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貧——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思想綜述及對中國的啟示

2020-12-19 騰訊網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羅志恆 馬家進 馬圖南

導讀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位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他們的主要經濟思想體現在哪些方面?對中國的精準脫貧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哪些政策意義?本文對此做全面綜述。

核心觀點

1、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貧富差距擴大、民粹主義興起的背景下,諾獎頒給致力於全球減貧的發展經濟學,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近兩年諾獎更關注現實問題,且與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聯繫緊密,今年的發展經濟學對應「精準脫貧」,去年的內生增長理論對應「高質量發展」、環境經濟學對應「汙染防治」。經濟學是經世致用之學,以解釋、解決時代的重大問題為使命。學術研究強調理論解釋,公共政策研究強調解決方案,商業研究強調前瞻性判斷。這就是我們一直倡導並不斷踐行的「實戰經濟學」。

2、發展經濟學一度成為顯學,但是由於脫離實際而逐漸沒落。班納吉、迪弗洛和克雷默使其重新煥發生機,基於實驗的新方法更是大大提高了我們抗擊全球貧困的能力。

1)研究方法:創新研究範式。深入發展中國家的鄉村,進行田野實驗,在經濟學分析中引入生物醫學中常用的隨機對照試驗方法,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組,比較不同政策措施的效果差異,進行科學評估。

2)研究內容:教育、健康、採用新技術、小額信貸等方面的減貧政策。結論:a)許多低收入國家教育的主要問題並非缺乏基礎教育資源,而是教學內容無法適應學生需求。一旦教學內容適應了學生需求,教學效果便會明顯提升。對於提高貧困國家的教育水平而言,僅僅加大投入是不夠的,應當開展適應學生需求的教學改革,嚴格教學紀律,不斷改善學校治理。b)窮人對預防性保健的投資價格極為敏感,服務質量差是貧困家庭在疾病預防上投入很少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應提供免費的藥物和醫療保健,建立流動疫苗接種站並確保工作人員時刻在崗,接種完疫苗後贈送小禮物,以此提高接種率。c)人們是有限理性的,具有「即時偏差」,儘管投資會帶來長期福利改善,但是人們習慣拖延決策。因此臨時性補貼要好於永久性補貼,一項有嚴格限制的優惠政策將會降低延遲投資的動機。d)在印度、波赫、衣索比亞、摩洛哥、墨西哥和蒙古等國的實驗發現,小額信貸的作用被誇大,其對貧困家庭幫助有限。

3)對公共政策產生深遠影響。例如,關於補習的研究為大規模的助教計劃提供依據,目前已惠及超過500萬印度兒童;關於寄生蟲藥物的研究發現驅蟲為學童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但是父母對價格非常敏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建議向8億多學齡兒童免費分發驅蟲藥物;發現印度政府為治理政府僱員無故曠工而設計的一套生物信息識別系統在設計上存在缺陷,可以偽造記錄,因此及時叫停該系統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3、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全球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多農村人口擺脫貧困,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精準脫貧」是三大攻堅戰之一,2020年要實現全面脫貧、建成小康社會。

三位諾獎得主的經濟思想對中國的脫貧工作和經濟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政策意義:

1)全面客觀評估政策效果,提高政策制定執行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今年諾獎得主研究的方法具體到中國就是「局部試點-全面鋪開」。中國的脫貧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亟需更有針對性、效果更顯著的政策措施。在實踐中也出現了部分過於理想化、急功近利和一刀切的行為,「度」未能掌握好,如側重「輸血」而非「造血」功能培育,不僅未達成目標,反而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隨機對照試驗的實踐就是「局部試點-全面鋪開」,這是黨和政府在過去幾十年實踐中總結歸納並廣泛使用的工作方法。

2)吸收借鑑諾獎研究成果,從教育、醫療保健角度入手改變貧困思維,加強人力資本建設,推動貧困地區教改、教師隊伍激勵機制和基礎教育質量改善、醫療保健健全等,真正讓貧困地區脫貧。例如推進貧困地區的教學改革,加強農村教師的激勵約束;為貧困家庭提供免費的疫苗接種,並提供小額獎勵等。中國也應總結推廣實現7億多人脫貧的成功經驗,承擔大國責任,為消滅全球貧困貢獻力量。

