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0歲時(2009年),寫了一本散文集《素年紀》,近17萬字,文字乾淨、文風清麗,彰顯著一個二十歲的女孩子對社會、對人生、對成長獨特的視角和思考。
她,30歲時(2019年),我和《散文百家》雜誌社社長苗莉老師等在南京見面時,我見到了她。秀外慧中,青春如歌,是她留給我的印象。(郭世明)
綻放最美的青春
劉秀清(河北邢臺)
第一次見到任曉璐,是在河北省作協舉辦的作家班上。那個時候,她常常會選擇坐在課堂靠窗的位置,陽光灑在她年輕的臉龐上,就像照耀著一棵正在成長的樹。淡淡的笑容會在不經意間折射出她內心的純淨,剛剛二十出頭,是多麼好的青春年華。任曉璐好像天生就是來做文學的,她對文字有著那麼好的把握能力,她對人生有那麼細緻的觀察和感悟,所有的情感和思考,都可以輕鬆走進她的作品裡。
任曉璐是一名副刊編輯,平常的日子裡,她一手編稿子一手寫作品,洋洋灑灑的文字先後在《天津文學》《四川文學》《福建文學》等全國各大報刊發表。她年紀輕輕就寫下了50萬字的作品,團結出版社和花山文藝出版社,分別為任曉璐出版了《素年紀》《莞爾時光》兩部散文作品集,更有多篇優秀的散文作品先後入選《散文選刊》《2011精短美文》《2017中國年度作品》《中國散文年度精選》等多種散文精選本。
《秋天的童話》是任曉璐的散文力作,文字乾淨,充滿思考,字裡行間洋溢著青春的氣息。2016年《秋天的童話》獲得了全國第七屆冰心散文獎。任曉璐成為歷屆冰心散文獎最年輕的獲得者。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是任曉璐另一篇散文力作,「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去迎接生命中那個對的人。」這個「對的人」何人?可以理解為就是她的文學,也可以理解為就是她自己的人生追求。她的內心被文學之光照耀著,世界上的秋水與長天,晴空與碧海,內心的婉約與豪放,遼闊與孤獨,歲月的溫暖與風雨,都會輾轉在她的精神世界裡。
欣賞任曉璐的散文,那些清新空靈的文字,仿佛荷葉上的晨珠,晶瑩透亮,折射出各色光和影。飽含著她的情感體驗和對世界的感知,對生活的愛和深情。她寫外公,「山東人,闖過關東之後,懷揣夢想隻身一人來到河北,憑著自己的勤奮和才學,闖出了自己的天地。」她寫母親,選擇從事文學事業,一生與文學結緣,把日子過成了散文,鍾愛著文字,也被文字眷戀著。邢臺的文壇因這對母女散文家而增添了一抹亮色。她寫父親,一所高校的資深教授,執教的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兼職律師。在她的文字裡,隨處可見的更是她對外祖母的那份深深懷念之情。
出身書香之家的任曉璐,從母親那裡繼承的是文學的天賦。潛移默化的知識薰陶,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加之苗莉老師的指導,任曉璐年少而卓有文學成績絕非偶然。任曉璐憑著出色的文學創作成就,先後入選河北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選等榮譽稱號,獲得多項省級以上獎勵。
即便如此,任曉璐仍然是我在作家班初識的那個鄰家妹妹,她溫婉平和,看不到任何驕傲與自負。讀書、思考、編稿、寫稿。偶與朋友一起同遊小聚,餐後總是搶著付錢,並且多次搶付成功。讀書寫作,認真生活,任曉璐身上的那種平和安靜從容,是由內向外散發出來的。如任曉璐自己所言:「生活的簡單、心底的純淨,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標,文學是支撐我……的基點。」「已經和文字相伴十年了,開始寫作的那一天,可以稱作是我的精神重生。」家庭的影響和對文學的信念,讓生活中的任曉璐自然灑脫,始終保持著平實安靜的心境。
任曉璐的第一本書《素年紀》是她大學時期寫就,生活的一點一滴,都可以鮮活地展現在她的筆下,並賦予其藝術生命。任曉璐善於觀察生活、慣於思考人生,為我們留下了豆蔻年華女孩的美好影像,那些歡喜和悲傷、笑聲和淚水,都具有著文學的典型意義,呈現著青春的樣貌和生命的張力。
任曉璐的第二本書《莞爾時光》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書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經在報刊發表,記錄了任曉璐近幾年的所思所感,比起《素年紀》中的文字,顯得更加成熟和自信。「直心是道。」任曉璐作品中所流露的真情、真意、真實,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了別樣的力度和價值。
