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遺蹟映照不願健忘的民族 德國多元化顯現戰後包容-老先生,德國...

2020-12-19 東方網

  「戰爭只會把我們最壞的一面帶出來。」面對哥哥溫特「戰爭會讓一個男人成長」的說法,第二天就將奔赴東線戰場的弟弟弗裡德漢姆這樣說道。在德國電視二臺拍攝的迷你電視劇《我們的父輩》中,這句「戰爭只會把我們最壞的一面帶出來」出現了多次。

  殘暴、殺戮、血腥……侵略戰爭確實會把人們最壞的一面帶出來。但戰爭過後,正視自己最壞的一面,至少讓人們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未來,也許最終能讓這一切漸漸淡去。

  今年7月,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歷史教育比較研究中心和德國奧格斯堡大學人文歷史系、國際歷史教育學會共同舉辦了第一屆歷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學校活動。在華東師範大學孟鍾捷教授的幫助下,我有幸跟隨他們的腳步,參觀了達豪集中營、紐倫堡審判法庭,並與奧格斯堡大學的學者們交流,在安靜的德國看看歷史留下的腳印,想想過去與未來。

  瘋狂的日子逐漸淡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清算納粹德國戰犯罪行的審判在位於慕尼黑西北的紐倫堡進行,這裡戰前是一座「納粹黨代會之城」,自1927年起便為納粹黨所鍾情。

  1934年,希特勒的首席建築師阿爾貝特·施佩爾受命對紐倫堡市郊杜琴湖畔的公園和療養區進行改造,西岸是集會禮堂,東岸則是齊柏林集會場。1933年至1939年間,納粹黨徒將一年一度的納粹黨代會搬到了這裡,成為他們狂歡的「樂土」。正是在1935年的所謂「自由全國黨代會」上,納粹黨通過了臭名昭著的《紐倫堡法案》,規定凡有猶太裔祖父母的德國人都會被視為「猶太人」,並剝奪了猶太人作為德國國民的基本權利。而在作為閱兵場地的齊柏林集會場,希特勒曾向他那幫狂熱的追隨者大放厥詞,場面宏大、群情激昂、風光無限。

  當時未能完工的集會禮堂如今被改建成紐倫堡納粹黨代會集會場檔案中心,曾經喧囂的齊柏林集會場則變得荒涼一片,很是落寞。懷著好奇心,我步行到此,最先看到的是檢閱臺雜草叢生的臺階。原本看臺頂部巨大的納粹標誌已不復存在,盟軍的炸彈讓這座一度輝煌的建築面目全非,甚至成為危險建築,標著危險字樣的警示牌立在一旁。附近沒什麼人,冷冷清清,一輛藍色的甲殼蟲老爺車停在看臺前,一位老先生坐在臺階上。

  從希特勒站過的檢閱臺上走下來,我來到老先生身邊。「那是您的車?」「對!」「這裡很冷清。」「沒錯。不過,明天這裡要舉行甲殼蟲老爺車的聚會,我也會參加。」老先生告訴我,被廢棄、成了危險建築的齊柏林集會場如今只有在舉行重大活動的時候才會人氣滿滿。人們早已淡忘了那段瘋狂的日子。

  與之相仿的還有慕尼黑的國王廣場。幾座立柱式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碧綠的草坪。優美的環境很難讓人想到那竟然曾經是納粹舉行盛大閱兵儀式的地方。而如今,年輕人夏天在此舉辦派對狂歡,唱歌、跳舞,或是練習劍術……依然喧鬧,這是一種與那個年代截然不同的喧囂。

  隨時與戰爭「撞個滿懷」

  走在德國首都柏林的街頭,不難找到有故事的歷史建築。但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優哉閒逛的遊客隨時都可能與戰爭「撞個滿懷」。

  從地鐵動物園站下車,一出站就能遠遠看到一幢缺了屋頂、教堂模樣的建築。沒錯,那就是一座教堂——威廉皇帝紀念教堂。這座坐落於熱鬧的選帝侯大街上,距離德國人最引以為豪的、歐洲大陸最大的百貨商店KaDewe不遠的教堂就是一個有故事的建築。

