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電影節開幕式上,與熊貓阿寶和胡巴一起走上紅毯的許誠毅已經成了中國電影史第二大賺錢導演。他拍的《捉妖記》去年以24億元曾創下華語影片最高票房紀錄。
不過「身價」的轉變,並沒有影響許誠毅,年過五十的許誠毅,依舊是像個孩子,滿臉天真,說起話來表情豐富、手舞足蹈,可能正是這樣孩子的心態,才會讓許誠毅浸淫動畫片多年,拍出那麼多老少鹹宜的動畫片,而自己的面貌也保養得如孩童一樣年輕。
《捉妖記》導演許誠毅(中)在功夫熊貓阿寶及小妖王胡巴的陪同下亮相紅毯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我不是一夜成名的傳奇
許誠毅進入動畫行業純粹是無心插柳,他大學畢業後去香港TVB工作了半年,後來陪一個朋友去一家動畫公司應聘。到了那裡,許誠毅立刻覺得這才是他應該工作的地方,回家和媽媽商量,「我想去一家動畫公司上班,但是薪水比現在的要低些。」母親說:「你感興趣的話,就去吧。」就這樣,許誠毅進入了動畫業。
後來許誠毅又到加拿大雪萊頓技術學院學習動畫,學成後去了好萊塢動畫公司PDI,夢工場成立後收購了這家公司,許誠毅也就成了夢工場的動畫師。許誠毅笑說在夢工場,他第一次見到偶像史匹柏是在廁所,激動的他與史匹柏握手後,一天也沒洗手。
《小蟻雄兵》、《馬達加斯加》等動畫片大獲成功後,真正讓許誠毅聲名大噪的是由他一手創造的動畫角色——「怪物史萊克」,史萊克的鼻子就是根據許誠毅的鼻子創作的。不過對「史萊克之父」這個讚譽,許誠毅說自己受之有愧:「電影是根據圖書作品改編的,我最多算是『史萊克的叔叔』。」從最普通的動畫師到動畫導演,他花了20年。許誠毅說:「在夢工場做動畫,不是香港小姐選美,一夜成名的傳奇不可能降臨到我身上。」
北京電影產業鏈太好了
在中國拍攝的首部電影《捉妖記》票房大賣,許誠毅說這個結果完全出乎自己意料,「我當時想的就是自己悄悄地回中國拍一部電影,如果沒太大反響,再悄悄地回美國去。」沒想到,儘管中間遭遇了重拍風波,但《捉妖記》卻拿下了24億多票房,一度成為中國電影史票房冠軍。
不過許誠毅說自己對票房數字並無太高要求,只要不給老闆賠錢,他就滿意,讓他更在意的是觀眾的反映:「我看到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來看電影,又看到孩子帶著年老的父母來看,結果老人家特別喜歡,跟我說終於拍了一部能讓老人走進影院去看的電影,還有家長和我說他們的孩子晚上會抱著胡巴香甜入睡,我在意的是這些,對我來說,這些反映遠比票房數字,更有意義,更讓我感動。」
《捉妖記》的成功也給許誠毅帶來了新的機遇:「我美國的老闆和同事都知道我在中國拍了一部成功的電影,他們都為我高興,而且現在還有好多好萊塢公司邀請我去拍片,是拍英文的真人影片,要知道《捉妖記》是我的第一部真人影片。」
之前許誠毅曾透露《捉妖記2》會在今年9月開拍,許誠毅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目前仍在緊張討論劇本,《捉妖記》最初的設想就是拍三部曲,所以他儘管仍就職美國夢工場,但現在的工作重心在中國,工作地點以北京和上海的東方夢工廠為主,也因此這次開幕式上,許誠毅會和熊貓阿寶和胡巴一起走紅毯,許誠毅笑說:「我擔心阿寶和胡巴很快就成為兄弟,胡巴會了功夫,打我怎麼辦?」
提及電影產業鏈,許誠毅對北京的產業鏈讚不絕口:「如果選外景的話,可以開車去密雲、懷柔郊區,郊區風景和市區簡直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什麼景色都找得到,如果拍都市戲,北京市區裡有那麼多可以選的地方,而且北京還有影視基地,拍什麼都方便,至於做後期,更是有眾多的後期製作公司,整個電影產業鏈太方便了。」
美國菜要加上中國味道
電影如何能做到「老少鹹宜」?或者說美國夢工場動畫片有什麼成功「秘訣」?許誠毅說他們在夢工場拍攝影片時,不會考慮這部電影是為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觀眾拍攝,「我們只是想拍給身邊的朋友,讓他們開心。」許誠毅還介紹說夢工場工作人員會反覆聊故事,然後還會小範圍地讓觀眾看,有些他們覺得特別妙的地方,結果觀眾並不笑,這樣的話就要重新修改。
不過,許誠毅也表示,每個國家文化、語言不同,確實不是所有的影片都可以「全球通吃」,例如喜劇片,像《捉妖記》、《泰囧》等在中國大賣,但是在海外,就票房平平,許誠毅表示這很正常:「美國喜劇片,中國觀眾也不一定能完全體會裡面的笑點,我剛到美國時看電影,別人都哈哈笑,我笑不出來,因為我不知道笑點在哪裡,慢慢地在那裡生活一段時間,融入到其中的文化,才可以體會。」
許誠毅說,現在美國影人紛紛來中國求合作,這讓他覺得很驕傲,「因為十幾年前他們不會來。」,不過,對於如何拍出好看的合拍片,許誠毅認為要互相取長補短,不能盲目拿過來使用,在他看來,美國的電影工業非常成熟,有一套很標準的程序,中國的電影工業則有活力,且靈活性更強,所以最好的工作方式是結合兩者的有點:「就像開餐館,引進了正宗的美國菜,但是中國觀眾不一定適應口味,還需要加入中國調料或者什么元素,使得口味更適應中國觀眾才好。」
在許誠毅看來,中國電影不必急於走出去得到全世界觀眾認可,最重要的是先把中國自己的電影做好,中國觀眾都不看的話,我們很難說服全世界觀眾也去看。「好萊塢一開始的時候,也沒想到拍電影給全世界看,他們只是拍給美國人看,後來慢慢看的人多了,才成為世界性的產品。我覺得中國電影也會經歷這樣的時代。」
也因此,許誠毅建議中國觀眾和中國影人多看文藝片,因為相比於商業大片,文藝片儘管語言、文化不同,但更有可以讓全世界觀眾理解共通的人性,提高了對電影的鑑賞力,拍電影或者看電影的水準才會提高。(記者張嘉 攝影崔峻)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