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糖人部落,一起聊糖尿病的經歷和感受!
今天關鍵詞是「抗性澱粉和熗炒土豆絲」。先聊一下土豆,學名馬鈴薯。查了資料,才知道原產國不是中國,是南美洲,17世紀才傳入。回顧一下歷史,看著不起眼的土豆,當時貧苦階層把它當主糧,救活了很多人。
提起「貧苦」想到兒時的記憶。童年是在北大荒偏僻的農場度過,半部隊化管理,每家的餐桌上基本差不多,特別是冬天,老三樣土豆、白菜、大蘿蔔。晚飯小孩喜歡竄門,希望碰到「好」吃的,但總是失望而歸,你家大白菜她家大蘿蔔,你家豆腐乳她家臭豆腐。
家裡排行老三,又是男孩,母親有點偏愛。知道我喜歡吃土豆絲,每次都炒很多,又偷偷的多加些豆油,每次放學回來,看到有土豆絲就會蹦高。第二頓也是我的最愛,用饅頭蘸著湯汁,加上軟軟的土豆絲,真是人間美味!
一次過年,父親把家裡唯一下著蛋的雞殺了,過年的大菜是小雞燉土豆,當時爺爺奶奶都在,家裡人頭比較多,自然是土豆多多的,當然熱氣騰騰的端上炕的時候,小孩們的眼睛都亮了,終於看到肉了!看著大家都吃完了,我偷偷用饅頭把最後的湯汁蘸完,又發現碗邊還有一溜,正開心呢!突然抬頭看到母親,滿眼的淚水看著我,瞬間像觸了電一樣,一臉的尷尬和歉意呆在那裡。時間定格,成了永久的回憶。一個土豆絲不小心把眼淚寫出來了,說實話那個時候真的很幸福!
工作的原因,去了俄羅斯,遠東最大的城市哈巴羅夫斯克,掐頭去尾工作了三年,初到俄羅斯就展示了土豆絲的「絕技」,發現當地的土豆炒不了絲,澱粉太多,結果成了土豆泥。一次我們去當地定居的洪姐家做客,中國人的見面一定是吃飯。她給我們展示了土豆片的做法,把土豆切成厚片,用平底鍋,放油不加水,小火煎,這個需要點耐心和時間。當俄羅斯版的土豆片端到餐桌的時候,真是驚豔到我們,外酥裡嫩,焦黃的,太有食慾了。沒有懸念,這道菜成了最受歡迎的,也成了今後聚餐的傳統保留項目。
時間久了,自然結交了不少俄羅斯朋友,他們做土豆的方法很傳統,煮好了蘸鹽或蘸糖吃,很難適應。俄羅斯當地的豆油實際是副產品,他們家裡很少用油,廚房也沒有排煙設施,所以,他們不喜歡把好房子租給喜歡煎炒烹炸的中國人。另外,豆油大部分出口到中國,他們留著豆粕當飼料,戰鬥民族喜歡吃肉。
好了,書歸正傳,接著聊抗性澱粉。
2019年家電行業,推出了爆款電飯鍋,做出的米飯糖尿病人可以「隨便」吃。原理是電飯鍋可以自動分離米湯,減少支鏈澱粉的量,可以有效控糖。
電飯鍋我們沒有用過,不好評價。但是家電行業在跨行業的關注這個事情,就說明抗性澱粉很重要,糖尿病人更應該去了解。
我們知道主食中主要成分是澱粉。其中,有一種好吸收的澱粉叫支鏈澱粉,還有一種不好吸收的叫抗性澱粉。這兩種澱粉的比例和含量很重要,直接影響血糖的變化。
食物中的抗性澱粉是個變量,它與烹調的方法、時間、溫度有密切關係。下面就以土豆為例來說明一下,怎麼做才能更好地保留抗性澱粉。
第一、粗糧不要細作
前幾年當地有個飯店,叫粗糧細作,粗糧主食做的細緻好吃,火了一段時間,後來就沒有關注。吃粗糧這件事,是逐步被接受的,日子好了,終於吃上大米白面,誰願意回過頭來吃粗糧呀!關鍵是不好吃呀!為了迎合健康概念,很多人提出了粗糧細作,讓粗糧更好吃,其實這就是「吃到主義」,不管怎樣吃到就是好的。隨著了解的深入,我們知道不僅要吃到,更要關注粗糧吃進去的狀態。細作也是精細加工的一種,顆粒越小、研磨得越細,營養成分損失越多,抗性澱粉保留越少。所以,不建議食材的過度加工。
第二、簡單就好
我們糖友在廚房要「懶」點,特別是食材前期處理,刀工不要太好。比如土豆裡面含有很多的抗性澱粉,結果你想吃土豆泥,經過一系列的加工模式後,熱氣騰騰端上一碗,想吧!吃完血糖會怎麼!所以,不管什麼食材,簡單烹調就好。
第三、急火炒、少加水
熗炒土豆絲,這種烹調方式會保留更多的抗性澱粉。急火炒少放水,吃起來還發脆,效果是最好的。煮、燉的時間越長,對抗性澱粉的破壞越大。
第四、放涼後再吃
國外這方面也有研究和報導,食物放涼後,會增加抗性澱粉的量。但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與我們傳統的飲食習慣有所衝突。不能把一桌熱氣騰騰的美食,都放涼再吃吧,對胃也不好。所以,這種方法了解一下就行。
感謝大家的閱讀,久病成醫、思聊感悟。真心希望更多的朋友關注糖人部落,相信知識的力量,了解更多,才能保護好自己。
食有深意、不止輕重。2020讓自己和身邊的朋友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