  「瘋狂、荒唐的政治主張把人們帶向了發生在1939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瘋狂、荒唐?」沒錯,介紹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歷史的展板上確確實實地寫著這樣一個單詞「insane」。1943年11月22日晚上,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第一次在空襲中被炸彈擊中,令這座曾經是柏林最高建築的教堂主鐘樓一下子從113米高被削得只剩下68米。戰後,柏林人決定將這座見證了戰爭恐怖、險些被夷為平地的教堂殘垣保留下來,用來警示世人戰爭的殘酷。

  70年過去了,被炸成一片廢墟的選帝侯大街恢復了往日的繁華。這座主鐘樓殘缺、外牆被炸彈炸得不成樣的「斷頭」教堂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遊人對這座教堂的熱情不減,這裡甚至不遜於附近大商場的熱鬧程度。如今,在威廉皇帝紀念教堂裡,常年有著關於那段「糟糕記憶」的展覽。面對今昔照片的對比、轟炸留下的碎片,人們不僅僅是對這座曾經精美、輝煌的教堂感到惋惜,還有對戰爭的思考。

  除了這座必去的著名景點外,走在德國的街頭總能意外地發現戰爭留下的痕跡。

  從查理檢查哨步行回酒店的路上,草坪邊一座僅殘存了前門牆壁的建築吸引了我的注意。拱門、磚紅色的牆體、頂部精美的人形塑像似乎預示著它曾經是一幢十分漂亮的建築,它好像想要向我講些什麼。我走近跟前,「紀念被驅逐到特雷津集中營的人們」,立在一旁的介紹牌證實著它的歷史。1942年6月初,納粹開始驅逐居住在柏林的年紀較大的猶太市民,通過火車將他們送到特雷津的猶太人區(位於今天的捷克),而安哈特火車站是「一個十分繁忙的車站」。每批50至100人,共116批,超過9600名猶太人從這兒被趕出柏林。特雷津「實際上只是個中轉站,沒有在那兒病死和餓死的人會被送到更東邊的地方,大部分去了奧斯維辛」。在介紹牌右邊的列表裡,你能看到驅逐猶太人的批次、日期、人數。

  如今,「安哈特火車站」地名仍在,但火車站早已不復存在。在1943至1945年間的轟炸中,火車站的前門僥倖躲過了炮火,留了下來。

  在我看來,德國人除了嚴謹外,還熱愛歷史,哪怕是並不讓人驕傲的歷史。無論近到上世紀末分裂幾十年的兩德合併,還是70年前的盟軍轟炸,他們都會竭盡全力留下一些歷史的痕跡,並給它們標註上詳盡的介紹。與留下廣島原子彈爆炸遺址,以及象徵意義完全不同的靖國神社的日本相比,同樣犯過錯的德國顯得太「另類」了。德國人是不健忘的,或者說他們不願意做健忘的民族。「也許,是因為大屠殺發生在德國境內,而戰火也同樣燒到了這裡。」我的德國朋友這樣說道。

  多元化顯現戰後包容

  還記得慕尼黑大學的大學生派屈克·馮·海姆伯格嗎?他說自己很喜歡現在的慕尼黑,因為移民的到來正讓它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沒有數據,我說不好反對移民、支持種族主義的新納粹在德國究竟還有多大能量,更不確定像派屈克這樣的德國年輕人有多少,只知道幾乎所有的採訪對象都告訴我,德國社會不會放任新納粹分子肆無忌憚。正如派屈克的體驗,他曾不受英國老爺爺待見的親身經歷說明德國的年輕人也曾背上過二戰歷史的包袱,但「情況在變,德國人變得越來越受歡迎」。