3)宏觀減貧與微觀減貧相結合,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和金融等手段支持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給予企業扶貧方面的稅收優惠、融資貼息等,發揮企業扶貧尤其是產業扶貧作用。中國7億多人脫貧主要依賴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增長,屬於宏觀減貧;三位諾獎得主的政策實踐則更關注扶貧政策對貧困人群的影響,屬於微觀減貧。中國應繼續堅持宏觀減貧,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維護宏觀經濟穩定,在發展中解決問題;也要做好微觀減貧,深入基層,調動貧困人群主動脫貧的積極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4)用科學規範的研究方法,講述中國故事,闡釋普遍的經濟學規律。近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學研究水平與國際快速接軌,但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還很少。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在非洲印度研究發展中國家問題取得卓越成果,中國作為快速變革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卻缺乏相應的理論貢獻,經濟學研究方法或需更加遵循國際規範,或許這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目錄

1 三位諾獎得主生平簡介

2 主要經濟思想與理論貢獻

2.1 通過田野實驗方法評估減貧政策效果

2.2 具體研究了教育、健康、採用新技術、小額信貸等方面的減貧政策

2.3 對公共政策產生深遠影響

3 對中國的啟示

3.1 對中國脫貧工作的啟示

3.2 對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啟示

正文

1 三位諾獎得主生平簡介

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1961年出生於印度孟買,曾就讀於印度加爾各答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1988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發展經濟學分析研究局主席、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計量經濟學會會員、古根海姆基金會及艾爾弗雷德·斯隆基金會研究員、世界銀行和印度政府等多家機構的榮譽顧問,獲得2009年印孚瑟斯獎等多個獎項。

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扶貧與發展經濟學教授。1972年出生於法國巴黎,曾就讀於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999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獲得2009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學金、2010年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等多項榮譽。其中克拉克獎被稱為「小諾貝爾經濟學獎」,僅頒發給40歲以下的美國經濟學家,41位得主中有13位榮獲諾獎,其餘亦是熱門候選人。迪弗洛是第二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得主,也是最年輕的得主,年僅46歲,而平均獲獎年齡為67歲。

埃絲特·迪弗洛的博士生導師是阿比吉特·巴納吉,二人也是麻省理工的同事,共同育有一女,但並未結婚,可謂是「一門雙諾獎」。班納吉和迪弗洛合作緊密,共同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合作出版暢銷書《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並於2003年聯合創建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J-PAL確保扶貧政策的制定基於科學依據,其研究和政策拓展工作遍及從肯亞到印度尼西亞再到法國等多個國家,惠及超過4億人。

麥可 克雷默(Michael Kremer),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發展中社會蓋茨教授。1964年出生於美國,曾就讀於哈佛大學,1992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任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獲麥克阿瑟獎學金和總統學院獎學金,被提名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幫助制定了疫苗的預先市場承諾(AMC),以刺激對疫苗研究和發展中國家疫苗分發的私人投資。於2010年成為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發展創新風險投資(DIV)的創始科學總監。

2 主要經濟思想與理論貢獻

班納吉、迪弗洛和克雷默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抗擊全球貧困的能力,其基於實驗的新方法使發展經濟學蓬勃發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各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謀求經濟發展,發展經濟學作為專門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道路的學科曾煊赫一時。但由於過於側重理論分析,「主義」色彩濃厚而對具體問題關注不夠,其在各國的實踐效果差異很大,因此80年代之後關注度顯著下降。90年代以來,以今年三位諾獎得主為代表的一批年輕經濟學家改變了發展經濟學過於宏觀的缺點,將研究對象轉向微觀主體,即發展中國家的人,使其更具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發展經濟學也得以重回主流經濟學圈。

