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大規模推進 嚴法規保護 高質量發展
山西日報記者 康梅薌 張麗媛
初夏的山西省永和縣乾坤灣,黃河蜿蜒在青翠之間,這裡曾是被專家稱為「不能綠化、不敢綠化」的禁區,如今卻找不到一絲石質山的影子。作為山西沿黃和呂梁山生態保護修復重點縣,山西省大力度全方位的生態保護和修復舉措,改變了該縣黃河流域沿線植被稀少極度脆弱的生態環境。
三晉大地美如畫。 慄盧建
「從2005年開始,縣裡就以保護黃河生態、增加群眾收入為目標,創造性地運用壘石坑客土回填等技術,實施石質山地荒山綠化工程10200畝。近年來,我們堅持山、水、林、田、路、草綜合治理,溝、梁、卯、岔、灘齊頭並進,取得了積極成效。」永和縣林業局黨支部書記王愛民介紹。
黃河由老牛灣入晉,從西、南兩側流過山西省,流域面積佔到該省面積的六成多。山西省黃河流域尤其是呂梁山區缺林少綠,乾旱少雨,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是全省生態最為脆弱的地區,是典型的「生態窪地」,呂梁山區年輸入黃河泥沙佔全省入黃泥沙的80%以上。
多年來,山西省重點圍繞呂梁山生態脆弱區等「四大區域」,創新推進購買式造林等「十大機制」,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等「十大工程」,全流域布局,按山系治理,統籌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初步建成以沿黃地區經濟林及平原地區農田防護林、呂梁山中南部水土保持林、汾河上遊水源涵養林、北部風沙區防風固沙林為骨架的區域防護林體系。2016年至今,山西省累計完成造林2182.76萬畝,其中黃河流域完成2158萬畝,進一步築牢拱衛黃河流域生態屏障。
善治還要善保。山西省通過《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將5600萬畝永久性生態公益林納入立法保護,其中黃河流域5483.12萬畝,並從2019年起全面實施省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在溼地保護修複方面,將黃河流域46%的溼地納入保護範圍。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山西省高質量發展林草產業,促進農民在增綠中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省黃河流域乾果特色經濟林總面積達1860萬畝。
今年,山西省集中將造林工程任務向黃河流域傾斜,著力抓好黃土高原百萬畝生態經濟型防護林基地建設、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範建設等項目。加快沿黃通道的綠化美化,構建形成「城景通、景景通」的綠色長廊和「林果相隨」的富民大道。加快編制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技術方案,從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產業、改革創新等方面制定專項規劃。同時,利用黃河流域生態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森林旅遊和生態康養產業,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王文保代表
王文保代表: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山西日報記者 李煉
千百年來,九曲黃河奔騰向前,在山西境內一瀉千裡、呼嘯奔騰而過,給三晉大地留下了波瀾壯闊的美景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在繪就這一藍圖的過程中,山西面臨哪些機遇,該有何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更是山西作為沿黃省份的應盡之責。」全國人大代表、山西文旅集團董事長王文保表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既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也是山西加快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探索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戰略任務。
王文保介紹,去年9月,山西文旅集團與沿黃八省區文旅企業共同籤署了「沿黃文旅企業戰略合作協議」,探索在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有效合作模式。兩會前夕,山西黃河一號旅遊公路「0km」標誌文化驛站正式開工建設,成為集母親黃河、龍騰黃河、多彩黃河和生態黃河於一體的國家一級風景道。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山西責無旁貸。」王文保表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山西要進一步扛起責任擔當,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貢獻山西智慧,共創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內蒙古
護黃河安瀾 蓄綠色能量
內蒙古日報記者 施佳麗
黃河,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一路向東,出寧夏石嘴山進入內蒙古,綿延830餘公裡,福澤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巴彥淖爾、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等7個盟市,形成一個大大的「幾」字形,孕育出豐饒的河套平原,留下了壯美的大自然印記。
近日,記者來到沿黃地區,傾聽當地的治黃築堤故事,感悟內蒙古人水共建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夏日的烏海湖,如同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鑲嵌在高山、沙漠之間,渾然天成。經常在湖邊遛彎的王鳳森老人講起過去的一段往事:「黃河從烏海市穿城而過,由於沒有控制性水利工程,我們常常遭受黃河之害。我還記得那一天是2001年12月17日,烏蘭木頭民堤潰決,瞬時一片汪洋。那次凌災受災面積很大,損失特別嚴重。」
烏海湖
