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總會有人抱怨:唉,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想我小時候……很多人都懷念小時候充滿著歡樂與喜慶的春節。那麼,現在過年怎麼就沒年味了呢?年味跑到哪去了?
我們先來看看「正統」的春節活動:辦年貨、掃塵、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壓歲錢、拜年、放爆竹等等,這些都是傳統的節日風俗,幾年幾十年以前人們這樣過年,現在的人們也是這樣過年,看上去並沒有什麼區別。可是,細細品來,卻又總不是以前那個味道。
可能很多人都把這種現象歸結於生活越來越好,不缺吃,不缺穿。吃飽穿暖了,過年得到的也顯得不那麼珍貴了,所以才沒有了原本的期待,也就沒有了原來的快樂。但在我看來卻並非如此。
先具體看看現在過年和過去的區別吧。過年的習慣,每個省份,每個家庭都有所不同,而過年,也不必拘泥於形式。就拿我們這裡來說,原來過年,是大人們搗糨糊,貼對子,放煙花,串門拜年;小孩子跑到外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瘋玩,放鞭炮,晚上還要給長輩們拜年,拿壓歲錢。而現在,這些步驟都或多或少有所簡化,大家在樓裡不方便出去,和鄰居們也不熟,串門拜年的熱情打了折扣,對聯隨便一貼也就完了,煙花放不放也沒那麼重要,年夜飯平常一吃;孩子們呢,更多是捧著手機,守著電視,一坐就是一整天。
年味淡,淡在交流匱乏,人情冷漠。大家以前都會聚到一起過年,現在大家各過各的,大街上愈發冷清,儘管每一個家裡都是忙忙碌碌,歡聲笑語,可是這些歡樂連不到一起,缺失了集體的意味,缺失了那一份熱鬧。
年味淡,淡在碌碌終日,心浮氣躁。現在啊,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小了,可是精神壓力卻越來越大。過年這一兩天,也總忘不了工作和學習上的那些事,不能開懷,歡樂又從何而來呢?畢竟,只有心中真的愉悅,才能全心全意地去慶祝。否則,貼對子,掛彩燈變成了勞作,守歲變成了熬夜,年味還在才是怪事呢。
年味淡,淡在習俗,淡在講究。以前,老人們總是說,這個不能少,那個不能缺,過年就是要齊全,要講究。現在呢?過年的習俗能省則省,能減則減,很多家庭的春節就只剩下了貼對子,吃和看。年味其實就在這種「不講究」之中一點點消散了。
仔細想想,生活越來越好,能幹的事越來越多,能拿來慶祝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本應該更熱鬧,更喜慶,但事實卻恰好相反。過年是歡慶,也是文化,更是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的最好時機。年味是什麼,是歡樂,是交流,是放下背負,是全心全意,也是那一成不變,看似死板的規矩。沒了那一份交情,沒了那一份心境,沒了那一份講究,年味自然就沒有了。
不僅僅是過年,很多傳統節日都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究其原因,也無非就是大家過於忙碌,壓力和負擔很重,和別人的交流愈來愈少,對習俗習慣的堅持與執著也漸漸放下,年味沒了,節日氣氛也淡了。
所以,要想重新找回年的味道,就要重新拾起情誼,放下包袱。其實啊,年味就在這一拿一放中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