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島位於中美洲哥斯大黎加太平洋沿岸以南600千米的海面上,面積只有24平方千米,風景秀麗,是人人嚮往的旅遊勝地。關於可可島,有一個十分誘人的傳說一上埋藏著大量的金銀珠寶,事實上,這才是該島聞名遐邇的根本原因。有關島上神秘財寶的傳說很多,說法雖不一致,但大同小異。從1535年西班牙殖民頭子弗朗西斯科·皮扎羅佔領秘魯開始,利馬一直被作為南班牙殖民地總督的駐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821年。
當年,殖民軍在南美肆無地殘殺印第安人,大量掠奪當地的金銀財寶,並將其聚集在利馬,然後定期用船隻裝運至兩班牙。當時有人說利馬連大路都是由「金銀鋪砌而成」,這當然有誇張的成分但說利馬富甲南美卻一點不假。當科克倫勳爵在海上擊潰了西班牙人的三桅戰艦「埃斯梅拉達號」和其他幾艘戰艦後,聖馬丁將軍也很快兵臨利馬城下。趁西班牙人大亂之際,以威廉·湯普森為首的英國海盜洗劫了秘魯太平洋港口城市卡亞俄,並且先於聖馬丁的船隊,帶著劫掠的大批金銀珠寶逃離卡亞俄港。據史料記載,這批寶物價值連城,共計24大箱,其中包括大量金幣、金杯、一尊聖母瑪利亞金像以及其他數不勝數的金銀首飾和寶石。湯普森船長在「瑪麗·迪爾號」滿載著乘客和貴重物品起航後,改變了主意,他沒有將船開往西班牙港口城市加的斯,而是徑直往北駛去。他在船員們的協助下,把船上的乘客統統殺死並殘酷地扔進了大海,從此「瑪麗·迪爾號」成了一艘名副其實的海盜船。經過一番考慮後,湯普森決定往可可島進發。
湯普森的考慮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幾個世紀以來,可可島與世隔絕,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他能夠輕易地擺脫任何海上監控和追蹤,這對南美洲海盜們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湯普森小心翼翼地將船上的主要財寶埋藏在可可島,然後將「瑪麗·迪爾號」帆船毀掉,與船員們分乘小艇去了中美洲。也許是為了擺脫良心上的譴責,湯普森在臨死前,決定向一個人透露可可島上藏寶秘密,他選中了自己的好友基廷,並將一份平面圖和關於藏寶位置的資料交給了他。基廷曾3次登上可可島,帶回的財寶價值5億多法郎,但他始終沒能找到「瑪世界文化未解之口麗·迪爾號」船上的主要財寶。後來,基廷又向好友尼科拉,菲茨傑拉德海軍下士說了可可島的秘密。這位海軍下士很窮,甚至沒有足夠的錢購買一條船,所以他一直沒能去可可島。
菲茨傑拉德臨死前,又將藏寶情況告訴了曾經救過自己性命的柯曾·豪上尉。由於種種原因,柯曾·豪上尉也沒能去成可可島。有關可可島上藏寶的資料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不斷傳遞,一份菲茨傑拉德根據基廷提供的情況寫成的資料,至今保存在澳大利亞雪梨的「海員和旅遊者俱樂部」裡。1927年,法國託尼·曼格爾船長複製了這份資料,並於1927~1929年兩次去可可島上尋找寶藏。湯普森是在1820年用一個八分儀埋藏這筆財寶的,因為它有很大偏差,這種八分儀在1820年藏寶之後就被回收不再使用了。根據1820-1823年的航海儀表資料,託尼校正了湯普森的某些數據,並確信湯普森的財寶就埋在希望海灣和石磨島附近的海島。託尼·曼格爾找到一個洞穴,它只有在落潮時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可以進入。
他獨自一人進入,但洞穴水流很急,當他竭力在水下排除洞外雜物時,洞口的水越來越多,差一點將他淹死。經過一番掙扎,最終回到岸上,他把這個看成是「對藏寶尋找者的詛咒」,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去那裡冒險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可可島藏寶的資料也越積越多,雖然他們都自稱是可靠的曾有無數尋寶人滿懷希望去可可島探寶,結果卻總是空手而歸。幾經折騰,原來風光旖旎的小島已被折磨得滿目瘡痍,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最近,為保護島上的植物資源,哥斯大黎加政府從長遠利益出發,決定禁止人們到可可島上探寶。同時政府也相應地提高了旅遊者在可可島上應交納的稅金和船隻的停泊費,前一項由原來的1.2美元增加15美元,後一項則由每天15美元增至100美元不等。這些措施雖然能大大限制的活動,卻不能阻擋人們對可可島寶藏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