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莓音樂節人潮湧動(來源:網絡) |
搜狐娛樂訊 (肖旋/文)5月5日是上海迷笛音樂節的最後一天,儘管五一假期已經過去,仍有近兩萬名觀眾到場。在痛仰樂隊和瑞士打擊樂二人組合 Bubble Beatz的壓軸演出中,眾多搖滾「狄托」釋放自己,POGO(現場互撞)、跳水(演出時爬上舞臺平伸身體躍向臺下,並被其他觀眾接住),玩得不亦樂乎。
上海迷笛音樂節的收官,也意味著五一音樂大戰正式拉上帷幕。據統計,草莓和迷笛在北京上海的演出,共吸引了約36萬人次到場,其中草莓音樂節24萬人次,迷笛音樂節12萬人次。如此龐大的群體性盛會,也引人驚嘆:今年的音樂節真是賺翻了!事實真是如此嗎?搜狐娛樂採訪眾多相關人士,得出收益估算——北京草莓盈利400多萬,上海草莓小幅度虧損;北京迷笛和上海迷笛都略有盈利,其中北京盈利90萬左右。
盛況:草莓24萬人次,迷笛12萬人次
從慣性思維來看,由摩登天空舉行的草莓音樂節應該是五一假期音樂節的最大贏家。堅持打造年輕人狂歡節日的草莓音樂節,在今年邀請了Travis、Lenka、王若琳、何韻詩、尚雯婕、黃義達、王菀之等國內外音樂人。三天內,北京和上海的草莓音樂節參與人次達到了24萬,其中北京15萬,上海9萬。
有消息稱,北京草莓音樂節的人數遠遠不止於此,僅僅第一天(4月29日)就達到了10萬人次。儘管沈黎暉否認了這種說法。但當天確實出現了音樂節少有的盛況。在場外,罕見地出現了門票售罄的情況,部分黃牛在高價收購和兜售門票,預售價120元的門票被炒到了300元;而在場內,買水的觀眾排隊將近一公裡,流動廁所前永遠大排長龍。因為人數超過預計之內,主辦方不得不限制部分觀眾的入場。
與草莓音樂節相比,在離市區80公裡的平谷舉行的迷笛音樂節,人數並沒有那麼多。北京迷笛音樂節三天大概是七八萬人次。而上海迷笛因為不是五一假期,人數略有減少,大概是四五萬人。兩地總共達到12萬人次。扭曲機器、夜叉、木瑪、郝雲、痛仰以及來自丹麥的D-A-D等樂隊為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搖滾樂迷帶來了精彩的演出。
雖然迷笛音樂節的參與人數遠遠落後於草莓,卻已經超過了他們的自我預期。迷笛副總單蔚向搜狐娛樂表示,迷笛音樂節會一直堅持自己的風格和氣質,不會為了適應更多的人群而改變,「我們希望能對搖滾樂進行普及,永遠都有搖滾樂的特質,不會為了尋求觀眾多還是少去改變」。單蔚介紹,在這次北京迷笛音樂節中,他們共開闢了上萬平米的露營區,接待了3000人露營,這也創造了迷笛歷年來的露營記錄。而他們竭力打造的「孩子們的迷笛」也受到了眾多樂迷的喜歡。
除了以上兩大音樂節之外,主打搖滾民謠的大理洱海世界音樂節和主打明星牌的的長江國際音樂節也吸引了眾多樂迷。據不完全統計,五一期間,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音樂節有十幾個。
賺翻了?北京草莓盈利400多萬 北京迷笛90萬左右
根據摩登天空老總沈黎暉提供的數據,北京草莓和上海草莓達到了24萬人次,其中北京15萬,上海9萬,總體製作費用是1800萬。數字聽起來非常漂亮,但實際購票人數並沒有那麼多——除了工作人員、藝人團隊、媒體、贊助商不需要購票之外,還有部分觀眾通過黃牛以及製作證件混入內場。以北京為例,三天的實際購票觀眾大概是10萬人次。按最低的單日價計算(單日預售120元/現場150元,三日預售320/現場400),三天門票收入在1100萬以上。
門票之外,草莓音樂節在音樂與商業的聯姻上,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績。在現場,隨處可見贊助品牌和媒體合作,不僅單個舞臺有了冠名,還與電商品牌聯手打造了秀舞臺。沈黎暉介紹,商業贊助以及冠名費佔到了北京草莓總收入的三成。這意味著北京草莓的總體收入至少達到了1600萬左右。根據業內人士透露,音樂節的支出除了製作費之外,還包括票務網站的「票提」(票務網站的票提比例是0.05-0.08%,部分團購網站更高),活動場租(80-100萬)以及贊助成本等。刨除這些費用,北京草莓音樂節的總利潤是400多萬。
