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加快建設農業產業強省,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生豬產業是湖北傳統優勢產業,年均出欄量和萬頭以上規模化養豬場均居全國前列。然而,與發達省份相比,湖北省生豬產業鏈短、龍頭企業不強等短板較為突出。當前,我國生豬產業正迎來轉型升級的窗口期,湖北必須破解制約產業化發展的種種難題,做大做強生豬產業鏈,培育全國性龍頭企業,在新一輪機遇期趕超先進省份。
一頭豬,讓人歡喜讓人憂!
喜:湖北省年均出欄生豬4000萬頭,萬頭以上規模化養豬場居全國之首!
憂:生豬產業財稅貢獻少,上無品牌飼料企業,下無大的屠宰、加工廠,更無本土上市公司。
縱觀生豬飼料、養殖、屠宰、加工產業鏈,湖北省明顯畸輕畸重:養殖規模大實力強,其他環節勢單力薄,抗風險能力不足。
湖北如何走出這一窘境,邁向生豬產業強省?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企業家、行業協會負責人以及專家學者,把脈問診。
多個「全國第一」背後的尷尬
測溫、餵食、清潔……傍晚時分,正是宣恩縣椒園鎮石馬村生豬養殖戶姚元華最忙碌的時候。去年至今年11月中旬,他家已出欄生豬200多頭。
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到今年11月初,全省存欄生豬和能繁母豬分別達到2097萬頭和205萬頭,提前兩個月完成今年國家下達的存欄任務。
湖北是全國重要的商品豬生產基地,正常年份出欄生豬4000萬頭,外調800萬頭。去年以來,國內豬肉供應偏緊,湖北再顯擔當,調出生豬970多萬頭,為全國第一。
生豬養殖大省,湖北名不虛傳:本世紀初,150標準化養殖、生物發酵床養殖等模式在全國推廣;打破國外壟斷,湖北誕生首個生豬大數據基因組育種,培育出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種豬;大企業替代農戶與小型養殖場,養殖規模化水平超過60%,萬頭以上養豬場近800家,居全國之首。
然而,名氣背後,隱痛揮之不去――
養殖是生豬產業鏈中風險最大、汙染最重的環節,對衝這些負面因素,節本增效,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至關重要,這恰恰是湖北省的短板。「飼料、屠宰、加工、貿易等環節受制於人,沒有一家本土上市加工企業。」省養豬協會會長、武漢金龍畜牧公司董事長雷賢忠說。
看飼料。本土飼料企業400多家,90%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下。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董文忠曾擔任過省飼料辦主任,他稱,全國100萬噸以上飼料企業20多個,全省一個也沒有。一些外省品牌佔據湖北飼料市場半壁江山以上。「僅新希望在湖北就有十幾個分廠,年產量在百萬噸以上。」
看屠宰。目前,全省有320家屠宰企業,小而分散,年屠宰量在50萬頭以上均屬省外的中糧、正大、雙匯等企業。
看精深加工。目前,湖北省生豬產品絕大部分以出售白條肉、熱鮮食為主,精深加工率不足2%,低於全國4%的平均水平。對比外省,四川省深加工佔比達12%,河南省深加工佔比達25%左右。
與湖北省缺乏龍頭企業的現狀形成鮮明對比,江西、湖南、安徽、山東、廣東等省的養殖水平並不比湖北省高,但無論產業前端的飼料生產,還是產業後端的屠宰、精深加工,都有一批高附加值的龍頭企業。
為何多年培育不出一個「龍頭」
龍頭興,產業旺。湖北生豬產業鏈不長、不粗、不緊,集中體現在缺乏本土龍頭企業。
本土龍頭為何難產?省畜牧局原副局長陳紅頌認為,錯失幾次關鍵性的時機,導致步步落後於人。
一次是改制的機遇。陳紅頌稱,武漢肉聯廠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在漢興建的國內第一家規模最大的加工企業,產值一度佔全市工業總產值二十分之一,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有肉脂、纏頭、生化藥品、綜合製品等類型。
1984年,全國生豬市場放開,允許個人殺豬賣肉,國營食品公司與肉聯廠普遍遭遇體制之痛。上世紀九十年代,全國各地肉聯廠紛紛開始改制。
被寄予厚望的武漢肉聯廠改制受阻,廠領導進退兩難,企業在觀望與維持中開始走下坡路。
以武漢肉聯廠為代表,就在湖北徘徊之際,一批外省民營企業借改制浪潮,乘勢長大,引發全國生豬產業迎來大洗牌,一批「巨無霸」慢慢崛起――
漯河肉聯廠改制為雙匯,借款從德國引進先進的冷鮮肉生產線,從此發展步入快車道。廣東溫氏以「公司+農戶輕資產」模式,開始在全國擴張,1999年公司出欄僅7.75萬頭,到2019年突破2000萬頭。新希望集團由飼料行業起步,逐漸進軍產業鏈上下遊,目前公司總市值達1140億元,去年出欄生豬355萬頭。
另一次機遇是資本市場的機遇。據介紹,湖北本地生豬企業中,最接近上市的是湖北天種畜牧公司。天種當時掌握國內最先進的種豬技術,當選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政府將其列為上市後備企業,給予財政、土地、稅收等方面支持。但是,由於企業盲目擴張,在2013年和2014年的「豬周期」中,公司資金出現臨時短缺等困難,隨後公司上市未果,反被深圳一家公司收購。
無獨有偶,20餘年來,湖北省著力扶持的多家生豬上下遊企業數次衝擊IPO未果。一位專家稱,倘若有一兩家企業通過上市募得資金,進行品牌建設,市場開拓,產業鏈拓展,將對整個湖北生豬產業意義重大。
從領跑到追趕,湖北也曾嘗試發展全產業鏈,對飼料、屠宰等進行「行業資源整合」。
董文忠介紹,省裡曾想把幾家大的飼料企業聯合起來,做大做強,但是幾家公司負責人各打各的算盤,都想做雞頭,不願當鳳尾,只得作罷。
與飼料行業類似,屠宰行業的整合也以失敗告終。
一輪輪角逐後,湖北被甩到四川、河南、廣東、山東、湖南、江西等第一集團之外。
湖北省生豬產業為何「起大早趕晚集」?雷賢忠直言不諱:「不能總是找外因,怪政府支持不夠,湖北一些企業家視野和格局較小,缺乏合作意識,少了幹大事的定力與狠勁。」 他說,湖北有幾家發展非常好的生豬企業因為企業內部負責人的爭鬥一步步走向衰敗,非常可惜。
能否再造生豬產業的「黃鶴樓」
我國生豬年均消費量6億頭,生豬產業年產值接近2萬億元。
延伸生豬產業鏈,培育全國性龍頭,趕超先進省份,湖北還有機會嗎?
