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6月15日電 (記者 羅雲鵬)在中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省,千百年來牛羊吃草到哪裡牧民們就跟到哪裡。當前,一項名為「三江源智慧生態畜牧業平臺」項目正引導此間畜牧業從粗放、集約向智慧轉變,破解人、草、畜三者之間的矛盾。
資料圖:紅外相機在三江源區域記錄到的巖羊影像。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供圖
青海總面積72萬平方公裡,海拔3000米以上的牧區佔該省總面積的96%,天然草地面積5.47億畝,其中犛牛存欄481萬頭,佔世界的三分之一,省(區)排列居中國第一位,素有「世界犛牛之都」美譽。
青海省科技廳介紹,通過開展基於智慧生態畜牧業技術平臺的業務化運行和政府諮詢服務,目前已創新性的發展了無人機遙感監測、衛星定位跟蹤、紅外相機自動拍攝、地面樣帶調查相結合的大型野生食草動物種群數量調查技術,並首創航空遙感監測野生動物和家畜解譯標誌庫。
「傳統的放牧方式草場利用率低,且牧民很難全面、便捷地掌握牧草生長、氣象災害和動物疫情等信息。」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生態養殖所所長裴青生介紹,現在牧民通過北鬥手持終端「牧民通」,依據北鬥衛星制定的放牧方案以及北鬥短報文雙向通信功能,便可以實時掌握遊牧路線、草場動態、疫病防疫等信息。
「牧民靠的是牛羊,牛羊靠的是草原。」黃河源頭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擦澤村牧民更登尖措說,以前他家的5萬畝草場養著130頭犛牛和500隻羊。「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富裕,但只是暫時的,因為草原在退化。」
據了解,「三江源智慧生態畜牧業平臺」在研發過程中集成有天然草地合理放牧、優質人工草地建植、優良牧草青貯飼草料精準配置、犛牛、藏羊冷季補飼和健康養殖、特色畜產品加工、追溯和電商平臺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技術體系,並在專業合作社、家庭聯營牧場、保種場、國營牧場、私營企業等5種不同經營主體的基地展開示範。
來自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青海畜牧業生產效益趨優,牧草長勢為近10年來最好,出欄牛羊約990萬頭只,呈現肉類增加,奶類減少之勢。目前青海961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入社牧戶達到11.5萬戶,入社率達72.5%。(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