任曉璐熱愛文學。她說:「對於文學而言,堅持和堅守就是唯一的辦法。堅持所想,堅守所愛。」在文字的世界裡,她永遠是文字的孩子。她喜歡文字在空白文檔裡雀躍而出、文思泉湧的美好感覺。即使遇到創作瓶頸期,她也時刻在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不能放棄。」
任曉璐熱愛生活。家人圍坐在飯桌前,吃著外婆做的韭菜盒子開心地說著笑著,是她記憶中最美好的生活。如今外公外婆都走了,對親人和親情的留戀,在她的文字中靜靜地流淌,匯成了一條思念的河流。「攤位一個挨著一個,我像個好奇的孩子一樣穿過集市,不知不覺手中就多了幾樣東西,內心的喜悅無法掩飾。賣貨郎臉上憨厚的微笑,照亮了我的心。」(《大地的聲音》)任曉璐的作品裡,字裡行間深藏著真摯的感情、細緻的觀察和通達的體悟認知。令人觸景生情,心弦撥動。
任曉璐熱愛編輯職業。不斷為提高副刊的作品質量儘自己的努力。作為地市黨報的副刊編輯,她著意培養扶植本地作家,正是由於任曉璐真誠的約稿,連續有多名公安系統作家的稿件發表,助推了公安系統文學藝術氛圍的繁榮。
任曉璐曾說過:「當那些心靈的盛宴,化作一篇篇文字走上我編發的版面時,成就感從心底油然而生。」作為作家和記者,任曉璐非常注重弘揚傳統文化,尤其是邢臺本地厚重的歷史人文。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任曉璐多次深入基層採風,集中創作了一系列關於邢臺古村落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相繼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為提高邢臺的美譽度盡了一份力。
「我渴望成長,更渴望在學習中成長。我就像這鵲山的青山綠樹一般,需要不斷地汲取養分,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任曉璐這些樸素的文字,蘊含著對文化和文學的熱愛,對生活和親情的感悟。任曉璐雖然年輕,但是她沉甸甸的文學收穫讓我們折服。她的文字猶如盛開的青春花朵,在文學的百花園中燦爛。
任曉璐說:是文字讓我活得踏實、自信和陽光。接下來的時光,我會虔誠地學,執著地愛,用功地寫,心懷感恩和敬意在文學中綻放我的青春。作為邢臺文壇上最年輕的女作家,2017年和2018年,任曉璐的散文作品《尋找記憶深處的美》《以夢為馬,不負韶華》連續兩年入選中國散文排行榜,有幸與許多名家大家出現在同一張榜單上。為邢臺文壇爭得了榮譽。
相信在今後的創作之路上,任曉璐會心懷文學初心,腳踏實地行走在大地上,擁抱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感受新時代的步伐。用她內心的平和清麗,才情和銳氣,展示生活的美好和時代前進的步伐,用文學散發的光芒照亮人生之路。
關於《素年紀》,作家丁肅清寫道:
《素年紀》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文字乾淨,像清風徐來,又像是清澈見底、叮咚有聲的小溪。細讀,我啞然失笑。曉璐寫與母親一起看電視,「我與母親大人一起看《北風那個吹》,她便在我的腳趾上有節奏的彈起了鋼琴,我不耐煩地說,『痒痒,痒痒,打住!』」
任曉璐的年齡(注出版《素年紀》時才20多歲),似乎與她顯得沉重的思考格格不入,她遠遠不到春來看花開、秋去掃落葉的年齡,但她文字的思考卻略顯出滄桑與沉重,只有天、還有她本人知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可以肯定一點,她的文字與她的思慮一樣成熟。
簡介:
劉秀清,邢臺籍公安作家。作品發表在《散文百家》等多家純文學期刊。多篇作品入選《邢臺市新時期文學作品選》(1978—2016)等。
任曉璐,生於邢臺市,副刊編輯。中學時代起就曾在《牛城晚報》、《邢臺日報》、《慈谿日報》、《伊犁晚報》、《東莞文藝》、《泉州文學》、《散文百家》發表作品數篇。近年,散文作品先後入選《散文選刊》《2011精短美文》《2017中國年度作品》《中國散文年度精選》等多種散文精選本。散文集《素年紀》《莞爾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