2.1 通過田野實驗方法評估減貧政策效果

三位得主的最大貢獻是基于田野實驗(field experiment)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減貧政策。他們深入發展中國家的鄉村,通過設計實驗並分析相關數據,評估和比較不同減貧方法的政策效果。三位得主在經濟學分析中引入生物醫學中常用的隨機對照試驗方法(Random Controlled Trial),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組,比較不同政策措施的效果差異,進行科學評估。在過去的20年中,這一開創性方法深刻改變了發展經濟學的研究範式,成為發展經濟學的標準方法,優秀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

2.2 具體研究了教育、健康、採用新技術、小額信貸等方面的減貧政策

1)教育一直是消除貧困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政策制定者都面臨下述問題:在教育資源整體十分稀缺的背景下,什麼方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教育水平?是增加學生的課本數量,還是給學生提供免費午餐?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克雷默和同事們一起開始在肯亞西部的農村地區開展相關研究。克雷默將當地學校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提供更多的課本,另一組提供免費午餐,結果顯示,免費午餐並不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課本也僅僅只對最優秀的學生有效。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許多低收入國家教育的主要問題並非缺乏基礎教育資源,而是教學內容無法適應學生需求。一旦教學內容適應了學生需求,教學效果便會明顯提升。班納吉和迪弗洛在孟買和瓦都達拉兩個印度城市研究了針對性補習輔導的效果。他們隨機選中部分學校,為這些學校的學生提供針對性輔導,解答學生問題,並將教學結果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無論在短期還是中期,針對性輔導均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

三位得主總結了許多貧困國家教育的幾個核心問題:課程和教學與學生需求不符,教師缺勤率很高,教育機構普遍薄弱等。在他們的努力下,許多學校開始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的輔導。針對老師缺勤普遍的問題,三位得主比較了降低學生/教師比例(增加每個學生和老師接觸的機會)和縮短教師的合約期限(增加教師的緊迫感)對教學結果的影響,結果發現,短期合同制的老師所帶學生的考試成績顯著提高,而降低學生/老師比例的做法對學生成績沒有顯著影響。因此對於提高貧困國家的教育水平而言,僅僅加大投入是不夠的,應當開展適應學生需求的教學改革,嚴格教學紀律,不斷改善學校治理。

2)健康領域:克雷默和合作者研究了政策制定者在貧困地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藥物和醫療保健是否應該收費?如果需要的話,又該如何定價?克雷默研究了藥物價格對是否服用治療寄生蟲感染的驅蟲藥的影響。結果發現,當藥物免費時,75%的父母會給孩子服用藥物。然而當費用僅有微小上漲,即價格漲至低於1美元的價格時,選擇服用藥物的比例驟降至18%。許多類似的實驗得到了類似的結果。這說明窮人對預防性保健的投資價格極為敏感。

除了價格以外,服務質量差是貧困家庭在疾病預防上投入很少的另一重要原因。班納吉和迪弗洛研究發現,儘管貧困地區設有疫苗接種站,但工作人員經常脫崗,導致貧困地區的人們難以信任疫苗接種。為解決這一問題,二人建立了流動疫苗接種站,接種站在隨機選定的村子中流動,並確保接種站中始終都有工作人員在崗。結果發現,服務質量改善後,疫苗接種率變為原來的三倍,從6%增長到18%。如果接種完疫苗還能獲得一個小禮物(一包扁豆),居民的接種率將進一步上升至39%。

3)採用新技術:在疫苗實驗中,儘管改善服務後接種率明顯上升至39%,但大多數人(61%)仍然不願接種疫苗。因此研究者推測許多貧窮國家的疫苗接種率低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們並不總是完全理性。