  回想起那些日子裡採訪對象們對我說的,以及我親眼看到的,可以清楚地明白為什麼「情況在變」。幾乎在每一家書店裡,都有那本在悲慘時代背景下書寫樂觀、勇敢與信念的《安妮日記》。人們會翻看介紹紐倫堡審判的書籍,封底評價道那是一場「正義的、推動現代國際法誕生」的審判,或者被披露關於猶太人大屠殺研究新發現的書籍所吸引……而在德國波鴻,在去超市的路上,一個白底黑字的標語引起了我的注意。「把種族主義踢出去」,沒有任何標點,僅僅只是黑白兩色,簡單的文字,大大方方、明明白白地講出了張貼標語者的想法。在柏林一家小餐館遇到的印尼老先生曾臺維也說,與他十多年前剛來德國時相比,「這裡的移民越來越多,德國人對待移民也變得更包容」。獨立撰稿人泰森先生說,很多年以前他曾接觸過德國的右翼媒體,但如今似乎已經很難聽到它們的聲音。也幾乎是每一個採訪對象都會跟我強調歐盟這個「奇蹟」。在他們眼中,是歐盟打破了過去各國實力不均、彼此軍備競賽的「魔咒」,讓人們認同自己是歐洲人,關注整個歐洲的發展,而不再只局限於「小家」。深刻反省和批判納粹,不再單純強調德國歷史,而是更關注整個歐洲發展的教育,讓大多數的德國人產生了對右翼勢力的「免疫力」,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擁抱這個日益多元化的德國,更讓它與它的鄰國翻開了新的一頁。

  然而,同樣是70年,在曾臺維先生看來,德國前總理維利·勃蘭特與科爾曾分別在波蘭和以色列的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跪下,當年打著「大東亞共榮圈」旗號侵略中國、印尼和菲律賓的日本至今仍不願正視歷史,甚至企圖否定歷史。「日本顯然應當真心實意地做些什麼。」曾老先生說道。

