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八大水系 尋稀客身影丨消失20多年的苦花魚 重回遂昌垵口安家

2020-12-27 浙報融媒體

編者按: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興。近些年,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方向,浙江以「五水共治」碧水行動,建設美麗河湖,持續推動環境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得以保護和修復。近日,記者跟隨專家分赴錢塘江、甬江、苕溪、甌江等八大水系尋訪:那些曾經絕跡的鳥兒是否重新翩躚在江南水鄉?幾近消失的珍貴魚類是否已然遊回清清溪流?繼續來看記者尋訪路上發回的一線報導。 

夏天石倉源裡的苦花魚。

麗水遂昌,有一種當地百姓口中的「苦花魚」,已經絕跡了20多年。

苦花魚對水質要求極高,一般生活在海拔300米以上的山澗溪流中,也被稱作「清流女王」。

最近,聽說消失多年的苦花魚回來了。冬日,記者來到遂昌垵口鄉。地跨錢塘江、甌江兩大水系的垵口,是遂昌的飲用水源保護地。儘管是冬季,苦花魚的蹤跡難覓,我們還是驅車來到該鎮石倉村碰碰運氣。

站在村口的壩上,只見水面波光粼粼,水從三四米高處一瀉而下,激起白色的浪花,繼而向下遊流去。

石倉村的村民,對苦花魚有著特殊的感情。上世紀70年代,穿村而過的溪流石倉源裡活躍著苦花魚。春夏之交,它們都要溯遊產卵,村口三四米高的壩上,上百條苦花魚一同向上飛躍的壯觀景象,曾引得村民紛紛趕來觀賞。

然而,上世紀80年代,村裡出現電魚、毒魚之風,河道裡的生物日漸稀少;人們的環保意識並未隨生活水平一同提高,河道裡的垃圾開始泛濫。到了上世紀90年代,溪水變色,成群的苦花魚也消失了。

「苦花魚是臺灣鏟頜魚的俗稱,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福建和臺灣等地,個頭不大,但是對環境變化很敏感。」浙江師範大學特種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頡志剛深諳這種魚的習性,他說,苦花魚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這也是其在遂昌絕跡20多年的原因。

村民翁永其幾年前和苦花魚有過一次「偶遇」——在山頂人跡罕至的溪流裡,他發現了苦花魚。那次,翁永其專門帶了幾條魚下山,留作魚苗。

現在還能在溪裡找到苦花魚嗎?「這種魚性子很烈,除非一流的水質和高溶氧量,否則輕易不下山。」頡志剛說。

如今的石倉村已不同往日,「這些都是山泉水,能直接喝嘞!」說話間,垵口鄉人大主席應文軍用手舀了一捧溪水喝了起來,記者也嘗了一口,清冽中帶著甘甜。

好水不是一天養成的。2013年,石倉村作為鄉裡的垃圾分類試點之一,所有垃圾實行定點投放收集。為了改善河道水質,當地還成立了巡河護衛隊,投資3100萬元,整治了長達12.8公裡的河道。「不僅苦花魚回來了,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也大量定居此地,我們的河,活了!」看著眼前的清流,應文軍感慨萬千。

聽說在有陽光的天氣,山澗水流湍急,苦花魚銀白色的身體一閃一閃的,煞是好看。可惜記者在村口的壩上守了半天,只看見了水花沒看見苦花魚。

「苦花魚已經在這裡安家好幾年了,你們等天暖和了再來!」看出我們的遺憾,加入尋魚隊伍的村民發出了邀請,「苦花魚怕人,再加上天冷,它們都躲到大石頭下面了,現在找它們是有點難的。」

「就是它,臺灣白甲魚,也就是我們要找的苦花魚!」來到翁永其家的後院,同行的遂昌縣水產站站長周海東激動地叫了出來。苦花魚嘴小、身長、肉多,主要以矽藻、蜉蝣的幼蟲或石蠶為食。一年的小魚長不過三四寸,之後越長越慢,五年魚才可生長至30公分左右,在清澈見底的養殖池裡,翁永其的苦花魚已經長成幾兩重的「大魚」。而這些,正是6年前他從山頂帶下的魚苗,經過培育現在已有了幾十尾。

前不久,有個上海客人花了500元買了5條魚。這讓翁永其萌生了一個想法——養殖苦花魚:「以前是沒條件,現在村裡的水質好了,好山好水好風景,組合到一起,不就是一個致富門道嘛!」

這一思路也在垵口鄉鋪展開來。這幾年,鄉裡依託良好的生態河道環境,借力工商資本,發動群眾自主創業,開發了神龍谷漂流、小水電等項目,發展水域養殖業,著力打造十八裡翠沿河美麗經濟帶。

「對我來說,苦花魚是一個象徵,那是我兒時的玩伴回來了。」對於生性活潑的苦花魚,翁永其打心眼裡喜歡。所以,不管是治理河道還是垃圾分類,他總是第一個打頭,為的就是環境好一點,苦花魚能循著好生態找到回家的路。如今,他的願望成真了。

