口幫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廣東省商務廳組織獲得國務院專項督查激勵的農村電商典型縣清遠英德市和湛江遂溪縣與未摘帽國貧縣開展對接幫扶,目前兩縣已初步與雲南省瀾滄縣和廣西羅城縣達成對口幫扶意向。其中,遂溪縣組織電商龍頭企業赴幫扶縣調研,並將幫扶地區的農特產品毛葡萄研發成口服液產品,準備通過電商途徑投放市場,長期助力該縣脫貧工作。
珠三角各市也積極開展對口幫扶工作。駐村工作組及牽頭企業等充分發揮電商作用,依託當地優勢資源,不斷創新對口幫扶模式,幫助貧困地區構建脫貧長效機制。
河源市源城區雙頭村是省定貧困村。在建設初期,深圳市對口幫扶單位出資150萬元,派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支持雙頭村建設電子商務創業園,把深圳「敢創敢試」精神帶到了雙頭村。2017年,雙頭村正式建成了廣東省首個村級雙創電子商務創業園——河源市雙頭雙創電子商務創業園,走出了一條農村電商帶動脫貧致富的特色之路。
肇慶封開縣裕豐村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按照「分工合作、多點開花、借力打力、互利共贏」原則運作裕豐村電商服務站。服務站發揮靈活電商模式,助力「江川神灣菠蘿」、茂谷柑等江川特色農產品走出去,成效初顯。
在韶關、揭陽兩市,東莞駐對口幫扶地區前方工作機構已建有農業特色產業項目415個。今年以來,東莞還與對口幫扶地區聯合舉辦形式多樣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以「線下宣傳推廣」方式帶動「線上拓展銷售」。
珠海調動社會資源,為對口幫扶地區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渠道。其中,依託珠海市農控集團建成線下珠海扶貧專業市場,引進對口幫扶地區龍頭企業進場經營。珠海農控集團還在自有微信商城搭建扶貧地區農特產品銷售專區,併入駐中國社會扶貧網,助力扶貧農特產品電商銷售常態化。
佛山則依託小農丁平臺建成「大涼山特色館」和「河源農產品交易平臺」等,有力促進貧困地區農產品的品牌推廣和銷售。目前,在佛山開設的對口幫扶地區農特產品展銷店和專櫃達32家。利用國家扶貧網、本來果坊網、小農丁等電商平臺,佛山上線了對口幫扶地區農特產品100多種,近3年共為對口幫扶地區銷售農產品3億多元。
中山駐村工作隊也充分利用電商優勢資源,並攜手潮州郵政速遞公司,在浮濱鎮宮下村啟動愛心助農電商扶貧項目,推動草鋪龍眼線上銷售。同時,推動順豐公司與封開縣寨河村委籤訂百香果代銷合作協議,以及順豐公司愛心購買協議,為村民建立穩定的物流和銷售渠道。
市場賦能
搭建電商平臺 拓寬銷售渠道
作為網際網路大省,廣東在電商扶貧上有著資源、技術、市場等優勢。近年來,廣東充分發揮各類電商平臺作用,助農扶貧。
其中,支持唯品會(中國)有限公司在其電商平臺上開設「唯愛助農·廣東扶貧館」。「扶貧館」對入駐貧困地區農產品品牌,採取「免進駐費、免保證金、免平臺使用費」的三免政策,並為當地電商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培養電商人才、協助建立產銷體系等服務,有效拉動了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銷售。同時,廣東還與阿里巴巴集團籤署農村電商合作備忘錄,啟動廣東省電商興農扶貧項目。
而放眼全省,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各類區域性電商扶貧對接平臺。
其中,茂名金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立「萬訊七子」網際網路電商平臺,聯合「政校行企」與當地政府、精準扶貧單位、村委會等多方合作。截至目前,「萬訊七子」平臺已產生扶貧款420多萬元,幫助超2100名貧困戶脫貧,貧困戶年均收入增加2000元。
河源依託「嶺南優品」「屋佧人」等移動電商平臺,打造多個電商扶貧示範村,將河源農產品直接推送至全省各地。紫金縣九和鎮金光村創立「村長伯伯」網際網路+農村旅遊資源平臺,集鄉村旅遊、養老、農產品銷售和鄉村電商業務為一體,吸引社會資金投入700多萬元。