草莓音樂節真的賺翻了嗎?沈黎暉聽到這個言論笑了起來,「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上了一個小臺階。大家比較容易樂觀,比我們還樂觀。」他說,北京草莓盈利狀況確實比去年高,但上海卻賠錢了,「對我們來說,上海和北京是一個項目,最終利潤核算也得在一起。上海去年賠了,今年雖然參與的觀眾增加了,總體收入也有所提升,也還是賠了。」他強調,不能以草莓音樂節的單一場作為分析的典型,「草莓是沒有政府贊助的,過去那些年也是有賺有賠。我們一直在投入,還在開拓西安等地,遠沒有到名利雙收的地步。」
老牌的迷笛音樂節今年在北京和上海同樣有兩場。據迷笛音樂節副總單蔚透露,北京迷笛音樂節達到七八萬人次,而上海迷笛音樂節是四五萬人次。以北京迷笛單日票價100元(預售100元,現場120元)來算,三天票房收入大概是800萬。單蔚介紹,Tiger啤酒和野格酒等商業品牌的贊助大概佔總收益的三成,這意味著北京迷笛的總收益大概是1100萬左右。因為有當地政府的贊助,迷笛音樂節在安保和交通方面省下了一筆開銷,扣除製作費八九百萬,以及票務網站「票提」和場地費等,北京迷笛音樂節盈利大概是八九十萬。而上海迷笛音樂節的收益也超過了去年——小有盈利,但比北京稍差一些。
與草莓和迷笛兩大音樂節相比,一些新興的音樂節仍然處在摸索階段,盈利狀況也並不是那麼好。今年剛在大理舉辦的洱海世界音樂節,雖然有許巍、何勇、黑豹、腦濁、龍神道等樂隊加盟,卻仍是「小虧」。主辦人金錚表示,三天音樂節能共吸引到兩萬觀眾,已經超乎他們的想像。但由於是首屆音樂節,贊助比例不高,再加上大理周邊對音樂節的概念還不是很理解,在推廣上遇到了一些困難。他強調,本屆音樂節已經超乎他們的想像,當地政府對於這個項目也頗為滿意。
音樂節將進入新階段:票價提升是發展趨勢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戶外音樂」和「搖滾樂現場」終於以娛樂消費的形式進入主流大眾的視野,並逐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戶外音樂節不僅讓多年「地下」的搖滾樂隊看到曙光,獲得了收益,也成為了那些賣不動唱片的流行歌手的救命良藥。
沈黎暉認為,3年之後,國內音樂節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如何制止猖獗的黃牛和在打造國際一流音樂節和提升票價上取得平衡,將是他們下個階段該面對的。
談到此次音樂節上的「黃牛」,沈黎暉深有體會,「今年的草莓音樂節總共有幾百個安保和一些武警,明年還將在安保方面加大投入。第一天門口就有100多個黃牛,他們不僅加價售票,還從出口往裡帶人,把人硬塞進去。還有些黃牛直接撕破了圍欄,放了一些人進去。給我們造成了特別大的影響」。遇到了同樣問題的還有洱海音樂節,製作總監吳廣宇說,很多黃牛迅速地製作了假票和假證,帶觀眾混入了現場,這些不可控因素也影響著音樂節產業鏈的發展。
音樂節的另外一個發展趨勢是票價的提升。從目前來看,國內音樂節三天通票大概都是300左右。與國內的其他演唱會和音樂會相比,音樂節的門票算是非常便宜,觀眾只用花100元左右,就能在一天內看盡各種大牌小牌歌手和樂隊。
沈黎暉認為,在草莓音樂節邁向國際一流音樂節的道路上,漲價是必然的,「跟國外音樂節比起來,中國的門票太低了,隨著國際大牌的增加,門票肯定會提高。」但他也強調一定會循序漸進。單蔚也認為音樂節票價的提高是一個趨勢,「未來隨著運營成本的增加和通貨膨脹,門票價格漲幅肯定會有,但那時候工資肯定也增加了。現在日本的Summer Sonic音樂節三天通票是2000左右人民幣,國內三天通票是300多塊。大概都相當於當地年輕人月收入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