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佛教徒總是叫和尚,要不就是僧人。雖然叫法也算對,但總覺得是有一些誤讀,就像把鴻鵠念成了洪浩一樣,是時候給大家普及一下這些奇怪的佛教徒名稱到底是什麼意思了!
首先我們來說說僧。僧這個字的梵文意思是「合和眾」的意思,聽起來有點像曹操寫的「一盒酥」,其實意思是這樣的,如果叫做僧,那就不能指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僧這個字就是對出家人一種集體的稱呼。如果按照《南山鈔》來講的話,四個人以上,能做一些法事,能形成一個組織,這才應該叫做「僧」。
再次就是和尚這個詞了,無論是電視劇裡還是現實生活中,和尚這個詞大概是最為常見的稱呼佛教徒的詞語了。但嚴格來說,和尚是一種尊稱,比如大和尚,老和尚,是對男性佛教徒的尊稱,所以和尚這個詞不是任何人都能擔當的起的。
第三個就是比丘,比丘是指受過足戒的男性僧人,而出家且受具足戒的女性僧人則被稱為「比丘尼」。
還有一個比較冷僻的詞叫做闍梨,嗯嗯,為了防止出現校長大人的失誤,這個闍字不讀者,而是讀she。闍梨的意思和和尚的相近,也是一種尊稱,如果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大概和教授差不多,什麼是闍梨呢,就是博學多才,對於本專業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見解。換做佛教徒的話說就是懂得佛教的行為規則,能糾正弟子的錯誤行為的人。嚴格來說,闍梨要比和尚的「等級」要小一些,如果和尚是正教授的話,闍梨差不多是副教授級別吧。
最後我們說說頭陀,頭陀其實和行者是一個意思。說起行者大家都不陌生,孫悟空就是行者嘛,行者,就是雲遊天下,以乞食為生,修的是苦行,所有又叫做苦行僧。是頭陀要比行者更為辛苦,佛教對頭陀的起居飲食作出了12條嚴格的規定,比如一日一食、樹下止、冢間住,但坐不臥等等,達到嚴格的12條才能被稱為頭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