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晚清名臣之一的他,與左宗棠,李鴻章一道,為晚清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自近代以來曾國藩更就被不少人奉為「官場楷模」。
第一:出生平凡,升遷最快
1811年曾國藩出生在湖南一個很普通的地主家庭,靠著勤奮好學一路前進,8歲就能讀四書五經,14歲開始讀《史記》,27歲中進士,三十七歲即官居二品,升官速度之快,清朝歷史只有他。
第二:名聲最好,政績卓著,治民有言
曾國藩作為晚清時期的重要臣子,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積極開展洋務運動,中國第一艘輪船就是在他的支持之下建造的,而且創立了中國第一所兵工學堂,組織學子前往美國留學。
另一方面其在傳統理學方面頗有建樹,可以說是晚清大家。
而且除此之外,其在軍事方面能力也十分優秀,為平定太平天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第三:保官最穩,寵辱不驚。
啟奏晚清腐敗體系,被皇帝斥責、鴉片戰爭站主戰一方,以及江西之困等事件都不受影響,安然無恙。伴君如伴虎,能保命已經難得,保官之穩手段高超讓人稱揚。就連皇帝擔心權利力過大,而對其革職,深刻反思,寵辱不驚。
可以說,很多人都把他的人生經歷,生平言論當成自己的個人和目標,不管是他的軍事才能還是為人處世的哲學之道,都很受後世的一些人的尊崇。
簡單說來,就是格局大,情商高。
梁啓超對曾國藩就非常推崇,評價極高,他說:
曾文正者,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唯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沒有人的成功是容易的,有的人一生渾渾噩噩,遇到多少挫折,都不會總結失敗,而又的人看到危機,面對失敗都會懂得思考和做出改變,不斷提升自我,而曾國藩顯然就是後者。
他為官一生,總結了很多為人處世都有著非凡的大智慧。對很多事情都有獨特的看法,比如說話的哲學就很值得大家借鑑。
在曾國藩看來,聰明的人有三不說,越不說越積福積德,受益一生。
01不說抱怨的話
這一說法源自於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當時曾國華屢屢科舉而不中。於是就經常對於自己的妻子抱怨這方面的事情,曾國藩知道之後寫信勸誡他:「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緣無故抱怨上天,上天耶不會給予機遇。無緣無故抱怨於其他人,那麼人心裏面也不會服氣。
但是曾國華仍舊不思悔改,最終死於亂軍當中。
而除了曾國華之外,三國時期的楊儀就是因為抱怨而死。當時來說楊儀作為蜀漢重要的臣子,在諸葛亮死後安全率領蜀軍撤退,按理來說應當再得到重用。但是因為諸葛亮選擇蔣琬作為接班人,引起楊儀極其不滿,於是總是抱怨。
結果楊儀因為抱怨而被貶謫,但是楊儀仍舊死不悔改,仍舊對此怨言不斷,結果被抓入監牢,最後自殺而亡。
由此來看,生活當中即使面對不順利,也應當少抱怨。與其抱怨一時的不順,不如更加珍惜眼前的機會,做出一些實際上的舉動,以此改變境遇。
02不揭露別人的短處
曾國藩在家書當中曾經說過:「欲去驕字,總以不輕笑非人為第一義。」
意思就是想要去除驕傲,以不去笑話其他人的短處作為第一位。這一說法很有道理,對於他人的短處和是非功過不妄加評論,這是有德行的一種體現。而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可以說是身體力行的做到了這一點。
而有的人就忘記了這點做人的道理,也因此埋下了很大的禍根。而在這其中,三國時期的禰衡就是其中的代表。
禰衡作為三國時期的名士,可以說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十分過人的才華,北海孔融因此對於他十分的推崇,二人因此引為知己。
當時曹操是孔融的頂頭上司,孔融見到禰衡十分有才華,於是把他舉薦給曹操。但是誰知道禰衡看不上曹操,因此對於曹操多有譏諷,曹操本來想要殺死禰衡,但是礙於他的名氣,於是將禰衡送到了荊州劉表手下。
劉表等荊州氏族早就聽聞禰衡的才華,對於他多有推崇。每次寫文章,都先要交給禰衡斧正,可以說對他是十分的尊敬。但是禰衡也因此愈發的恃才傲物,對於劉表等人多有嘲諷,劉表無法忍耐,將其送到黃祖手下。
黃祖是一介武夫,禰衡辱罵他,於是他就把禰衡殺死了。可以說禰衡有著不世之才,而他最後的死,與譏諷他人有著很大的關係,而這也再次警醒了我們。
03不說廢話
吾有志學為聖賢,少時欠居敬工夫,至今猶不免偶有戲言戲動。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
這是曾國藩寫給自己兒子的家書內容,其意思為:我有志向向先賢學習,年輕的時候還欠缺了持身恭敬的功夫,到了現在也少不了多言多動。你應當舉止端莊,不亂說話,這是修養德行的基礎。
可以說曾國藩對於自己年輕時候說話太多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避免這樣的習慣,因而寫了這一篇家書加以勸誡。
其實這一說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有著其獨到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在生活當中廢話太多,其一是容易禍從口出,說了不該說的話語因此而招惹禍端。
其二是話太多容易導致人過於傲氣,因為話多一般是自信的表現,但是話太多就會使人產生自傲的心理。
其三,話太多給人以不好的感官,會讓人覺得囉嗦,不可靠。由此來看,曾國藩少說廢話的建議還是有著一定的道理的。
曾國藩能成為晚清名臣,仕途順利,不僅僅在說話之道的大智慧,還有更多的修身為人處世的原則。曾有人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曾國藩。
讀史比小說有趣,因為前車可鑑,對以後有所啟發。儘管清末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治國能臣也不少,比如李鴻章、左宗棠都是佼佼者。
推薦大家一套書籍,晚清四大名臣的傳記,可以領悟更多智慧。
讀《曾國藩傳》,可以看到一個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觀察體驗,一個學者對讀書之學的經驗之談,一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鬥經歷。
讀《李鴻章傳》,可以看到李鴻章如何縱橫捭闔,技能敢於任事,支撐危局,又能精於自保,身居高位40年,歷經颶風海浪不倒。
讀《胡雪巖》,可以看到商人如何「遊刃於官與商之間,追逐於時與勢之中」,總結了胡雪巖遊走官商的深謀大略。
有句話說得好:「人只能賺到自己認知範圍內的錢」。讀一本好書,就是借鑑一個成功者的經驗,一個小啟發,讓您事半功倍!讓你為人處世更加得心應手。
現在手機百度下單4本只要56元,只要一頓飯錢就能讓我們的事業、生活、人際交往等多方面都能更上一個臺階,何不試試呢?(正版書籍,點擊圖片下方購買)