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米的構成
從字面的意思上來看,酒米的主要是由酒和米兩種物質組成的,這也是它最原始的形態,隨著釣魚的發展,現在出現了許多其它品類的酒米的,等於說是一種衍生品,比如:酒有藥酒,還有其它酸味、甜味、果味等添加劑的成分構成的酒水。這裡就單純說一說最原始的酒米。
1、酒的選擇
由於酒是純糧食材料發酵而成的,所以將酒用在釣魚中,就是模仿水底發酵類食物的狀態,而魚經常吃到的也都是這類食物,所以就會來的自然,沒有什麼警惕性。
當然酒是有不同的口味,那個可以不管,但是它的度數還是需要注意一下的,這個涉及到我們泡製的時間,使用42度的低度數白酒,可以在3天左右泡製完成即可使用;用50度的高度數白酒,必須要放置十幾天,不然酒味太濃了也不行,同時度數高的話保存的時間也相對長一點。
2、米的選擇
酒是融入到米中的,所以米是酒米的載體,米的選擇也是有一定講究的,從米的顆粒大小分為大米,碎米,小米,其中大米是顆粒最大的,也是最容易得到的;碎米是大米的破碎形態,從營養成分上來說和其差不多,也是最便宜的,但是極易破碎;小米是質地最堅硬的,也是顆粒最小的和最貴的。
二、酒米的使用
1、根據水情
水溫情況:酒米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誘魚,而影響酒米味道傳播快慢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水溫,水溫高,味型分子傳播快,就可以少打一點的量,反之亦然。
水流情況:靜水死水水域,可以使用顆粒較小的味型較大的酒米,比如使用小米顆粒和高度白酒泡製的。而流水水域,就要使用大米顆粒或者低度白酒泡製的酒米,最好是用沉水打窩器來打窩,防止酒米被水衝走。
水質情況:野外水域,受各種因素影響,其水質是不太一樣的,如果要分的很清楚的話,就有瘦水和肥水之分。瘦水水域,其水體的營養成分及微生物較少,那麼魚的飢餓程度就高,對食物的消耗量就大,所以就應該多打點酒米。而肥水的水本來就富營養化,魚也不缺吃的,所以就要少量打一點。
2、根據魚情
誘魚時間:除了溫度外,誘魚所需的時間也是和酒米本身有關係,大米和碎米對酒的吸收快一點,此時在水裡釋放的就快一點,而小米質地堅硬吸收慢,釋放的就慢。所以想快速誘魚就加點碎米,想持續誘魚就使用小米。
留魚時間:誘魚只有快慢之分,但是留魚卻有時間限制,時間短了,我們釣的就少,只有長時間留魚,才有更多的機會將其釣獲。所以在使用酒米的時候,就要將不同顆粒大小的酒米混合使用,比如:使用30%的大米,70%的小米進行搭配,這樣魚在進窩後能第一時間發現大米並吃到,但是又吃不飽,此時小米就負責留魚,魚會去翻找,但是小米體積小不易被發現,而且撿食難度也大一點,留魚就有效果了。
魚體大小:大魚嘴大,小魚嘴小,相應的,大魚可以用大米來打窩,小魚可以用碎米或者小米打窩,這是正常的思路。有釣友會說小魚也能吃大米的,對你說的沒錯,但是咱們來餵魚的還是來釣魚的,你得搞清楚,畢竟魚的食量有限吧。
3、根據酒米本身
酒米可以分為不同的味型的,但是大致還是分為兩類,一種是比較廣譜型的,另一種就是自製的有針對性的酒米。
廣譜型酒米:通常購買的商品酒米,尤其是大公司生產的酒米,基本上都是屬於廣譜型的酒米,因為它是賣到全國各地的,而這些地方的情況又不同,所以只能折中一下,注重廣譜的特徵,才會有好的口碑。當我們在不熟悉的水域,或者魚情複雜的時候可以使用它,作為試探性的打窩。
針對型酒米:是自製的或者當地比較流行的,這是符合某一處魚情的酒米,比如:某些地方的魚就是對藥酒感興趣,或者長久以來都是使用藥酒泡製酒米,那麼自然要使用藥酒米。另外,酒米也具有一定的顏色,一般是紅色和黃色的,有的地方的魚對顏色感興趣,那麼就要加一點食用色素,使酒米看上去更有賣相。
三、延伸一點:簡單酒米的製作
釣魚人沒事就喜歡倒騰製作酒米,常規自製酒米,以一斤米為參考,要使用2兩酒,度數根據泡製時間,米可以炒制脫水,利於對酒的吸收,不炒的話需要長時間泡製,但是保存時間要長一點。對於蜂蜜在酒米當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增加米對酒的吸收,一切以簡單為主,過多的味型反而引起魚的警惕性。
許多釣友使用飲料瓶來泡製,如果是質量比較好的塑料倒還可以,但是時間長了畢竟會有點影響,我們製作酒米也是自己的成功,不能因為泡製器皿的問題而影響誘魚效果,所以還是使用玻璃器皿更合適一點。
我是大別山小農人,有關酒米的一些簡單套路就聊到這裡,喜歡的朋友歡迎留言互動,分享才能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