迪弗洛和克雷默研究證實人們是有限理性的。他們在非洲南部地區的實驗表明,當地農民對於新技術通常持懷疑態度,例如許多農民不願採用化肥而堅持原始肥料,儘管化肥對農作物的好處顯而易見。他們對此的解釋是「即時偏差」(present bias),即現在佔據了人們意識的很大部分,因此人們傾向於延遲決策,而當明天到來時,再次面臨相同問題,並再次選擇延遲投資。長此以往,人們便形成了不對未來進行投資的惡性循環。如果「即時偏差」存在,那麼從政策角度來看,臨時性補貼要好於永久性補貼,一項有嚴格限制的優惠政策將會降低延遲投資的動機。實驗證實,與永久性補貼相比,臨時性補貼對化肥的使用產生了更大影響。

4)小額信貸:班納吉和迪弗洛對小額信貸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近年來,小額信貸一直被認為是幫助發展中國家居民獲得金融資源、改善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其主要開創者穆罕默德·尤努斯還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但二人對小額信貸有效性提出質疑,研究了小額信貸對印度城市海得拉巴居民的影響。他們將受試家庭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提供小額信貸資源,另一組不提供。結果發現,僅有約四分之一的受試家庭使用了小額信貸;隨著時間推移,部分家庭償還了債務,另一些也只是繼續滾動續借,並沒有擴大規模,因此整體借貸規模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同時,實驗組和對照組家庭在一些關鍵指標,如人均支出、健康狀況、婦女平權、子女教育等問題上並未體現出顯著差異。不同研究者在波赫、衣索比亞、摩洛哥、墨西哥和蒙古等國家均開展了類似實驗,得到相似結果。

2.3 對公共政策產生深遠影響

三位得主的研究成果對公共政策產生了廣泛影響。例如,關於補習的研究為大規模的助教計劃提供了依據,目前已惠及超過500萬印度兒童。關於寄生蟲藥物的研究發現驅蟲為學童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但是父母對價格非常敏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建議向8億多學齡兒童免費分發驅蟲藥物。

通過實驗確認諸多無效的政策措施,節省大量資源。在2008年發表的論文中,班納吉和迪弗洛研究了印度政府為治理政府僱員無故曠工而設計的一套生物信息識別系統,發現該系統儘管在實驗初期發揮了一定作用,但隨後效果快速下降,到實驗結束時,該系統對於遏制曠工已經沒有作用。通過私下調查,二人了解到使用者發現了該系統在設計上的隱蔽缺陷,因此可以偽造記錄。該研究使印度政府及時叫停該系統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從而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三位得主的研究改變了公共機構的工作方法,重塑了發展經濟學的研究範式。越來越多的減貧組織開始系統地開展田野調查,評估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以更有效地決策。短短20年間,發展經濟學已成為主要基於實驗、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並助力緩解全球貧困、改善全球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

3 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全球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多農村人口擺脫貧困,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1978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7.7億,貧困發生率97.5%。2018年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比1978年減少7.5億;貧困發生率1.7%,比1978年下降95.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2.4個百分點。

「精準脫貧」是三大攻堅戰之一,2020年要實現全面脫貧、建成小康社會,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現行標準下(按2010年價格每人每年2300元)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致力於消除貧困的發展經濟學,對中國的脫貧攻堅戰有重大指導意義;紮根於現實的治學態度與方法,對中國的經濟理論發展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3.1 對中國脫貧工作的啟示

第一,全面客觀評估政策效果,提高政策制定執行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今年諾獎得主研究的方法具體到中國就是「局部試點-全面鋪開」。中國的脫貧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亟需更有針對性、效果更顯著的政策措施。在實踐中也出現了部分過於理想化、急功近利和一刀切的行為,「度」未能掌握好,如側重「輸血」而非「造血」功能培育,不僅未達成目標,反而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隨機對照試驗的實踐就是「局部試點-全面鋪開」,這是黨和政府在過去幾十年實踐中總結歸納並廣泛使用的工作方法。

第二,吸收借鑑諾獎研究成果,從教育、醫療保健角度入手改變貧困思維,加強人力資本建設,推動貧困地區教改、教師隊伍激勵機制和基礎教育質量改善、醫療保健健全等,真正讓貧困地區脫貧。例如推進貧困地區的教學改革,加強農村教師的激勵約束;為貧困家庭提供免費的疫苗接種,並提供小額獎勵等。中國也應總結推廣實現7億多人脫貧的成功經驗,承擔大國責任,為消滅全球貧困貢獻力量。