相關焦點

  • 悲慘的挪威女人:二戰被德國當作「生育機器」,戰後還遭國民唾棄
    悲慘的挪威女人:二戰被德國當作"生育機器",戰後還遭國民唾棄說起挪威,在許多國民眼中,都是一片風景秀美,氣候宜人的天府之國。挪威也成為了無數人追求和嚮往的定居王國。然而,二戰時期的挪威,卻是一片腥風血雨,這裡的女人,經歷了一場令常人無法想像的悲劇。
  • 二戰時期,猶太民族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德國一定要針對猶太人?
    對於猶太民族來講,二戰是一段永遠不會忘記但也是不願回憶的歷史。因為納粹德國對猶太民族進行慘無人道滅族迫害,在二戰期間,差不多有600萬的猶太人被納粹殺害,佔到歐洲猶太人總人數的2/3,其罪行罄竹難書。猶太人是沒有祖國的遊走民族,是隨資本流向而出走的一群善於操縱政治的人,猶太人非常有商業頭腦。在今天,只要提到猶太人,很多人會想到富豪、財團,畢竟連今天華爾街也是猶太人的天下,這些只佔美國2%的猶太人,卻擁有美國70%以上的財富。
  • 德國戰後去納粹化其實是失敗的
    按語最近,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在德出版一事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的注意和討論,這是二戰結束以來,該書第一次在德國合法出版。而這也將我們再次拖回那個夢魘式的問題:究竟怎樣理解希特勒在歷史上的存在?真的有這樣一幅容易明白而又可以認真接受的希特勒畫像嗎?
  • 「二戰神車」謝爾曼坦克:性能遠不如虎式,德國為何造不出來?
    圖為謝爾曼坦克 在二戰這場人類歷史規模最大的戰爭當中,誕生了許多世界有名的武器,在二戰中,各大主要參戰國的裝甲部隊表現都十分出色,許多二戰名車也被人們所熟知
  • 二戰德國戰敗分裂後,西德哪來的食物?
    尤其火上澆油的是,隨著二戰的結束,來自歐洲各地的難民,每天都蜂擁進入西德。1946年至1950年,短短四年就有900萬難民湧入西德。糧食問題,堪稱壓力山大。德國經典電影《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裡,就生動還原了當時德國老百姓的「缺糧」慘狀。
  • 解讀德國足球文化:日耳曼民族的精神
    74年決戰德國對荷蘭,格裡克穆勒全身負傷7處,仍然不願下場,他要親自為德國捧得金杯!穆勒打進第二球後批著一頭亂髮怒吼著在場上飛奔,身後是吃驚的荷蘭人。穆勒在用行動向世界表明:什麼才是真正的男人!90年決戰德國打阿根廷,馬特烏斯手骨在賽前骨折,為了不影響時期,他用皮膚色的繃帶纏好傷,勇猛的拼了90分鐘,隊友們賽後才知道隊長是忍著鑽心的痛上場的。
  • 二戰時期德國四大名將,一位出身海軍
    他們效忠希特勒、四處侵略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都是為了所謂的「 日爾曼民族」的至高榮譽。而他們不會想到,正是他們的徵戰才使希特勒建立了龐大、恐怖的黑色第三帝國,使無數生靈塗炭,使一個個國家、城市、村莊遭到踐踏。他們也不會想到,他們的「智慧」和「英勇」給他們的國家帶來的只是瞬間的「輝煌」,最終是毀滅。這也註定了這四位「軍事天才」人生的悲劇。
  • 探訪二戰遺蹟 直面戰爭教育
    7月30日至8月11日,新京報小記者二戰勝利70周年「德國、荷蘭採訪團」的18位小記者們奔赴德國和荷蘭兩國,通過實地走訪,探尋二戰遺蹟,了解戰爭歷史,同時也親身感受了德國與荷蘭的歷史文化和教育。  7月28日和29日兩天,作為行前的預熱,新京報小記者二戰採訪團在抗戰史研究員張量的帶領下,首先前往盧溝橋、宛平城及中國抗戰勝利紀念館參觀採訪,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
  • 德國二戰老照片,雖然德國最後失敗,但戰鬥力確實在當時無出其右
    二戰時期是德國在歐洲橫衝直撞的時代,即便他們最後失敗,但也不可否認他們的戰鬥力在當時無出其右。 在二戰爆發前和爆發初期,德國民眾一直將元首視為德國重新富強和討回公道的希望,也支持他發動對外戰爭,收回一戰後失去的領土和公道。
  • 德國、以色列軍力對比:如今的德國還敢招惹以色列嗎?
    在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同意讓流離失所的猶太人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便是如今位於中東的以色列。德國在戰後也向世界表達了自己真誠的懺悔和歉意。不過這段歷史所造成的的傷痛和兩個民族之間的隔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化解的,那麼對比德國與以色列的軍力,以德國現在的軍力還敢去招惹以色列嗎?
  • 日本和德國的綜合實力比較
    德國百年企業數量共有862家,居歐洲之首,日本25321家,居世界首位;第十,德國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2.2年,日本為11.6年。第十一,在軍事實力上日本要高出德國一個檔次。日本自衛隊陸海空裝備優於德國,海軍裝備優勢更大。日本自衛隊保持著高強度高密度訓練水平,與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美國保持著密切交流合作,始終保持著臨戰戒備狀態。而德國雖然也有強大的軍事工業基礎,但德國軍隊厭戰情緒濃鬱,國防開支縮減,致使很多軍事裝備陳舊不堪,在北約的行動中經常出工不出力。