如何化水患為水利?2010年4月26日,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形成了118平方公裡的烏海湖。如今,桑田變滄海,烏海湖不但改善了烏海市的生態環境,也洗去了工礦城市留在大家心中的「黑色」印記。
保衛黃河安瀾是個系統工程,截至2019年底,黃河內蒙古段已建成各類堤防1043.336公裡、各類水庫226座,黃河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立。
「黃河鬥水,泥居其七。」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導致的「善淤」「善徙」,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
一棵棵油松、一株株檸條、一簇簇蒿草……昔日光禿禿的荒山坡已被各種植株覆蓋。這是記者在以乾旱少雨、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聞名的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樹林召鎮哈什拉村見到的景象。20年前,這裡是「山是和尚頭,有溝沒水流」。直到退耕還林生態工程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啟動後,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才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極易流失的水土保持住了,難能可貴的生態效益就凸顯出來了。「水沙調控成為我區治理黃河的『牛鼻子』。」達拉特旗水利局水土保持室負責人王利軍介紹,據監測顯示,目前這個流域入河泥沙已經減少了80%。
在內蒙古沿黃地區,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等五大沙漠在此握手交匯,乾旱、極端乾旱和荒漠化土地佔區域面積的70%以上,保衛母親河、保護生態,責任如山,使命艱巨。於是,一場沿黃經濟帶聲勢浩大的綠色轉型戰役拉開大幕——
「死亡之海」庫布其沙漠蝶變重生,治沙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裡,創造生態產業財富5000多億元,實現了綠進沙退、綠富同興;
全國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發電基地——規模50萬千瓦的達拉特光伏發電領跑獎勵激勵基地項目建設正酣,將形成百萬千瓦清潔綠色裝機規模;
在肥沃的河套平原,河套白酒走出國門,河套麵粉走進北上廣,河套番茄醬暢銷歐美,現代版的綠色農牧業熠熠生輝……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理念,內蒙古沿黃地區的生態、生活、生產發生了全方位變革。護黃河安瀾,蓄綠色能量,內蒙古蹄疾步穩!
張曉兵代表
張曉兵代表:
為保護母親河作出巴彥淖爾貢獻
內蒙古日報記者 戴宏
巴彥淖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地處黃河幾字彎頂端,黃河流經345公裡,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的城市。位於巴彥淖爾市境內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溼地。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市長張曉兵代表說,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烏梁素海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們綜合考量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從保護母親河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產,完善地區發展思路,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堅持系統思維、綜合施策,全力實施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推動全流域全要素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專門制定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重要指示精神的實施意見,配套出臺了土地流轉、高標準農田建設、涉農資金整合等專項措施,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以河套灌區現代農牧業的率先突破,引領綠色高質量發展。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推動文化、旅遊和現代農業共融發展,把巴彥淖爾市打造成為黃河文化旅遊帶具有影響力的文旅產業發展樣板區。
「通過綜合治理,烏梁素海水質持續好轉,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張曉兵表示,要為保護母親河、打造幸福河作出巴彥淖爾貢獻,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黃河準格爾旗段
陝西
讓幸福之河在三秦大地奔湧
陝西日報記者 汪曼莉
沿著黃河一直朝北,陝西省韓城市與宜川縣接壤處,一大片新栽植的柿子樹和吊幹杏樹長勢正旺。
49歲的韓城市桑樹坪鎮院子村黨支部書記賈福善,每隔幾天都要去看看這些樹。「柿子樹、吊幹杏樹各種了50畝,到7月份再種上林下油菜花,這片荒地慢慢就要變樣了。」賈福善說。
荒地一直是貧瘠的耕地,距離村子遠,交通不方便,而且缺水,無人打理,久而久之就荒了。
荒地大變樣,發生在2019年。
這一年,在賈福善的帶動下,院子村以每年300元/畝的價格將地流轉過來進行修整,隨後邀請專家實地考察土質、氣候環境,最後確定種植柿子樹和吊幹杏樹。不僅有風景,群眾還有收入。賈福善告訴記者:「我們把村裡的18戶貧困戶都吸納了。這林子緊鄰沿黃公路,以後不僅是風景林,還是脫貧林,更是致富林!」
如今,在黃河西岸,從南到北沿河而行,變化實實在在看得見:油松綻出了新綠,黃土崖坡已不再荒蕪,工業園區披上了蔥綠的新裝……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韓城市統籌推進林業發展、水土保持、黃河及支流防洪與治理等,黃河西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母親河築牢生態屏障,陝西省紮實做好黃河流域保護與治理,強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堅持把水土保持擺在黃河保護治理的突出位置,深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等工程,累計退耕還林還草4039萬畝,治理沙化土地1570萬畝,年均入黃泥沙量由8.3億噸減少到2.68億噸。