梅州市五華縣科工商務局則從深圳招商引資,引入梅州市即刻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6月,即刻科技啟動「IC村鏈」項目,讓農特產品通過「智慧農村B端服務點」直接觸達C端用戶。截至目前,「IC村鏈」已覆蓋梅州4個縣,擁有1200多個「智慧農村B端服務點」,累計帶動農產品銷售300多萬元。
創新扶貧模式 激發脫貧動力
脫貧攻堅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全省各地充分發揮當地的產業、人才、市場等優勢,不斷創新工作模式與方法,探索出多種電商扶貧新模式,激發農村農民內生動力。
疫情期間,省市縣三級開展了各類直播帶貨活動,助力滯銷農特產品銷售。比如,正在打造直播電商之都的廣州,利用直播電商全景呈現、引流帶貨、實時互動等特點,打造「直播電商+扶貧助農」新模式。今年5月啟動「廣州全城歡樂購」線上直播活動,實現交易額800多萬元;6月首屆直播節期間,為15個扶貧地區80多款優質產品帶貨2000多萬元。今年以來,廣州通過直播帶貨銷售扶貧產品過億元。
此外,多地也在探索「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電商」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通過該模式,潮州市省定貧困村新圩鎮長彬村的廣東梅業食品有限公司,收購包括貧困戶在內的農戶種植青梅進行深加工,產品上架電商平臺,帶動農戶每年戶均增收2000元。
惠州以「扶貧公司+專業種植企業+農民合作社+電商平臺(城市社區)銷售」的閉環模式,拓寬農村農業增值增效空間。龍門縣與佳兆業集團合作,上線了龍門佳選電商平臺,將優質的農特產品銷售到深圳、廣州等地。同時,通過組織村民成立種植合作社,龍門佳選平臺以高於市場價5—10%的價格包銷,形成產銷一體的閉環產業扶貧模式。
汕尾市陸河縣新意源種養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民+電商」模式,已吸納全村60多戶貧困村民參與發展蛋雞產業。目前,該合作社所在的新華村,全村人年均可支配收入已經超過了14000元,已經達到貧困村出列標準,88戶、312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電商+旅遊」等新農旅模式也取得良好成效。汕頭市濠江區丹櫻生態園通過團購網站,推廣旅遊、開展科普,並利用實體店與微信商城相結合,線上線下聯動銷售農副產品。雲浮打造的鬱南縣紅溪谷田園綜合體,集「鄉村旅遊+紅色培訓+研學基地+特色農業+電商扶貧」為一體,2020年上半年銷售額達250萬元。
科研力量也被引入電商扶貧。在陽江,該市宏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創新「科研+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打造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流通體系。合作種植基地的產品由公司負責線上線下銷售,貧困村貧困戶按年保底分紅,並對貧困村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進行幫扶。
主體帶動
協會作橋梁 串通助農扶貧鏈
電子商務涉及面廣,需要政府、企業及個人合力的發揮,更需要相關行業組織在中間搭橋梁、串資源,進而推動暢通農村電商服務網絡,強化電商扶貧實效。
比如,廣東省農村電子商務協會連續五年舉辦廣東省農村電子商務峰會。峰會通過為涉農政府機構、電商企業、協會團體及新聞媒體等各搭建溝通交流平臺,促進廣東農村電商行業全產業鏈資源整合,助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一步助力脫貧攻堅。
該協會還積極推動「網際網路+消費扶貧」模式落地。其中在梅州市平遠縣,共幫助16家消費扶貧企業,消費扶貧產品銷售總額達1億多元,銷售額同比增長36.56%;共幫助農戶11622戶,助力貧困戶總增收4700多萬元,戶均增收4069元。今年3-6月,該會主辦的「東西扶貧齊行 愛心助農抗疫」直播活動,共吸引了約8650萬多人次觀看,帶動廣東及對口幫扶地區扶貧產品銷售。
