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
本次更新的名錄中共有16種鰩魚成為瀕危物種。其中,15種鰩魚為極危類別。像「犁頭鰩」的種群數量過去45年下降了80%。
該名錄指出,鰩魚屬的龍紋鱝和及達尖犁頭鰩常常被當作副漁獲物捕撈,是目前瀕危程度最嚴重的海洋物種,離滅亡「只剩下最後一步」。
據《紐約時報》報導稱,鰩魚數量的下降,除了作為副漁獲物被捕撈,造成其瀕危的主要原因還有不受管制的非法捕撈活動。在水產品市場上,鰩魚肉往往被運往當地市場銷售,鰩魚鰭則被運往國際市場作為魚翅湯的原料。
「從鯊魚到鰩魚,有很多海洋物種瀕臨滅絕。」保護國際組織氣候變化生物學家李·漢娜說,「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保護海洋環境和物種,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調查報告,鰩魚體型類似於鯊魚,有的可長到3米多,主要生活在印度洋、西太平洋、東大西洋以及地中海等海域的淺水區域。近年來,該類物種的生育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再加上人類活動的影響和威脅,使該物種生存處於瀕危邊緣。
「要想拯救這些瀕危海洋物種,相關政府應該在加強物種保護、減少副漁獲物捕撈、建立海洋保護區、加強國際水產品貿易管制等方面採取措施。」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拯救委員會鯊魚保護項目負責人辛芬德費爾說。
本次更新的紅色名錄同時收錄了深海魚類瀕危物種,共有500種深海硬骨魚首次入選,如生物螢光燈籠魚。此外,生活在深海熱液噴口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被列入瀕危名錄的深海軟體動物。
該名錄稱,由於深海捕撈、油氣開採以及深海採礦等人類活動的開展,這些深海魚類正面臨生存威脅。本次收錄的硬骨魚通常生活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其中,有20%的深海硬骨魚缺少評估數據,因此需要對其物種狀態進行進一步研究。此外,許多深海硬骨魚生活在國家管轄海域以外,對於其保護責任歸屬尚存有疑問。
「這些深海魚類是首次被納入評估,可以說我們對於深海魚類保護現狀的研究剛剛開始,應儘快開展人類活動對深海物種的影響。」紅色名錄海洋魚類小組主席貝斯說,「本次紅色名錄對瀕危深海魚類的收錄,將成為能夠反映深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之一。」
瀕危物種保護現狀堪憂
「超過10萬個物種被列入紅色名錄,凸顯出人類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過度開發所導致的嚴重後果。」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代理總幹事格雷特·阿基拉說,「保護自然環境的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利益所在,這也是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目標的基礎。」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設立於1964年,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全面的動物、真菌和植物物種全球保護狀況信息來源。迄今為止,包括哺乳動物、兩棲動物、鳥類、造礁珊瑚和針葉樹在內的許多物種都得到全面評估。
今年5月,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發布報告稱,全球共有100萬個動植物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本次更新的紅色名錄,確認了IPBES報告所描述的嚴峻形勢。那就是,全球瀕危物種數量正在以不可預料的速度下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負責人簡·斯馬特說,「國際社會必須採取決定性的行動阻止這一下滑趨勢。」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稱,自紅色名錄上一次更新以來,所有被列入的物種都沒有任何恢復的跡象。「全球瀕危物種現狀並沒有越來越好,而是逐漸惡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項目負責人希爾頓·泰勒說。
泰勒說,紅色名錄將處於不同瀕危狀況的物種分為3個類別:易危、瀕危、極危。往年更新該名錄時,科學家往往會發現可以從極危類別移到程度更輕的其他類別的物種。然而,今年的研究發現,原有的名錄物種或是保持保護狀態不變,或是需要上升到瀕危程度更嚴重的類別。這顯示出,當今人類社會的保護行動並沒能有效阻止自然物種的瀕危狀態。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近年來,全球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愈加嚴峻,急需採取行動加以保護。IPBES報告指出,過度捕撈是威脅海洋瀕危物種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超過90%的海洋魚類被過度捕撈,或是處於不可持續狀態。北方藍鰭金槍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世紀90年代,僅西歐地區北方藍鰭金槍魚的捕撈量就達到5萬噸/年。目前,北方藍鰭金槍魚的種群規模已經萎縮了近80%。
人類活動對海洋生物棲息地的影響和破壞,也會對物種生存構成極大威脅。例如,在全球現存的7種海龜中,除了平背海龜,其他6種都處於種群規模快速下降的危險階段,其中稜皮龜、玳瑁與肯氏海龜已被列為瀕危物種。
在海鳥類中,如極危鳥類勺嘴鷸,由於繁育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遷徙途經地用途的改變、在中轉站被非法捕獵等因素,近年來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
來源:中國海洋報
記者:周超
編輯: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