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熊義柏認為,受非洲豬瘟、環境整治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生豬產業正迎來轉型升級窗口期。做大做強生豬產業,湖北不僅有養殖規模優勢,人才、科技等也是強項,決不能自甘人後。
首先要破除農業產業低人一等的舊有觀念,省委政策研究室一位負責人稱,湖北省有的地方只盯著高科技產業,忽視了傳統產業,其實這是誤區,一頭豬可以加工出185種產品,全產業鏈蘊含豐厚利潤。今年,我國四川、河南、江西3個省的首富都是生豬產業的。
用好市場之手。企業必須吃一塹,長一智,保持發展定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今年來,豬肉價格暴漲,武漢金龍畜牧公司每天純利潤超過200萬元,全年利潤有望超過10億元。「這些年,湖北生豬企業不斷倒下,一個很大原因是搖擺不定。」雷賢忠稱,自己所以小有成功,就是贏在堅持「一輩子,一群人,一件事」。他回憶,幾年前有人勸他轉行搞房地產,自己抵住了誘惑。
去年以來,牧原、雙匯、溫氏、正邦、新希望等巨頭均加速擴張步伐;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透露,全國上千家房地產企業跨界過來養豬。山東、河南、四川、湖南、江西等省政府部門也出臺新政策,圍繞全產業鏈,加大對生豬產業扶持力度,開始布局下一輪生豬產業格局:四川由省領導掛帥,加快實施「生豬產業提升行動」,「一企一策」培育重點生豬加工企業。11月,四川省政府與大連商品交易所籤署生豬期貨戰略合作協議,未雨綢繆。重慶市與農業農村部加速共建全國生豬大數據中心,6月起,定期發布全國生豬指數,力求打造全國性生豬線上交易平臺。
「前有標兵,後有追兵,做大做強生豬產業時不我待。」熊義柏建議,黨委政府大員上陣,農業農村、發改、經信、商貿等部門攜手,組織專班,下大力氣,行非常之舉,支持本土養殖、飼料、屠宰等企業兼併整合,組建生豬產業集團;像20年前整合湖北菸草一樣,整合出一個生豬產業的「黃鶴樓」。
一位專家稱,湖北對生豬產業上的資金扶持還有待加強;同時要改變過去撒胡椒麵的做法,集中財力,組建生豬產業發展基金,重點培育兩三家大龍頭,力爭5年內上市。
「金融資本是現代產業的血液。」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鄒進泰認為,一直以來,湖北省金融機構對生豬產業的潛力缺乏足夠認知,更沒有極具膽識的大手筆,必須創新思維,打破禁錮,允許活豬抵押貸款、養豬場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同時,政府部門應當把省內有潛力的畜牧企業納入上市企業培育對象,著力扶持。他舉例說,2018年在生豬養殖全行業虧損時,新希望公司利用資本市場,逆勢低成本擴張一倍產能,最終迎來今年利潤翻倍。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外地大企業已佔據湖北市場,湖北省本土企業如何與之競合?省農業農村廳畜牧處處長何年華建議,一方面,像引進正大一樣,繼續引進全國生豬頭部企業,建設全產業鏈工廠,湖北本土企業為其產業鏈配套,在服務中壯大自身,讓中小養殖戶在合作養殖中享受到全產業鏈的紅利,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應著力改善本土企業的發展環境,不能招來女婿氣走兒子。」
痛定思痛,不服輸的湖北生豬人積極行動,力求後發趕超――
8月,武漢回盛生物(300871)科技公司在創業板上市;9月,武漢科前生物公司在科創板上市,掛牌首日開盤價為29.50元,漲幅達154%。兩家公司均依託華中農業大學的科研優勢,主攻生豬等獸藥生物製品。目前,兩家公司開始布局飼料、添加劑、生豬養殖等上下遊產業鏈,前景可期。
針對本土企業小而散的現狀,今年9月,金龍集團、襄大等省內10餘家生豬養殖企業,聯合華農,自發聯合組建湖北今楚首創育種公司與湖北今楚聯合食品公司,著力在種豬育種與豬肉精深加工領域尋求突破。據悉,兩家公司將把10%的利潤用於研發,打造湖北本土生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錨定目標不鬆勁,久久為功,用好市場與政府兩隻手,努力提升全產業鏈實力,讓更多農民深度融入產業鏈、價值鏈,湖北的生豬產業一定會爬坡過坎、聚能成勢,迎來下一個春天。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