各協會的負責人也發揮主體帶動作用,推動更多行業聯盟參與到脫貧攻堅中。
作為禾家助農館電商平臺創始人,梁婉梅先後協助成立了廣州消費扶貧聯盟、白雲消費扶貧聯盟。通過充分發揮聯盟作用,積極通過電商助農扶貧。和平縣電商協會會長吳達,多年來攜手本土企業構建互助、互惠的電子商務體系,整合各類扶貧資源,推動電商企業與貧困戶對接合作,大力幫扶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助力和平縣電商經濟發展。
企業作先鋒 提升電商幫扶質量
廣東市場主體活躍,依託電商業態,各類市場主體通過提供信息、技術、資金等一系列服務,不斷優化提升電商扶貧效能,提高貧困地區居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貧困地區扶貧脫貧效率。
歡聚集團主力投資的「同程生活千鮮匯」平臺,2019年對接採購威寧自治縣初級農產品總金額超過600萬元。今年1月至7月,同程生活千鮮匯在威寧自治縣採購已超千萬元,並與當地籤訂了全年5000萬的初級農產品採購合同。
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依託自建「小鴿商城」線上平臺,對接美團外賣、珠江綠源、南方優品、點籌網、一畝田、村之翼等電商平臺,並對接了十多個珠三角地區的社區團購。疫情期間,公司電商業績逆勢發展,今年1月至10月實現營收613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3%。
中山創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則與封開縣杏花雞龍頭企業籤訂代理銷售協議,4月到10月通過線下引流線上銷售,吸引超12000人次購買,銷售超20萬隻初生蛋。杏花雞初生蛋質量好,價格公道,達到65%的返購率。
河源連平縣趣田野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立足中國鷹嘴蜜桃之鄉,通過桃文化、民宿、旅遊、電商等多元有機結合的模式,打造本土系列桃旅文化活動。公司每年通過電商渠道銷售60萬斤以上的鷹嘴蜜桃和其他農特產品,累計節省鷹嘴蜜桃物流快遞成本700多萬元,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452戶共1659人就業。
個人作示範 打通產品「出村路」
一根網線、一塊屏幕、一部手機,不僅打通貧困地區農產品「出山路」,也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新農具」。在廣東,一個個電商達人發揮自身優勢,通過直播帶貨等形式,讓連接貧困地區與廣闊消費市場的電商「快車」一路暢行,打開助農興農新通道。
疫情期間,桑葚銷售渠道受阻,廣東汕頭金灶新農人陳燕鵬積極搭建銷售渠道,助力桑葚銷售100多噸。在脫貧攻堅、復工復產的大背景下,他試水直播帶貨,幫助農民群眾實現增收。
徐聞姑娘鄒李桂於2016年首次「觸網」便看到了商機,在2017年3月註冊了徐聞縣福豐農業專業合作社,並開始學習開網店,訂單量日漸增多。經過幾年的辛苦經營,鄒李桂夫妻的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軌,組建了自己的隊伍。他們通過直播為家鄉扶貧農產品代言推介,解決各貧困村農副產品銷售問題。
在眾多電商扶貧達人中,還湧現了不少返鄉創業者。他們把對家鄉的熱愛轉化為行動,用電商助力家鄉脫貧攻堅。
返鄉創業青年何輝亮,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成立了高州市深山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通過電商手段銷售家鄉農產品。今年疫情期間,深山人團隊藉助網際網路優勢,在荔枝銷售旺季賣出了約20萬斤荔枝以及100多萬斤的新鮮蔬菜瓜果。
陳志強是廣州市從化呂田譽呂晉田電子商務服務部、桂峰村農村電商村級服務站負責人。2015年,他返鄉創業,專注於農村電商。通過送農資入戶、電商銷售農產品等服務,陳志強已服務過10個行政村,直接服務村民超過300人。
●文/圖:昌道勵 編輯統籌:甘韻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