科學顧問點評

浙江師範大學特種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頡志剛:臺灣鏟頜魚,又稱臺灣白甲魚,主要棲息於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高海拔山澗溪流。該魚對水質、溶解氧和水溫的要求極高,對水環境汙染物非常敏感,因此可作為判斷溪流生態系統水質優劣的重要生態指示物種,它們對高海拔溪流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的維持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臺灣白甲魚種群有所恢復,這說明當地相關部門對水環境和漁業資源的保護取得了較大成效。

相關焦點

  • 訪八大水系 尋稀客身影丨「生態試紙」鴨,在安吉找到了「家」
    近日,記者跟隨專家分赴錢塘江、甬江、苕溪、甌江等八大水系尋訪:那些曾經絕跡的鳥兒是否重新翩躚在江南水鄉?幾近消失的珍貴魚類是否已然遊回清清溪流?今起,請看記者尋訪路上發回的一線報導。寒冬時節,船行水中,薄霧蒙蒙、風起水面,刺骨的溼冷。這裡是安吉縣老石坎水庫。
  • 「苦花魚」回來了
    浙江在線12月27日訊(記者 鄭亞麗 通訊員 楊競超 共享聯盟遂昌站 廖浩平)麗水遂昌,有一種當地百姓口中的「苦花魚」,已經絕跡了20多年。  苦花魚對水質要求極高,一般生活在海拔300米以上的山澗溪流中,也被稱作「清流女王」。  最近,聽說消失多年的苦花魚回來了。冬日,記者來到遂昌垵口鄉。
  • 詩詞日曆:半明半暗山村日,自落自開江廟花丨正月十二
    詩詞日曆:《己巳年正月十二日自沙縣抵邵武軍將謀撫信之行到才一夕為閩相急腳相召卻請赴沙縣郊外泊船偶成一篇》(這是我見過最長的題目了)唐丨韓偓訪戴船回郊外泊半明半暗山村日,自落自開江廟花。數盞綠醅桑落酒,一甌香沫火前茶。
  • 筆底生花,各領風騷丨盤點現當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八大家
    「現當代散文八大家」 回溯中國文學史,在唐宋文壇上,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以他們散文的成就最高,流傳最廣,被稱為「唐宋八大家」。
  • 溫州的水系河流地圖
    飛雲江  飛雲江,三國時名羅陽江、安陽江,晉代名安固江,初唐稱瑞安江,唐天復三年(公元903年)以飛雲渡而易名飛雲江。  飛雲江屬浙江省八大江河之一,發源於泰順縣與景寧縣交界的白雲尖西北坡漈坑(屬景寧縣井南鄉境),海拔1611米(黃海)。白雲尖的東南坡屬泰順縣,西北坡屬景寧縣。白雲尖為洞宮山脈南支。
  • 絕跡20多年的「長嘴魚」又回來了
    「樂安河絕跡20多年的魚現身了!」老李喜出望外。與此同時,河對岸的萬年縣石鎮鎮漁民,也捕獲到了大量「長嘴魚」。 「長嘴魚」成群現身後,魚市上一公斤竟然賣到了40元。 「長嘴魚」絕跡20餘年 樂安河流經婺源、德興、樂平、萬年等縣,經饒河入鄱陽湖,全長279公裡,流域面積8989平方公裡。
  • 平頂山:500隻萌萌噠小松鼠,在市區這倆地方「安家」
    昨天上午, 市區建設路西段剛剛建成不久 的五棵松廣場來了一群「稀客」: 200餘隻身披漂亮條紋外衣 的小松鼠由學生、社會志願者 和園林工作人員送到這裡放生。
  • 消失20多年的蔬果品種又回來了 看看您吃過哪些?
    記者從市農業局獲悉,這些消失20多年的老品種已在京郊示範種植50畝,重回餐桌。 一位負責老品種恢復項目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90年代後期種植業調整結構,加上對產量的追求,好多地方特色的農作物品種逐漸消失。為了讓這些口感好的老北京品種重回餐桌,市種子管理站從2011年就著手品種搜集、挖掘利用等工作。項目組通過向種質資源保存機構引種、實地考察等方式搜集起這些「滄海遺珠」。
  • 遇見消失多年的大理洱海弓魚
    洱海弓魚產於雲南大理,又稱「工魚」,正式名稱為大理裂腹魚,一九八八年被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因其能以嘴銜尾跳躍出水面、形象如弓而得名。弓魚喜歡逆水上遊,而且還決不回頭,遊不上去時就弓著腰把自己射向前面,以致於能沿著蒼山十八溪遊上蒼山頂。
  • VLOG丨消失了30年的刀魚 蘭江漁民又捕到了
    一張照片,開啟了一段尋魚之旅
  • 專訪:希望全球減貧事業儘快重回正軌——訪比利時前首相萊特姆
