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來臨,又到了闔家團圓的時候,兒女的「突擊式盡孝」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有人說,盡孝總比不聞不問強,可以理解;也有人把他視為節日作秀,或者是求得一時心安的表現,孝順多放在日常,比在節日爆發要強。
兒女都在外地,春節才能回趟家
鄰居王阿姨的一雙兒女都在其他城市,平時忙於事業很少回家,一年到頭也就春節能回來一趟。而自從女兒嫁人之後,有時候過年也只能在視頻中相見。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和父母親親熱熱的,王阿姨就後悔讓女兒遠嫁了。有次女兒一家去國外旅遊,還專門和她連線,讓老媽看看外面的風景。
老母親看得如痴如醉,冷不防老伴從旁邊竄了出來,不冷不熱地說了一句,「啥時候你帶著我們老兩口去轉轉啊,我們出錢!」
女兒尷尬地聊了兩句就撂下了電話。這邊王阿姨一個勁地埋怨老頭不會說話,情商低。其實老爺子也挺想孩子的,可惜平時都見不到人。
或許是被父親給刺激到了,這個元旦,兒子和女兒就像商量好似的都回來了。不過因為放假時間短,他們並沒有把孫子、外孫女帶回來,這多少讓老人有些失望。
「突擊式盡孝」正在蔓延,老人難以適應
女兒也不見外,拿起老媽的手機,把放在購物車裡想買又猶豫的物品統統下單了。兒子則是像搶功一般把家裡的米麵油都給添置得滿滿登登的。
這下王阿姨反倒有點心虛了,啥意思?不會是過年不回來了吧?這個問題兒女倒是沒想過,就說到日子再定。
忙活了三天後,王阿姨淚眼婆娑地送走了一雙兒女,回到家裡卻感覺空落落的。這日子說到底還不是「過人」嗎?老兩口退休金一個月也不少,哪裡缺這些東西啊。
老街坊看到王阿姨失落的樣子,安慰她說,孩子們都忙,有這份心比啥都強。不過回來的日子太短了,就像住宿一樣,走的時候真挺「閃人」的。本來是來勸人的,結果說著說著她自己也落淚了。
「突擊式盡孝」,是用來形容節日期間對父母進行短暫爆發式的關愛行為。
這種爆發,讓老人高興一時,卻得難受一陣子,那種「得而復失」的感覺可不好過。
為什麼盡孝還得「挑時候」?個中酸楚只有自己知道
據部分電商平臺統計,節前親情帳號的捆綁數量環比增長42%。
之所以突擊盡孝,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1)受時間和距離的限制,年輕人忙於事業,很多都顧及不到原生家庭,對老人的盡孝便壓縮在了節假日,「熱情」也跟著一起打包了,在見到父母的短短幾天內爆發。
2)中國人大多含蓄內斂,平時對父母的感情也不會輕易流露,尤其是男性。
深夜,老人惦記孩子,鼓起勇氣打過去電話,也多半會得到一個「我在忙」的回答。然後老人會知趣地放下電話,等待著孩子不忙時的「召喚」,可這種機會太少了。
3)對於子女來說,會覺得「務實」比較重要,比如給家裡添置生活必需品,以及逐漸興起的電子通訊產品。他們習慣於用物質來表達愛,比較直接,也非常實用。
但也不排除這樣一種心理,那就是平時不夠關心老人,等到節假日才想起來父母,這種突擊式的盡孝,其實只是貪圖自己的一時心安,持續性健忘,突然式記起,並不提倡。
對父母盡孝別等,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畢淑敏在《孝心無價》裡說:「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盡孝這件事,不要等到人去樓空才追悔莫及。
常回家看看並不是一句空話。人上歲數了,在吃穿上面的要求都不能和年輕人相比了,唯一的念想就是多看看兒女、孫輩,這是一種生命的傳承。
節假日期間密集轟炸的關懷,和節後的冷冷清清,會讓老人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對於他們來說,再好的補品都不如兒女繞膝吧。
當然,這也需要制度的保障,若工作單位能充分保證員工的探親權利,讓打工人能夠沒有後顧之憂地回家去,那麼突擊式盡孝就會大大減少。
對父母盡孝,也別流於形式,別只顧著在父親節、母親節時發個朋友圈,而是多創造條件,去切實地關愛父母。把你的突擊式盡孝儘量均勻分配,父母就知足了。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