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山東煙臺市場上,海腸價格從十幾元一斤漲到現在的140元一斤,被人們稱為「天價海腸」。產量急劇減少是價格飆漲的根本原因。據介紹,海腸苗繁育成功,是核心技術的突破,預計3年左右即可進入產業化養殖階段。屆時,產量的不足將不復存在,海腸也將告別天價,重回百姓餐桌。 「海腸140元一斤。」7月1日,在九田國際水產批發市場(原環海農貿城)一店鋪中,當被問及海腸價格時,老闆回答。老闆說,海腸價格雖然高,仍然供不應求,每天進100多斤的貨,很快就賣完了。 利盛源水產店老闆王學利做了20多年水產生意,也賣了20多年海腸。他說,以前海腸很便宜,一斤才幾塊錢。那個時候海腸產量大,一天能賣兩三千斤。而現在,想多進點貨都沒有,「整個市場的貨加一起也不到1000斤,一天只能拿到100來斤。」 「就目前的情況看,任何一種水產品,不搞養殖,價格一定會越來越高。」煙臺市水產研究所所長陳相堂分析,以前海參的價格很高,養殖發展起來以後,價格就降了下來。還有大菱鮃,以前都上百元一斤,規模化養殖發展起來後,價格也逐漸回歸理性。「有資料統計過,煙臺市場上有近七成的海鮮都是養殖的,靠自然捕撈根本滿足不了需求。」 據了解,隨著近幾年的過度捕撈,海腸產量逐漸減少,供不應求成為海腸漲價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指出,突破了海腸的養殖難題,規模化養殖發展起來後,海腸價格將逐步回歸理性,海腸將重回百姓餐桌。 陳相堂說,煙臺海腸苗種繁育成功的消息一經傳出,不少大型水產品企業如獲至寶。「上周六聊天說起來這個事,有個企業老總周二就趕過來了,要和我們合作搞規模化養殖。」陳相堂說,企業負責人不僅想搞養殖,甚至連一系列的深加工都打算好了。 「預計3年左右就能進入產業化養殖階段。」陳相堂說,煙臺北部沿海部分海域因灘平、水淺、底質特殊,造就了海腸理想的棲息地和繁殖地,以盛產海腸而聞名全國。研究人員將進一步擴大試驗規模,逐漸摸索經驗,同時嘗試與企業合作,將科研成果進一步轉化為經濟效益。「海腸苗長到成年大概需要一年時間,所以很快海腸將重回百姓餐桌。」 適用於增殖放流 有利於修復生態 萊州漁民李明滋捕撈了十多年海腸,除了休漁期3個月,其他時間都在撈海腸。「今年價錢還不錯,就是量太少了。」李明滋說,去年出一趟海,還能撈上200來斤,而今年只能撈100多斤。 李明滋說,目前傳統的「猛子」下水捕撈海腸的越來越少;為提高效率,越來越多的人利用機械捕撈。原理是:機器將泥沙一同吸起來經過一個管道,管道出口是一個網,泥沙在水的衝刷作用下流出,海腸則留在了網裡面。而這樣會對海腸的生長環境造成很大破壞。 煙臺市水產研究所工作人員分析,規模化養殖發展起來後,海腸的生長環境就不會被破壞得那麼厲害,同時,繁育成功的海腸苗也適用於增殖放流,這對修復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促進飲食文化 擦亮城市名片 「海腸養殖業發展起來後,對煙臺的飲食文化也是一種促進。」水產研究所工作人員說,在中國,海腸是魯菜的重要原料,用海腸配以頭刀韭菜製作的「韭菜海腸」就是響噹噹的膠東名菜,海腸在煙臺被譽為「餐桌上的尊崇」。來煙臺吃海鮮,海腸必不可少。 「煙臺海腸鮮品每百克含蛋白質≥9.5克、脂肪≤0.25克、鈣≥160毫克,每千克含硒≥2.0毫克……這些數據都是經過實驗考證的。」工作人員說。 據了解,2013年,單環刺螠以「煙臺海腸」名稱成功獲得農業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成為煙臺又一張城市名片。煙臺海腸養殖技術上的新突破,對「煙臺海腸」的名稱也是一種擦亮。 記者 李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