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皓村位於南盤江沿岸,與廣西天生橋鎮接壤,全村人口均為布依族,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村寨。20世紀90年代,國家重點水電工程天生橋水電站建成蓄水後,形成了總庫容量達102.6億立方米的萬峰湖,這在當地人看來簡直就是一個取之不竭的「寶庫」。
萬峰湖鎮沿岸而居的人們早就看上了這片湖的經濟價值,當地政府也很鼓勵發展水產養殖,還引進養殖大戶傳授技術,從2002年開始,湖裡的網箱越來越多,放眼望去,湖面被分割成無數個小方塊,方塊裡擠滿了各種活蹦亂跳的淡水魚,最多時有四五百家都在從事網箱養魚。也有人另闢蹊徑走「差異化」路線,在養魚人和釣魚人身上找錢,有人辦飼料廠壟斷了魚的口糧,有人搞幾個野釣大棚和水上餐廳,據說每年從這片湖裡「撈」起來的錢多達2億元!
實際上,粗放的飼養方式對湖水產生了極大的傷害,數千萬斤的魚同時擠在湖中,產生的排洩物和沒有吃完的飼料都會讓湖水迅速富營養化,短短十來年,不僅魚產量下降,萬峰湖的湖水也越來越渾濁。
轉眼就到了安龍縣萬峰湖鎮黨委副書記劉洪剛最頭疼的2017年,這一年對漁民來說也是產生「致命打擊」的一年,當年7月掀起的「清網」行動徹底引爆了漁民和幹部之間的矛盾。
這次行動是動真格的,州委、州政府成立了以州委書記、州長為雙組長的萬峰湖生態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劉洪剛作為萬峰湖鎮政法委書記必須衝在第一個,但從這些年與村民們相處下來的經驗來看,他心裡明白這將會是一場「持久戰」。
果不其然,網箱全部拆除足足花了一年的時間,各種曲折和艱辛不足為外人道。幹部們孜孜不倦地上門勸說,遇上村民們毫不鬆懈地團結抵抗,雙方僵持不下,拆除網箱的動員工作開展得十分艱難。
好不容易喘口氣,劉洪剛等人又要馬不停蹄尋找漁民「上岸轉產」路子,這對他們來說更是個陌生而巨大的挑戰。湖面清理乾淨之後,安龍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魏松林來過一次萬峰湖鎮,雖有無數山峰環繞湖邊,卻都空空如也缺少產業,魏松林給劉洪剛等人指了條道:可以試試發展百香果。
劉洪剛是真心想把這個產業搞起來。他請了不少專家來幫忙「把脈」,結果每個專家都各有說法,有人說技術不到位、有人說氣候不適宜,甚至有人說土質根本不適合百香果生長,也有人斷定這裡一定能種出最好的百香果。眾說紛紜,讓劉洪剛跌入迷霧之中,他和寧龍鑌把心一橫,索性申請了外出考察,帶著一個當地的合作社法人、一個百香果專班的工作人員,奔赴廣西、福建一帶,4個人一起踏上了「取經」之路。
2019年10月9日,劉洪剛等人乘著夜色出發,在一路顛簸中他們已經規劃好接下來4天的行程,酒店幾乎是不可能住的,他們把休息的時間都用在趕路上,到福建時是凌晨4點半,劉洪剛一行只能打電話給百香果種植基地的負責人,請他們開車來接這個「取經團」,抵達基地正好清晨7點多,考察到上午9點又馬不停蹄趕往下一個城市……福建省龍巖市、邵武市、福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欽州市等國內重要百香果種苗、種植、銷售集散基地就這樣留下了他們匆忙的足跡。
這次「取經」刷新了劉洪剛對基層幹部辛苦程度的認知,但也讓他從一個百香果種植的「小白」變成半個專家。考察結束後,劉洪剛連夜寫出近7500字的考察報告,詳細陳述了百香果種植的所有種植技術和管理方式,更把萬峰湖鎮從種植到銷售的所有環節分析得明明白白。
這次考察,劉洪剛一行得出一個結論:海拔在700米至1100米之間的萬峰湖鎮,基本常年無霜,是全國最適宜種植百香果的地區之一。這個結論像一雙無形的推手,支撐著他們幹勁十足地開始發展大規模種植。
打地、掏溝、施肥、打藥、採果、選果……劉洪剛等人對整個種植流程和技巧瞭然於胸,包括投入成本他們都已經算好,自己掌握了技術就不怕被人「蒙」,又陸續引進了廣西的軒碩公司以及幾個種植大戶,在他們的帶動之下,如今萬峰湖鎮已有5490畝百香果林。他還有一個「小目標」:「現在村民們都被帶動起來了,自發開荒種樹,相信到了2025年,百香果林會像雨後的蘑菇布滿山野。」
(文章來源: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