推動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水汙染治理,成效顯著,基本實現「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如今已成為橫跨關中的「綠色絲帶」,成了「最美家鄉河」。
全面落實河長湖長制,修訂《陝西省黃河流域汙水綜合排放標準》,並深化流域補償,在全國創新性開展了陝甘兩省渭河流域單向生態補償工作,主動向甘肅省的定西、天水兩市累計捐助生態補償資金3000萬元。
2020年,陝西省提出,力爭全年完成營造林280萬畝,完成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修復面積2000平方公裡,切實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水源涵養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汙染綜合治理、大氣汙染綜合治理等工程。
保護母親河,建設幸福河,綠水清流正在三秦大地奔湧不息。
石光銀代表
石光銀代表:
加大對經濟林的保護補助力度
陝西日報記者 雷魏添
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是黃河一級支流無定河的源頭。自唐代以來,無定河流域內植被破壞嚴重,流量不定、深淺不定、清濁無常。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無定河平均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依然達到2.72億噸,佔榆林地區黃河泥沙總量的40%。
全國人大代表、定邊縣十裡沙村黨支部書記石光銀就生活在無定河流域的毛烏素沙漠邊緣。幾十年來,石光銀等一代代治沙人為了黃土高原的綠色發展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貢獻了巨大力量。「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入黃泥沙主要來源區。過去幾十年,我們始終堅持把水土保持擺在黃河保護治理的突出位置,退耕還林還草,進行荒漠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2019年,我們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極大地推動了陝西省尤其是省內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逐步構建起了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了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石光銀說。
如今,石光銀家鄉的無定河每年帶入黃河的泥沙量要比過去減少一半以上。多年來,陝西省累計退耕還林還草4039萬畝,治理沙化土地1570萬畝,年均入黃泥沙量由8.3億噸減少到2.68億噸。
石光銀代表建議,加大對黃河流域經濟林的保護和補助力度。一方面,這有利於統籌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不斷提升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另一方面,這是對切實做好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工作,增加黃河流域群眾收入,不斷提升黃河流域水源涵養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
河南
王天宇代表
王天宇代表:
打造沿黃九省區金融合作機制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裴熔熔
2019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使這條古老的母親河迎來了「高光時刻」,沿黃九省區也隨之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天宇十分關注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支持,提出應構建沿黃九省區金融合作機制。在王天宇看來,金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血液和潤滑劑,將在統籌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經濟增長、文化傳承創新和整體脫貧等發展目標中,發揮著重要支撐。不過,他坦言,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金融支持的作用尚存在不足,有待進一步發揮。「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既是沿黃區域金融機構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神聖使命,也為地方金融機構經營發展提供了機遇。」對此,王天宇建議,提升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支持,具體可從五方面發力: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建議國家部委層面成立綜合協調機構,統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出臺具體的金融支持政策體系,並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庫。
二是構建沿黃九省區之間的金融合作機制,支持全國大型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共同優化完善黃河流域金融投融資模式、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鼓勵地方金融機構搭建行業性合作平臺,如成立黃河流域中小銀行聯盟。
三是充分發揮地方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功能,通過出臺定向降準、差別化資本管理與宏觀審慎評估等措施,增強地方金融機構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參與度。