第三,宏觀減貧與微觀減貧相結合,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和金融等手段支持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給予企業扶貧方面的稅收優惠、融資貼息等,發揮企業扶貧尤其是產業扶貧作用。中國7億多人脫貧主要依賴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增長,屬於宏觀減貧;三位諾獎得主的政策實踐則更關注扶貧政策對貧困人群的影響,屬於微觀減貧。中國應繼續堅持宏觀減貧,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維護宏觀經濟穩定,在發展中解決問題;也要做好微觀減貧,深入基層,調動貧困人群主動脫貧的積極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3.2 對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啟示

近兩年諾獎更關注現實問題,且與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聯繫緊密,今年的發展經濟學對應「精準脫貧」,去年的內生增長理論對應「高質量發展」,環境經濟學對應「汙染防治」。

中國在經濟實踐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為何在經濟理論發展方面建樹有限?屠呦呦實現了中國自然科學領域諾獎零的突破,我們又何時才能獲得經濟學獎呢?

用科學規範的研究方法,講述中國故事,闡釋普遍的經濟學規律。近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學研究水平與國際快速接軌,但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還很少。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在非洲印度研究發展中國家問題取得卓越成果,中國作為快速變革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卻缺乏相應的理論貢獻,經濟學研究方法或需更加遵循國際規範,或許這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經濟學是經世致用之學,以解釋、解決時代的重大問題為使命。學術研究強調理論解釋,公共政策研究強調解決方案,商業研究強調前瞻性判斷。這就是我們一直倡導並不斷踐行的「實戰經濟學」。與大家共勉!