    新華社布魯塞爾12月16日電專訪:希望全球減貧事業儘快重回正軌——訪比利時前首相萊特姆新華社記者潘革平出席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的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1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新冠疫情正在影響全球減貧進程
  • 西城擬恢復內金水河水系景觀 拆違拆出消失40年的西板橋
    原標題:西城擬恢復內金水河水系景觀   本報訊(記者 王海燕)拆違拆出了一座古橋!在昨天的西城區「兩會」上,西城區文化委主任孫勁松介紹,消失40多年的西板橋遺址去年在環境整治中被發現,目前遺址的考古挖掘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著眼北京老城復興,未來西城區將著手規劃內金水河水系節點景觀恢復工作。
  • 探尋絕跡30多年的銀魚重回東錢湖的奧秘【2】
    原標題:探尋絕跡30多年的銀魚重回東錢湖的奧秘   東錢湖湖區周邊黑臭河整治前後對比方疇自豪地說,全區山體森林覆蓋率達92%,空氣優良天數達95%,負氧離子含量高於2300個/cm3,湖區面貌發生根本性、整體性變化,對優質水高度依賴的蓴菜頻頻出現,就連絕跡30多年的銀魚也重回湖泊。   究竟是什麼法寶讓寧波東錢湖絕跡30多年的銀魚重回湖泊?
  • 河南民權:黃河故道溼地迎來「稀客」
    從沙土小路拐進一片蘆葦叢包圍的湖面後,李傑突然放慢步子、壓低聲音,輕輕地把望遠鏡遞給記者,生怕驚走了他的「稀客」。李傑是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他口中「稀客」指的是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青頭潛鴨的傳統繁殖地位於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在朝鮮、日本、緬甸、印度、泰國等多地越冬。
  • 20多年的福州味,就算搬了家也要追著吃
    就是這家開在巷子裡的小吃店 20多年了 專做我們福州人愛的味道醉排骨、道道都是我愛的酸甜味~可最近,它卻悄悄搬了家?!01 開了20多年的小吃店搬了家開了20多年的福州味小店,慕名這家蓮花小吃店已經很久了。
  • 廣州5家地道粵菜館,總有一家touch到你
    文章經尋吃授權轉載,原標題《廣州5家地道粵菜館,總有一家touch到你》作者:樂欣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下面我給你們整理了5家好吃的粵菜館子以後再問,我就打人了!詳情戳這丨一隻火爆了20年的蔥油雞,每天還限量80隻!
  • 消失的臺灣古早味 再度飄香
    臺南市民黃婉玲,花了9年寫下《尋找臺灣古早味》,為消失中的臺灣庶民小吃,留下歷史記錄。記者吳淑玲/攝影     臺南市民黃婉玲花了9年時間尋訪,收集36個已消失或面臨消失的庶民小吃,出版《尋找臺灣古早味》,要為臺灣庶民美食文化留下歷史記錄。黃婉玲曾經營美容沙龍、房地產投資,從沒想過有一天會投入採訪寫書的工作;黃婉玲說,動機是多年前侄子的一句話:「臺灣那有什麼文化?
  • 農村的野地的常客,卻是城市餐桌上的「稀客」—雷公屎
    農村的野地的常客,卻是城市餐桌上的「稀客」—雷公屎小時候的農村,記憶中全是吃的味道,從開春的「麻麻菜」,到樹上榆錢,再到地裡刨出來的小蒜,能吃的,全被我們吃了個遍只是誰也不曾想到,小時候吃過的那些不值錢東西,如今成了城市了的「稀客」不但價格高,而且收購很難,今天要說的就是「雷公屎」--地木耳。
  • 多家經銷商離奇消失?安井食品緊急回應:僅有2家停止合作
    來源:新浪財經7月29日消息,此前一篇題為《安井食品:離奇消失的經銷商》的文章在網絡上發酵,引發熱議。對此,今日,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井食品」)晚間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的實際狀況與上述內容不符,「該文章列舉的13家經銷商中,公司已停止合作的有2家,其餘11家經銷商以更換合作主體、拆分合作體或業務轉讓的方式仍與公司保持著持續合作關係。」
  • 詩詞:深山寂寞北風吹,踏雪尋得一剪梅,幽香伴我訪周公
    文/墨北深山寂寞北風吹,踏雪尋得一剪梅幽香伴我訪周公,夢裡有她來坐陪。文/金海雲我為畫作配首詩第45(新韻)天寒地凍北風嚎,踏雪尋梅到近郊。花豔蕊香歸不舍,折枝細看喜登梢。欲尋鐵骨凌雪色,折得幾枝乘興回。文/李業陶尋梅(打油)老頭也有少年心,雪中尋梅挖得根。野花哪有家花好,從此廬舍日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