四是鼓勵黃河流域綠色金融發展與創新,豐富綠色金融產品,推進市場化運作的多種融資方式解決資金缺口問題。
五是設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產業基金,推進黃河流域跨地區金融合作,凝聚金融支持合力。
山東
河海交匯,黃藍相擁。李金鏡 張聞兵
搶抓機遇 做好黃河保護大文章
大眾日報記者 王建
九曲黃河奔騰萬裡,從山東入海。在山東,黃河綿延628公裡,流經9市25個縣(市、區)。作為唯一沿黃又沿海的省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升全方位開放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山東省高度重視並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今年4月8日、5月18日兩次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題會議,推動山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編制及相關工作,全力以赴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堅持高點定位、開闊思路、系統謀劃,山東省不斷優化完善規劃思路,集中各方面力量和智慧開門編制規劃,按照「堅持超前謀劃、統籌考慮、多規合一」要求,充分吸納省內、省外意見建議,開放式編制實施規劃,加強與國家層面的規劃銜接。立足山東、跳出山東,始終站在全國區域和黃河全流域的高度來研究規劃,把謀劃和推動黃河流域跨省區合作事項作為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的重要抓手和突破點,主動對接沿黃其他省區的發展需求,會同省有關單位細化形成了對外開放等7個領域的100餘項跨省區合作事項。同時,精心謀劃優選一批重大項目,聚焦謀劃和推動引領性、支撐性的重大項目建設,經過基礎儲備、集中優化和補充完善,已初步確定了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8個方面的500多項重大工程項目。
東營正在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溼地在城中、城在溼地中」的特色日益展現。楊斌
黃河流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山東黃河灘區面積1702平方公裡,居住人口60多萬人,自然條件艱苦,發展基礎薄弱,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為了徹底拔掉「窮根」,山東從2017年8月全面啟動灘區遷建工作。截至今年4月底,27個外遷社區中12個搬遷入住,99個舊村臺改造提升工程完工15個,473公裡臨時撤離道路完工420公裡,33.9公裡濟南護城堤工程投資完成率達到39%。16個涉遷縣區中,已有惠民縣、菏澤市牡丹區全部完成工程建設和群眾搬遷任務,各類工程累計安置10.6萬群眾,佔規劃安置人口的17.7%。
黃河三角洲面積約5400平方公裡,擁有世界上暖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在黃河生態系統中作用突出、地位關鍵。山東通過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大保護力度,推動了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下一步,山東省將繼續突出黃河三角洲保護,堅決做到保護第一,實施最嚴格的自然保護區政策措施,確保2020年前300多處油田等生產設施退出核心區,大力恢復退化溼地,改善灘涂生物棲息地質量,努力讓黃河口更具生態魅力。
曹金萍代表
曹金萍代表:
優化黃河水資源配置 保障合理用水需求
大眾日報記者 趙君
山東省地處黃河下遊,黃河流經山東628公裡,流域面積1.83萬平方公裡,全省13市115縣(市、區)使用黃河水。
「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黃河水支撐和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水利廳副廳長曹金萍說,「山東省黃河水量指標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不匹配,乾旱年份汛期因指標限制『望水興嘆』、滔滔黃河水流入大海而不能用,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任務艱巨。」
今年全國兩會上,曹金萍代表帶來了關於支持山東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她建議,優化黃河水資源配置,保障合理用水需求。「加強流域與區域調度相融合的頂層設計,完善流域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在落實好『八七分水方案』的基礎上,建立引黃水量總量剛性控制和水量調度彈性管理機制,在不對黃河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和不佔用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前提下,綜合規劃利用黃河流域汛期超量洪水資源,利用汛期黃河來水多、時間集中的特點,實施錯時調水,最大限度發揮黃河水資源綜合效益,有效解決沿黃缺水地區生態、生活、生產用水困難。」
在生態保護方面,曹金萍認為,要打造黃河下遊生態文明建設新高地。建議編制實施黃河三角洲大保護專項規劃。繼續實施生態調水和刁口河流路生態補水,實施黃河下遊水土保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大汶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工程、引黃灌區沉沙生態治理與修復、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等,促進受損生態系統逐步恢復。
此外,她還建議加快出臺黃河法,將黃河治理、保護與管理上升到法律制度層面,為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相關閱讀
來源:甘肅日報、新甘肅客戶端
END
原標題:《【兩會特刊】同飲黃河水 共奏大合唱——沿黃九省區省級黨報聯動採訪報導關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