相關焦點

  • 對話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疫情對經濟,創新,和未來的啟示
    [億歐導讀]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蒞臨2020世界創新者年會·【科技創新領袖篇章】,在發表演講後,與億歐CEO黃淵普先生圍繞疫情對經濟和市場帶來的影響展開了精彩的對話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出席了世界創新者年會WIM2020的【科技創新領袖篇章】,並在發表演講之後與億歐CEO黃淵普先生進行了精彩的對話,探討了疫情對經濟和市場帶來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的啟示。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約瑟夫•阿羅去世
    新京報快訊(記者 羅東)當地時間2月21日,美國經濟學家、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約瑟夫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經濟學家班納吉和迪弗洛,深度解析如何正確運用經濟學,解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移民、貧困等棘手問題。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 今年的諾獎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三位獲獎者的研究認為,貧困成因和減貧措施都是多元的,我認同這一理念。總體上說,減貧舉措應當是綜合一體的。目前,我國脫貧攻堅的「六個精準」「五個一批」,本質上是縱橫結合、綜合一體的。黨的十九大報告鄭重重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因此,相對貧困、相對落後、相對差距,將長期存在。2020年後,我國農村將重點解決相對貧困問題。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後疫情時代「新的生產要素變得越來越重要」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 後疫情時代「新的生產要素變得越來越重要」11月28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承辦的
  • 設計市場的經濟學家——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如拍賣槌落定般鏗鏘有力,史丹福大學教授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和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師徒二人共享此譽,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解讀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拍賣出來的新貴
    ,更令人讚嘆的是這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還是師徒關係。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在其著作《贏者的詛咒》就專門分析了這種現象。上世紀70年代,石油價格高漲,市場火爆,然而在墨西哥灣油田拍賣中以高價拍到油田的企業,卻總是陷入虧損或收益低於預期的困境,即便有這樣的前車之鑑,總還是有新的競標者前赴後繼地陷入了「贏者詛咒」的陷阱。對此,羅伯特·威爾遜創建了一個分析共同價值拍賣的框架。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貿易與戰爭
    本次論壇主題為「開放的中國金融與世界」。鳳凰網財經全程報導。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Tomas J. Sargent出席論壇並發表演講。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Tomas J. Sargent有哪些活動推動了發明和創新?Tomas J.
  • 起底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師徒檔」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顧志娟)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保羅 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 威爾遜(Robert B. 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獲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知多少:並非諾貝爾本人設立
    1968年,瑞典國家中央銀行(Sveriges Riksbank)設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以紀念諾貝爾獎之父——阿爾弗裡德-諾貝爾(Alfred Nobel)。自從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以來,直到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走過了47年,下面讓我們一起回顧近半個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趣聞。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打關稅戰錯了 百害無一利
    原標題:諾貝爾獎得主:美國打關稅戰錯了真正痛點在……臺灣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大舉「貿易保護主義」旗幟,並指控世界貿易組織(WTO)損害美國貿易,對日本、韓國以及歐盟等盟友徵收鋼鋁、汽車關稅,這些舉措造成美國製造業成本大幅提高。
  •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套路
    其實,拍賣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問題,對它的深入研究足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比如,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2日就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兩位拍賣問題的研究大師——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 (Robert Wilson)。
  • 遲到20年的諾獎: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思想評介-虎嗅網
    就在上述這一幕發生前不久,他們剛剛被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為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獲獎理由是「發展了拍賣理論、發明了新的拍賣方法」。有意思的是,雖然現年83歲的威爾遜教授不斷地數落自己的好學生米爾格羅姆竟然在諾獎開獎這樣重要的時刻關手機睡覺,但其實在諾獎評委會把電話打到他家中的時候,他也將其誤認為騷擾電話而順手掛掉了。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中國的創新發展可能比美國...
    「中國的創新發展可能比美國還要快」,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埃德蒙·菲爾普斯(EdmundS. Phelps)在騰訊微講堂對其的訪談中高度評價了中國的創新能力。菲爾普斯是在參加由《北大商業評論》主辦的第二屆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中國峰會期間(3月14日-16日)接受此次訪談的。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斯金教授,受聘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
    12月18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埃裡克·馬斯金教授應邀到訪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馬斯金教授受聘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學術委員會名譽主席、國際導師,並為中南林涉外師生作學術報告。馬斯金教授分享了他獲得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成果—機制設計理論,他通過如何平分蛋糕、頻譜許可、具有異質性偏好的消費者對能源品種的選擇將深奧的內容用更簡單直觀的形式表達出來。馬斯金教授認為,機制設計理論可以運用在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多個研究領域,大到社會發展戰略的選擇,小到個人生活物資的分配,都可以通過機制設計理論進行分析。
  • 改進拍賣理論和發明新拍賣形式 兩美國經濟學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北京時間10月12日,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兩位來自美國,且同為史丹福大學教授的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理由是他們「改進了拍賣理論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用「實驗」提高扶貧效果的諾獎得主,及其背後的學術爭議
    這個宏大問題並不好回答,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將這個問題分解成:如何提升免疫率和受教育年限等細小問題,嘗試用藥學實驗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1998年,印度著名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憑藉對「貧困」等福利經濟學問題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21年後,有關「貧困」的研究再度獲得經濟學諾獎。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位得主揭曉!今年的諾獎為何如此...
    剛剛,首個揭曉的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HarveyJ.今年的諾貝爾獎後續頒布日程如下:10月6日,瑞典當地時間11:45,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10月7日,瑞典當地時間11:45,諾貝爾化學獎頒布;10月8日,瑞典當地時間13:00,諾貝爾文學獎頒布;10月
  • 僅1位女性獲獎,有人90歲得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明揭曉!誰是熱門?
    10月1日起,2018年諾貝爾獎陸續公布,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於瑞典時間10月8日上午11:45(北京時間17:45)公布。截至目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均已公布,文學獎停頒,經濟學獎將成為今年最後一個公布的諾貝爾獎項。今年得獎的熱門人選有誰?
  • 諾貝爾經濟學獎,和諾貝爾本人無關?
    諾貝爾經濟學獎,和諾貝爾本人無關? 關鍵詞 >> 諾貝爾獎 諾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