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布穀鳥是大家最熟悉又最陌生的鳥類之一,熟悉是因為每年的4-6月份,在我國的許多地方都能聽到布穀鳥「布穀~布穀」的叫聲,陌生是因為大都人只聽過布穀鳥叫,沒有見過真正的布穀鳥。有人說:布穀鳥是一種非常殘忍的鳥。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布穀鳥的習性
布穀鳥學名大杜鵑,屬於鳥綱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下的鳥類,它們廣泛地分布於亞洲、歐洲以及非洲大陸上,根據分布的不同,大杜鵑又分為4個不同的亞種(華西、華東、新疆以及指名亞種)。在我國這四個亞種的大杜鵑都有分布,其中以華東和指名亞種最為常見。
從外觀上看,布穀鳥跟斑鳩有些相似,不過要比斑鳩大一些,平均體長在30公分左右。布穀鳥的翅膀和尾羽顏色以淺黑色為主,腹部的毛髮呈灰白色的,從腹部的中部一直到尾巴有褐色的斑紋,爪子大都以黃色為主。
布穀鳥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一種「益鳥」,因為它的食物主要以昆蟲為主,因此,布穀鳥的棲息環境主要以森林為主(昆蟲數量較多),當然在森林日益減少的今天,布穀鳥在農村地區經常出現了田間的大樹之上。由於布穀鳥停留的地方大都是高大的喬木,所以,大多時候我們對它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鳥的」。
許多小夥伴可能會有疑問:布穀鳥的4個亞種均在我國有分布,為什麼我們只在每年的4-6月才能聽到布穀鳥叫?
細心的小夥伴一定發現了,布穀鳥的叫聲一年之中僅有兩三個月能夠聽到,而且這個時間大都集中在麥收以前,從麥收之後,布穀鳥的叫聲就非常的少聽到了。這是怎麼回事呢?與兩方面的有關。
首先,在我國分布的布穀鳥大都是夏候鳥,夏候鳥簡單來說就是春夏季會在一個地方,到了秋冬季會去另一個地方過冬的鳥類,比如大雁就是典型的夏候鳥。布穀鳥在我國大都是春末從其他國家和地區飛來的,它們來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繁殖。等到秋天,它們就飛走了。
其次,布穀鳥是一種獨居的鳥類,它們之所以在4-6月份頻繁的鳴叫是為了吸引異性。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布穀鳥的繁殖期在6月份結束,從那以後,它們就很少叫了。不過,這不代表布穀鳥飛走了,只是它們更加低調的在田野和樹林中覓食而已。其實,在我國的布穀鳥一直會待到9月份左右,才開始動身前往熱帶地區越冬。
因此,布穀鳥在我國算是一個「過客」,不過,這個「過客」在我國幹了一件大事-繁殖。到了八九月份之後,它們就會飛走,來年4月份左右再次回來。期間,它們的鳴叫大都在4-6月,這是因為它們需要用鳴叫來吸引異性進行繁殖。
布穀鳥真的很殘忍嗎?
這個問題要是否成立,要看角度。從食性上看,布穀鳥並不是「劊子手」,它們不會攻擊其他的鳥類,只是以昆蟲為食,所以也算不上殘忍。但是,如果從繁殖習性上看,它確實很殘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相信大家都聽過「鳩佔鵲巢」這個成語,其中「鳩」泛指那些喜歡搶佔其他鳥類巢穴的鳥,而我們今天說的主角布穀鳥,就是典型的「鳩」。與其他的「鳩」不同的是,布穀鳥並不是直接搶奪其他鳥類的巢穴,而是利用其他鳥類的巢穴育雛。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我們簡單的說一下。
一般情況下,鳥在繁殖期都是先建好巢,再繁殖的。但是,布穀鳥不同,它們沒有營巢的習性,簡單的說就是沒有家,也不需要家。因為,它們有著間巢寄生的習性,簡單的說就是把蛋產在其他鳥類的巢裡,由被寄生的鳥孵化自己的卵的行為。
布穀鳥的這種行為也引起了許多鳥類學家的興趣,因為關於布穀鳥繁殖的秘密慢慢的也浮上了水面。根據鳥類學家的觀察發現,布穀鳥會選擇超過15種鳥作為寄主,其中主要以蘆鶯、喜鵲、伯勞、雅雀等鳥類為主。這是因為這些鳥類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大都是由雌鳥單獨孵化和育雛。這樣就給了布穀鳥可乘之機,它會在高樹上觀察這些鳥,一旦它們產卵後,它幾乎是寸步不離的觀察,等到雌鳥外出時,它會立即飛到對方的巢內,將對方的蛋叼走,然後迅速的產下一顆蛋。
為了讓宿主相信這是自己的蛋,布穀鳥也是煞費苦心。首先是數量,布穀鳥產幾顆卵就會叼走對方幾顆卵;其次,布穀鳥的卵與這些宿主的卵都有著高度的相似性;第三就是速度,為了防止自己產卵時宿主回來,布穀鳥提高了自己的產卵速度,它將這個速度壓縮到10秒左右,而正常情況下,鳥類產卵的時間至少要在5分鐘以上。
就這樣,布穀鳥幾乎是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卵產在了別人的巢內,而且這些寄主會像對待自己的卵一樣,將布穀鳥的卵成功的孵化,並餵養長大。也就是說布穀鳥「殺了別人的孩子」,還讓別人幫自己「養孩子」,不可謂不殘忍。不過,布穀鳥的殘忍還沒有結束。
初生既成「魔」
布穀鳥之所以能夠迅速的產卵一方面是其進化的結果,而另一方面與其卵的發育有很大的關係。大多數鳥的卵都是在孵化期間開始正式的生長發育的,而布穀鳥的卵生下來胚胎就已經部分發育了。這有一個極大的好處,那就是比其他鳥的卵先孵化。先孵化後的小布穀鳥凶相畢露,在鳥巢裡,不管是有未孵化的卵還是其他的雛鳥(布穀鳥選擇的寄主的雛鳥要比布穀鳥雛鳥小一些),它統統都會掙扎著將它們推出鳥巢,這樣整個巢裡就剩下了布穀鳥自己,可憐的寄主還全身心的照顧布穀鳥的雛鳥,直到它長大,飛走,這一年又百忙了。
所以,說布穀鳥殘忍就是因為成鳥有間巢營生的習性,而這個習性是以犧牲其他鳥類的後代為代價的,而且即便是剛孵化的布穀鳥雛鳥也是「劊子手」,它將寄主的最後一絲希望徹底破滅。
總結
布穀鳥因為其特殊的繁殖習性被人打上了「惡魔」的稱號,不過這個稱號也一定也不為過,畢竟它殺死了許多鳥的後代,還讓其他鳥給自己孵卵和育雛。當然,這些被選擇為宿主的鳥也不是完全「坐以待斃」的,它們或通過將鳥巢建在更加隱蔽的地方,或通過仔細甄別巢中的卵等等方式來對抗著「吸血鬼」的寄生。
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因為一種鳥的生存方式對其產生敵對的情緒,畢竟,自然界中的動物都有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換句話說,布穀鳥也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其他鳥類的數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