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是金融的基礎元素,政府手裡的印鈔機也可以視作推動金融史滾滾向前的奔騰動力。 政府直接發鈔,可以彌補赤字財政,又不承擔兌現責任,簡直就是「一時發鈔一時爽」。但妄想「一直發鈔一直爽」就是濫用權力的飲鴆止渴了,一般都難逃歷史的懲罰。
在《圖說金融史》這本書中,資深投行人士李弘以一種美麗的圖說方式,在書中向我們展示了16世紀末期以來,中國和英國現代金融業的不同發展路徑。《圖說金融史》以兩國金融交往中的軼聞趣事為載體,嘗試打開一扇獨特的大門,縱觀西方金融業現代化的史跡,尋訪中國融入全球金融主流的未來。《皮特大餐與鹹豐鈔票》這個章節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中外對比視角,同樣是貨幣超發,然而在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歷史運勢中,卻迎來了不同的結局。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讀書時,碩士論文就聚焦了鹹豐時期的貨幣法制史。太平天國的興起,阻斷了雲南銅礦北運的通道,京城鑄造銅錢難以為繼,一度要靠熔化紫禁城裡的銅製水缸來應急制幣。面對這樣的窘迫局面,朝廷不得不開鑄「大錢」。 古代的銅錢如同金銀一樣,往往面值就是重量,五銖錢有五銖的重量,一文錢有一文的重量。鹹豐大錢一反常態,面值標明「十文」,但重量只有四五文。幣重的縮水讓製造偽幣變得有利可圖,甚至偽幣能比真幣更接近足值。這樣的幣值改革,讓市場上掀起了一陣抵制大錢的風潮。再往後朝廷乾脆放棄了銅製大錢,直接發行紙質鈔票,這樣成本不是更低嘛。鹹豐鈔票的結局如書中所述,不僅成為了廢紙,而且透支了國家信用。
與鹹豐帝可以來做對比的,是大英首相皮特。1793~1797年,為支付軍費,政府財政支出增加了一倍,除了稅收,這些錢都是來自英行的新增貸款,總額達1000萬英鎊。而英行成立一個世紀以來政府累積的借款餘額,總共才1100萬英鎊,皮特的這3年等於匹配了100年的借款額度。總數為2100萬英鎊的政府債務,已經超出英行資本金一倍多,但皮特的戰爭借款,缺口才剛剛撕開。他甚至要求修改法律,允許不受國會約束,增加政府負債。 皮特首相「貨幣大餐」帶來的後果如何? 本來,瘋狂借貸和紙幣發行應當造成英鎊的大幅貶值,甚至惡性通貨膨脹,但是歷史的偶然性剛好在此時發力,帶給了皮特好運氣。 18 世紀末19 世紀初的英國,帝國經濟已經踩下加速的油門,不論是國內的工業革命,還是殖民地貿易,對貨幣的需求都出現了跳躍式增長。寬鬆的貨幣供給可能歪打正著,滿足了英國實體經濟的交易支付需要。在英行停止兌現後的前三年裡,貨幣增發超過了10%,國內通脹率只有年均2%,簡直不可思議。 在皮特執政期間,英國在海外的金融信譽堅挺,進出口貿易空前高漲,工業革命的能量輻射全球市場。國家運勢中最難預料的好運,是在被政府又借款又停兌折騰20年後,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打敗了拿破崙,戰爭財政得到了褒獎,世界從此為英國打開了暢行無阻的大門。 啟動印鈔機奔騰運轉很容易,但最終結局是福是禍,就要拜託歷史運勢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