  •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二戰?看看一戰後的平民,你們就懂了!
    ——卡爾·貝克 1939年9月,納粹德國依託鋼鐵洪流,憑藉閃電戰術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拉開帷幕。雖說德國佬在二戰前期所向披靡,但最終還是戰敗,輸掉了戰爭。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打的破爛不堪,整個國土被分裂近50年,可以說,戰後德國非常慘。說到這裡,許多朋友不禁疑惑,一戰德國敗得很慘,為何他們還要執拗地發動二戰?
  • 舊影拾記:二戰末年,美英聯手轟平一座德國城市,滅絕人性惹爭議
    美軍在戰後曾經透露,當時德勒斯登擁有110家工廠和大約5萬名工人,他們是支持納粹德國進行軍工生產的重要力量。雖然他們宣稱此次襲擊主要的目標是鐵路站和兵工廠等軍事目標,但是轟炸所引發的熊熊大火,還是讓整座城市都陷入到了一片火海之中。城內居民四散奔逃,哭聲震野,現場慘不忍睹。
  •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掌控德國,二戰會有什麼神奇的變化?
    假如把二戰時期的德國人和日本人的名族性格換一下,歷史會發生怎樣的改變?而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表現的民族性格,我想大家都有一些了解。日本人大和民族的性格呈複雜的兩極化特徵,一方面極端的自尊排外,另一方面又特別崇拜強者。所以應當肯定其善於學習其他民族的一面,但也不要忘記日本是一個心胸狹隘的民族。軍事上日本人信奉武士道,這是一種極端的精神。
  • 《我們的父輩》:德國的二戰之殤
    選了英文版的這張海報,因為德國的海報上只有一個人,而這張海報將戰爭,納粹和五位主角組合在了一起。「GENERATION WAR」,無論是對於德國還是蘇聯,二戰都打光了整整一代人,那是一代人的戰爭。鑑於我看劇的時候少,看電影的時候多,所以這個欄目應該是非常不定期更新。
  • 納粹德國為何急於發動二戰?
    1933年3月,納粹取得德國政權,希特勒上臺後採取了一系列經濟和行政手段,使德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從納粹上臺到二戰爆發這短短的六年時間,可謂德國最繁榮的時代,可為什麼希特勒卻急於發動戰爭,偏偏要葬送掉這來之不易的繁榮時代呢?
  • 二戰後期德國神將絕妙計劃本可逆轉乾坤,但是卻被希特勒否決
    ——雨果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陸軍號稱天下無敵,然而,在兩線作戰和蘇聯惡劣天氣之下,德國陸軍在1943年已經是強弩之末,經歷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慘敗,德國已經基本喪失了對蘇聯主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 可以說,面對盟軍和蘇聯的雙線夾擊,納粹德國的失敗至此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 二戰德國秘密人種計劃:地下花園裡,無數女人等待懷孕
    眾所周知,德國種族歧視一直是非常嚴重的,特別是在希特勒的統治,幾乎滅絕,猶太人認為德國人是承受神的意志的人,是地球上最好的比賽,所以由希特勒,德國實現了一個邪惡的物種繁殖計劃——生命之源。該計劃始於1935年,由黨衛軍首領希姆萊(Himmler)全權負責,他挑選了一群精銳的黨衛軍士兵,讓他們與金髮碧眼的純種德國女性發生性關係,以產生優秀的後代,防止未來世界被所謂的「劣等種族」所統治,當時,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統治者試圖通過這個計劃淨化人類,培養出最優秀的日耳曼民族,最終達到統治世界的目的。
  • 二戰德國為何制訂南極「新施瓦本」計劃?小鬍子到底在南極做啥?
    很多人不知道,二戰時德國小鬍子除制訂了進攻波蘭的「白色計劃」、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莎」計劃、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外,他還特意制訂了一項旨在針對南極的重大軍事行動——新施瓦本計劃!「施瓦本號」據披露的公開資料(戰後美國公布),德國此次探索的目的是尋找合適建設鯨油提煉工廠的地方。
  • 揭秘二戰德國絕密計劃,地下花園中,無數血統純正的女人等待懷孕
    那德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世界被他們眼中的「劣等民族」所統治,當時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領袖們都希望藉此計劃來淨化人種,培育出他們眼中優秀的日耳曼人,好以此來達到統治全世界的目的。在二戰爆發之後,由於德國是主要侵略國,雖然他們在戰場上無往不勝,但卻直接導致了德國人口的急劇消失,並且不知道是否跟戰爭有關,當時的德國連新生兒的出生率都降低了許多,眼瞅著德國的人數越來越少了,此時的希萊姆在著急之下,決定馬上在全國開展「生命之源」計劃,但在當時的德國,未婚先孕這件事情卻不被廣大百姓所接受,並且他們還認為這是一種極大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